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三彩黑釉陶馬

下面這幾張照片是洛陽博物館藏1981年於洛陽龍門安菩墓出土這匹雄健渾圓的三彩黑釉馬。這件三彩黑釉陶馬是1972年在洛陽關林出土,高66.5cm。唐代尚馬風氣極盛,唐玄宗曾則西域及中原的駿馬命畫師摹繪,所以我們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許多雄偉壯碩的三彩馬,而黑釉馬又是其中的珍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彩黑釉陶馬
(2016.03.02補充) 讀到余秋雨先生《藏著的中國》一書介紹到了安菩夫婦:安菩來自西域的安息國,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墓誌記載,西元630年,30歲的安菩開始為大堂帝國效力,征戰中「以一當千,獨掃蜂飛之眾」,64歲的時候客死長安,他的兒子把屍骨遷來洛陽,與母親合葬於洛陽龍門,以盡孝子之義務。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黑釉陶馬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黑釉陶馬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黑釉陶馬
參考資料:
1.洛陽博物館解說牌
2.余秋雨,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藏著的中國》(2004)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北魏洛陽伽藍圖

這張地圖是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 洛陽伽藍記》的附圖,地圖上做記號的是在網路上查閱,目前可以看到遺跡的地方。
《洛陽伽藍記》是北魏楊衒之所著,主要記錄當時洛陽城內佛寺、園林華麗的景象,以及相關的奇聞軼事。《新譯 洛陽伽藍記》有一篇導讀,說明楊銜之覺得當時王公貴族建造塔寺勞民傷財,侵奪百姓田產,建造壯麗的佛寺,因此才撰寫此書。我後來閱讀了更多的參考書籍,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成這樣的說法。
楊衒之在撰寫《洛陽伽藍記》時永寧寺已經遭祝融吞噬,且不管楊衒之當時為了什麼原因寫此書,對於一座只剩下傾頹殘石遺跡的古洛陽城,這本書還是提供了一個想像空間,讓我們回到過去。
這次旅行很可惜沒有能到漢魏洛陽城遺址拍照記錄,10.12日上午去找太學、辟雍碑,下午到白馬寺,已經離城垣遺跡很近了,但在白馬寺並未看百度地圖指引繼續往東行的公車,如果再走2~3km左右,應該可以找到,但是腳已經很酸痛了,還是選擇放棄。
後續我會貼現藏於洛陽博物館、河南博物館拍到在永寧寺遺址發現文物的照片。

靈台遺址 介紹

洛陽博物館  漢魏洛陽城遺址照片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商代早期的青銅鬲

銅鬲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基本上是仿自陶鬲而鑄成。從傳世與出土的帶銘文銅鬲上可以辨識出它的名稱,但也有人稱之為「鼎」。所以在分類是,空足且短的就歸為「鬲」。《爾雅.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款者,空也。《漢書.郊祀志》:"鼎空足曰鬲。",另一個特徵是袋型腹且分襠。先前有看過上海博館藏的青銅鬲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商代早期青銅鬲
1955年鄭州白家莊出土
我比對了一下這一時期主要的形式分類:上面這件的青銅鬲特徵:微歛口、雙立耳、肥大袋型分襠,三短椎狀實足、頸腹上部飾獸面紋,分襠飾雙線人字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商代早期青銅鬲
1954年鄭州楊莊出土


參考資料:
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商代早期的青銅尊

前面看過的尊都是動物造型,例如:四羊方尊牛尊渾源犧尊婦好鴞尊犀牛尊。接下來看這件商代早期大型敞口、圓腹、高圈足的盛酒器,同樣也是1955年鄭州白莊出土的文物。
發現的尊具體型態基本分為圓尊、方形尊、觚形尊(筒形尊)和鳥獸尊四類。目前發現商代早期的尊都是圓尊,其他的類型都是到商代中、晚期才出現。
商代早期的尊一般通高在25-50cm。


參考資料:
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商代早期的青銅觚

觚是飲酒器,前面看過上海博物館展示的,這裡看一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觚,也是1953年在鄭州白家莊出土的文物。
青銅觚
根據宋代人的說法,觚的腹部、足部有棱,棱者觚也,但事實上,早期的觚沒有棱,而且尊、卣等酒器也有帶棱。
目前考古發現觚約出現於夏代晚期,商代早期二里崗上層發現較多的數量,一直興盛到西周。商代早期觚器型略粗矮,高15cm-30cm。
河南博物院藏 殷商前期銅器
河南博物院藏 殷商前期銅器


