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長安城-西安城

在西安博物院的大廳,你可以在地板上看到一幅大地圖,上面標示了從周代鎬京、秦代咸陽、歷經漢、隋、唐長安城到明、清以至現今西安城區域的示意圖。
歷代長安.西安城示意圖
西方國家將大砲應用在戰場上之後,城牆不但無法保護城市,而且造成都市交通和發展的阻礙,所以紛紛將包圍城市的城牆拆除。二十世紀初在日本統治下的台北城也是在如此的背景之下,因為整體都市發展的考量上被拆除了。
西安市也有相同的問題,在清末就已經拆了四門閘樓、吊樓,北門正樓毀於辛亥革命,南門建樓毀於1926年;抗戰期間被挖1991個孔,據說有人躲到洞裡去住,護城河也淤塞不通,城牆簡直成了都市之瘤。還好當時在梁思成等學者的奔走呼籲下,才維持了這座從明代建立至今的西安城牆。但直至1983年開始重新整修,2004年築環城西苑,綠化景觀。如今觀光客可以優閒地在上面漫步或騎腳踏車攬勝景,或讓我們對歷史古城有更深刻地認識了解,要感謝當初有遠見的學者呼籲及諫言,使當政者在文化遺跡保存與所謂的都市發展上做了明智的抉擇判斷。
城門通道
漫步與騎腳踏車的觀光客
現在所遺留下的城牆是明洪武三年(AD1370)所建,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建秦王府,擴建西安府城,府城於洪武十一年(D1378)年完工,它是從唐代的長安皇城與元代的奉元城的基礎上所建的。初建時為黃土夯築的城垣,東西南北各開一門,東門為長樂門,南門為永寧門,西門為安定門,北門為安遠門。明代嘉靖年間曾經發生關中大地震,明慶隆二年(AD1568)對城牆外包覆青磚,崇禎末年時增築城外之郭城。到了清乾隆年間,再度大規模維修城牆,外壁包覆青磚,增設排水道,垛口和女兒牆,疏濬護城河。

城牆上有裂縫的地方需要隨時監測它的變位
環城公園

鼓樓夜景
以前在讀到書籍裡對長安城內的行政區域劃分--坊,只有透過文字和圖示,想像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次在西安博物院地下樓,看到了整個長安城的模型,不用太多文字敘述描繪,就一目了然懂了他們活動的情形。
長安城的主幹道位於中軸線上,南明德門,正對皇城的朱雀門,這一條連接的大道稱為天街。
全城有東西大街11條、南北大街14條,把全程分為108個街坊。
從城東南角(曲江芙蓉園)望去
商業區集中在東市、西市,每個市集都站了兩個坊大的區域面積。每個坊長520m,寬550m,四面開坊門。
每天晚上會關閉坊門,到了早上才會開啟,所以到了夜間,居民無法到別的坊去了,但是需要洽公夜歸或是需要急診的老百姓怎麼辦呢? 下面長孫無忌編的《唐律疏議》第26卷有說明
<唐律疏議>中有關夜禁的紀載


住民在坊內蓋合院建築,一般窮苦大眾,住在坊內的彎曲小巷,稱為"坊曲"的建築之中。
長安大街上屬於行政特區,沒有商店,兩旁是官署、衙門和寺廟。行道樹以槐樹居多,枝葉繁茂,且間隔距離相等。



我們國內城市內的地址多半是XX路(街)X段X巷X號,可是在台灣有些鄉下地方,或是在日本的城、鄉,常常看到的地址是XX町(或是"番地")X號。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就派了遣唐使到中土學習,所以許多城市規劃的方式都沿襲當時的習慣。我們看到參考書籍裡在描述某一個地標的位置,就是在某某坊。

長安城平面圖
參考資料:張馭寰,中國友誼出版社,《中國城池史》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玻璃香料瓶

隋代玻璃可分為兩大系統:一、外國輸入,以薩珊王朝(AD226~651年)的玻璃器皿為主;另一是中土自己製造的。
隋代只有短短三十年,但卻有年代明確的古墓至少八件出土報告,足見當時對外貿易頻繁。除了我們前面有提過的李靜訓墓中出土24件玻璃器,另外西安市東郊隋大興城興寧坊清禪寺開皇9年(AD589)舍利墓出土下面這件玻璃瓶和二十多件各種小件珠飾。

隋 清禪寺遺址出土的薩珊玻璃香料瓶
這一時期玻璃器與其他器物不同的是,只見於高級貴族墓或塔基裡,顯然特別珍貴。這一時期出現高鉛玻璃與西方鈉鈣玻璃共存的現象,而且有一部分高鉛玻璃推斷為中土工匠所製成。這一時期有發現各式各樣的瓶罐、管形器、卵形器和各種珠飾。工藝上已採用了吹製型、貼玻璃條為裝飾等外來技術。

參考資料:原來,明日世紀企劃,新潮社出版,《中國玻璃工藝》

三人百戲俑

前一陣子還有一條考古新聞,秦陵博物館在秦始皇兵馬俑坑發現了高220cm的無頭俑,如果計算頭的長度是30cm的話,估計該俑高250cm。專家判斷所發掘到的是百戲俑坑,也就是地下的藝工隊,是一個負責表演取悅觀眾的團體。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也看到這一組西漢時期的百戲俑。
三人 百戲俑(西漢)
這一組俑高19cm-20cm,陝西省西安市西郊出土。從五官、身體比例看,不如漢代早期陶俑那樣寫實,符合人體結構比例。臉部表情生動活潑,俑的造型誇張,給人強烈的動感。
當時國家有樂舞的專門機構,稱之為"樂府",大量收集趙、越、秦、楚的民歌,由藝人表演。
當時製作人俑作坊製品,並非完全作為陪葬品,也有一般當作玩具、擺飾的作用。

參考資料:晏新志,陝西人民出版社,《多姿多彩的陶俑》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黃庭堅 明瓚詩後題

在課堂上聽過邱建一老師介紹黃庭堅的書跡之後,再遇到他的字時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這件是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明瓚詩後題》。


顯然這天黃庭堅和朋友玩得很盡興,下圍棋,玩投壺遊戲,直到夜晚才秉燭而歸。
大學的時候,我參加圍棋社,圍棋是我非常喜愛的遊戲,以後我會再貼一些和圍棋相關的文物照片。我們先來看一下投壺遊戲。在古代飲酒有投壺之舉,《禮記》中有《投壺》篇,似乎把這種遊戲當作一種與賓客同歡的禮儀,輸家即罰酒。

下圖中間有投壺,投壺旁放著酒壺,上面有勺子。左右兩個人一邊手裡拿著箭矢,另一手專注心神要把箭矢投入壺裡。最右邊那位應為司射(裁判),最左邊那位,剛才應該是輸得很慘,醉到不行,所以有隨侍的人在旁照應。

東漢 縱42cm,橫132cm 河南南陽出土 ( 圖掃描自《古器物鑑賞》 )
2012.10.14訪河南博物院,看到了投壺的實物,這是一件著綠釉的陶壺,看樣子要把箭矢投進去,還不件容易的事。

河南博物院藏 投壺(西漢)
濟源市泗澗溝M8出土
參考資料:王永紅,陳成軍,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古器物鑑賞》(2004)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三彩象首杯

這件三彩象首杯高6.9cm,一級品,以象首為造型,象鼻上捲剛好成為杯子的手把,頗有創意。這也是受了波斯金銀器的影響,裝飾的三彩釉色更增濃豔之感。
三彩象首杯  唐 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
唐三彩是因隨葬的需要而發展起來,以後又用這種工藝製作陳設品和其他生活用具(不包括食用器皿),隨葬和日用是唐三彩的主要用途。以造型來看,有人俑、動物俑和器皿,俑類除了一些當作玩具外,大多作為隨葬明器,而器皿則隨葬、日用都有。盛唐多為三彩俑,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均有生產器皿。

參考資料: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新石器時代-遼、西夏、金

白瓷貼花高足鉢

這是一件國寶級的作品,高23cm,口徑18.5cm,1956年陝西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唐段伯陽墓出土。
白釉略為泛青色,通體採用雕花、印花、貼花等技法作裝飾圖案,在唐代的白瓷中極為罕見,其造型、紋飾仿自於唐代的金銀器。

參考資料: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新石器時代-遼、西夏、金

三彩絞釉騎馬射獵俑

先前有寫過絞胎器的筆記,這件三彩釉騎馬射獵俑用的是絞釉的技術,與絞胎不同。絞胎是用兩種不同的瓷土揉擰在一起,拉坏成型,器物內外皆有泥條形成的花紋。
但這件俑通體為黃、褐兩種釉色相間,形成如樹木年輪紋理的圖案效果,很容易使人誤以為是絞胎。(另一本參考書就將這件作品寫成絞胎三彩了)。其實製陶工藝中沒有所謂"絞釉"的說法,將兩種不同顏色的瓷土調製成糨糊狀的泥漿,再將陶坯體在泥漿上滾動,最後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火燒製即成。有的日本學者稱之為"流泥紋"。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三彩絞釉射獵俑
這件射獵俑高36cm,1971年在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在唐代射獵活動非常盛行,在貴族間更是時尚的活動。除文獻外,大量陶俑、繪畫記錄了當時的情形。這件射獵俑是一件代表之作,作者捕捉到武士在逐獵過程中那種緊張敏銳的神情,和駿馬喘歇靜立的瞬間姿態形成對比,將兩種不同的形象融為一體。

參考資料:晏新志,陝西人民出版社,《多姿多彩的陶俑》
===================================================
整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照片時,發現另一件也是1971年在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絞釉俑,獵人手上還站著獵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彩絞釉陶狩獵騎俑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三彩三花馬

我們在前面的筆記裡記錄了昭陵六駿,這六匹馬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馬鬃都是三花的形式。
在唐代的繪畫作品中,也見到三花馬的形象,例如先前提到的《明皇幸蜀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我整理了檔案夾裡三花駿馬的照片,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三彩三花馬
這是一匹驃悍雄壯的棕紅色駿馬,高65cm,長80cm,1972年在陝西省乾縣的懿德太子墓出土。除了馬鬃被修成三花的形狀外,鞍轡裝飾及其華麗,馬鞍上濃綠色絨毯障泥垂至腹下。
馬頭飾鑣和綠色杏形垂飾。馬昂首翹尾,英氣勃勃,高聳的頸項,神氣十足,是當時來自西域的名貴馬種。
根據專家的研究,把馬鬃修剪成鋸齒狀雉堞的傳統最初可能源於伊朗地區,因為在中亞和粟特金銀器紋飾中有騎三花馬的武士形象。
以下是宋朝的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誌》卷五的記載。

還有詩人岑參有詩《衛節度赤驃馬歌》:
君家赤驃畫不得,一團旋風桃花色。紅纓紫鞚珊瑚鞭,玉鞍錦韉黃金勒。
請君鞲出看君騎,尾長窣地如紅絲。自矜諸馬皆不及,卻憶百金新買時。
香街紫陌鳳城內,滿城見者誰不愛。揚鞭驟急白汗流,弄影行驕碧蹄碎。
紫髯胡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櫪上看時獨意氣,眾中牽出偏雄豪。
騎將獵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復有。草頭一點疾如飛,卻使蒼鷹翻向後。
憶昨看君朝未央,鳴珂擁蓋滿路香。始知邊將真富貴,可憐人馬相輝光。
男兒稱意得如此,駿馬長鳴北風起。待君東去掃胡塵,為君一日行千里。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彩釉陶馬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彩釉陶馬
另外考古學者在新疆、西伯利亞米努辛斯克附近及勒那河上游希什基諾附近突厥人岩畫、楚雷什曼河畔庫德爾格突厥(AD5-7世紀)墓地也都有發現三花馬的形象。
馬對唐朝統治者而言,是國家武備的主力,從征服突厥所獲得的良馬,以及從龜茲、于闐、大食等國進貢的馬匹,皆細心馴養,當時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負責。
彩繪射獵騎馬俑
大足元年 永泰公主墓出土
另外李白《將進酒》詩句中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花指的是身上的旋毛紋理,並非將鬃剪成五束的樣子。

參考資料:晏新志,陝西人民出版社,《多姿多彩的陶俑》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耳璫

耳璫是一種懸掛於耳朵上的飾物,穿耳飾珠為曰「璫」。現在有些人誤把耳璫與耳瑱(塞)誤為一談,耳璫與耳瑱最明顯的區別特徵在於耳璫有穿孔以利懸掛。耳璫在新石器時代,玉器已有此形制,並延續到漢末。玻璃耳璫出現於西漢,結束於東漢,一般為喇叭狀或束腰鼓形狀。
左邊橘黃色的是瑪瑙耳璫,右邊是藍色玻璃耳璫都是漢代的文物,寧波出土
現藏於 浙江省博物館

參考資料:韓韓(駱元元),藝術家出版社,《中國古玻璃》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藍玻璃盤

中土以陶瓷器聞名,西方則以玻璃製作著稱。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來台北展示過兩次,兩次都有看到藍色的玻璃盤,但是在台北不給拍。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因為絲路大展的關係,可以再次見到藍色玻璃盤,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法門寺地宮出土18件玻璃器,有一件作工相較粗糙,推測是唐朝中土工匠的作品(皇朝秘寶展時,有來台灣)。
在中土比較珍貴的出土玻璃器似乎都出現於佛教塔寺塔基的地宮,甚至與舍利子置放在一起,或是裝舍利子。例如:北宋時期的河南密縣北宋塔基出土五十餘件玻璃器、北宋時期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十餘件玻璃器、陝西臨潼慶山寺舍利塔精室出土玻璃空心球。

琉璃是古代對玻璃製品的稱呼,與今天的透明玻璃不同,以色彩絢麗為上品。在晉代有稱玻璃為   藥玉  ,元代稱之為  瓘玉  ,也有稱之為五色玉、水玉、水精、硝子(日文的漢字留下這樣對玻璃的稱呼)、瓘子玉、燒料。
正式出現玻璃一詞始自南北朝,有頗瓈、玻黎、毗琉璃的稱呼法。南北朝時,自西域傳入鈉鈣玻璃,晶瑩剔透,中土人士愛不釋手。自魏晉南北朝時在翻譯佛經時,就喜歡將「玻璃」、「琉璃」併用。到了清朝的時候,琉璃是專指低溫彩陶所燒製的釉面磚瓦,清末稱真正的玻璃器為「料」器。
古玻璃成分相當複雜,大致分為鉛鋇玻璃與鈉鈣玻璃系統。鉛鋇玻璃系統的產品多半比較脆弱,只能當裝飾品;而鈉鈣玻璃系統可作為盛器。玻璃之所以不像其他品項成為重要的器物。據推測因製造玻璃工藝不純熟,實用性不高,因此相較陶瓷器已經發展成熟的工藝而言,比較不受到重視。直到清雍正、乾隆時期,玻璃工藝才有長足進步。
宋代的玻璃器為高鉛玻璃和鉀玻璃,容器傾向實用性、民間性,有新形制出現,以玻璃瓶數量最多,有葫蘆瓶(數量最多)、長頸瓶、四聯瓶、膽形瓶。河北定縣靜志寺、淨眾院出土不少舍利瓶,也有開蓋後發出香氣,推測是置放香料的瓶子。器壁薄、色浮白、淡青、黃綠,形體不大,經X光和化學定量分析,屬於鉛玻璃。
伊斯蘭藍色磨花玻璃舍利瓶 (北宋)  瑞安慧光塔出土
現藏於 浙江省博物館
第5世紀以後羅馬帝國玻璃工藝衰退,到了第8世紀,阿拉伯帝國成為製造玻璃器的大國,當時波斯及所轄埃及的領土內都有製造玻璃的大廠。
阿拉伯人除了發展前代的吹製、吹模、切割、雕刻的技術外,更創造性地在玻璃液中注入銀鹽,使產生金屬的光澤。後來義大利人用鉛化合物讓玻璃變得透明,可能也是受到這種藝術的影響。
威尼斯玻璃工廠前留影
工廠內的馬賽克拼貼耶穌像
參考資料:韓韓(駱元元),藝術家出版社,《中國古玻璃》
林言椒、何承偉,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中外文明同時空 隋唐VS拜占庭阿拉伯 五代十國  基督教時代》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冷泉池和冷泉亭

在靈隱寺北有一處冷泉池,池旁有一座冷泉亭,唐代的杭州刺史開始在這裡建亭,白居易曾題"冷泉",並撰文《冷泉亭記》,據說當時亭建於冷泉池中,明代萬曆年間才移到岸上。

參考資料: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深度旅遊中國系列.杭州》

飛來峰

靈隱寺的對面有一座小山,只有167m,由石炭系石灰岩構成,與周圍砂岩群山地質不同。開山祖師理慧初見此峰道:"天竺靈鷲峰,何時飛來此",飛來峰由此得名。
飛來峰山崖遍布從五代以來的佛教窟龕造像,計有340多尊,是保存宋、元以來佛教造像藝術之瑰寶。
彌勒佛造像位於飛來峰北麓,於南宋時期所雕刻而成,是這裡的代表作品之一,全龕有大小造像19尊,龕頂成弧形,寬9.9m,中部高3.3m,兩邊高1.5m,彌勒周圍擁聚姿態各異的羅漢,與位在中心的彌勒相互呼應,形成極富感染力的藝術效果。
佛祖的聖像之下是西遊記的故事,很可惜都被破壞了
(#12)元代所雕的梵式金剛手菩薩造像


參考資料: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深度旅遊中國系列.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