參考資料:
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商代早期的青銅斝

商代早期數量僅少於爵的青銅酒器是斝,前面看過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鳳柱斝,了解斝是一種祭祀典禮中的酒器。下面這件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青銅斝於1953年於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銅斝
商代早期的斝形制與夏代的有明顯變化,形體較大,通高最高達31cm,頸部與腹部間形成折腰,腹部多飾冏紋,這是這個時期代表性的裝飾紋。還出現一種罕見的袋足斝。

河南博物院藏 獸面紋銅斝

參考資料:
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殷商早期的青銅爵

商代早期相較於二里頭遺址裡發現夏代的青銅器物有著很大的進展,生產工具、兵器和容器的器類型增加。二里崗文化是此一時期的代表,有著上下兩層不同的堆積,也體現不同的時代特徵。下層青銅器種類比較簡單,器壁較薄;上層則器型種類增多,器壁厚重。
上海博物館藏 獸面紋爵
 夏王朝時即有崇尚飲酒之風,可以從出土的青銅器窺知。到了商朝,崇飲之風更盛。
上海博物館藏 獸面紋爵
爵是商代早期最常見的飲酒器,出土的墓葬有青銅器者皆會發現爵,甚有發現僅有一件青銅器的墓,也是放爵。
河南博物院藏 殷商前期銅爵



參考資料:
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黃釉樂舞圖瓷扁壺

這件扁壺是1971年在安陽范粹墓出土,是北齊時代的器物。壺的兩面模印西域人表演胡騰舞的場面。
黃釉樂舞圖瓷扁壺(A面)
胡騰舞以旋轉、踏跳、騰躍為特色,以琵琶與橫笛為主要伴奏樂器。
黃釉樂舞圖瓷扁壺(B面)
北齊和北周時期的貴族墓葬中胡騰舞圖像已經明顯地與祆教儀式圖像連繫在一起出現。
扁壺的形體扁圓,上窄下寬,敞口短頸,頸肩處有串珠,兩肩有繫孔,可供穿帶。壺身施橘黃色釉,壺身刻五個人一組的胡騰舞圖像,中央一人婆娑起舞於蓮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雙足跳騰,回首看著他的舞伴,他的舞伴舉起雙手做拍手狀,畫面非常生動。中央舞者的左手邊是一位有兩撇鬍子的吹笛人,看來非常專注。中央舞者的右手邊,一人彈奏五弦琵琶,另一人面向舞者,但他好像掛著什麼樂器看不清楚(參考說明資料寫著:"雙手擊發"?看不太懂) 。五人都是深目高鼻,身著窄袖長衫,腰間繫帶,著靴。
攝自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2.10.14訪河南博物院,看到另一件形制相同的文物,也是從范粹墓中出土
攝自 河南博物院

除了這件文物,先前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所看到的「安伽墓石門 圍屏石榻」也是研究祆教和胡騰舞的重要文物。

范粹墓中還出土了許多精緻的陶瓷器,請參閱「范粹墓出土瓷器」。

參考資料:
1.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2.李永平,《碑林集刊(九).從考古發現看胡騰舞與祆教儀式》p.133。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杜嶺大鼎

下面這件文物,也是今天的預習功課裡認識到的。這件獸面乳丁紋方鼎通高100cm,口長62.5cm,口寬60.8cm,重82.4Kg,於1974年於河南鄭州張寨南街出土。這件是屬於商代早期的器物,是目前發現商代早期最大的一件方鼎。先前看過武丁時期的司母戊鼎,已經到了商朝的中晚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杜嶺一號鼎
北大考古系教授鄒衡研究認為,鄭州市中心所發掘到的商城遺址就是伐桀建立商朝的成湯所建立的都城--亳。

這件鼎出土被發現時,是成對出現的,另一件形制紋飾與此鼎相同,因此分別被命名為杜嶺一號、杜嶺二號。目前照片所示的是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杜嶺一號鼎。杜嶺二號鼎藏於河南省博物院,也就是我下一個預定旅行目的地。目前計畫到鄭州會先去看商城遺址,後續會在此與各位好朋友分享。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杜嶺一號鼎
 這件方鼎採用多範分鑄法鑄成,深斗方腹,平底。口有平折沿微內斜,呈台階狀。圓拱形雙立耳略向外撇。外壁中上及四角有獸面紋,中腹上方及四壁兩側飾乳釘紋。四柱狀空足,各足裡外飾獸面紋兩組,凸弦紋三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杜嶺一號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杜嶺一號鼎

2012.10訪河南博物院見到這件獸面乳釘紋銅方鼎。據解說牌說明,此鼎於1996年於南順城街窖藏出土。歷商至周,把建立王朝、定都的大事稱為「定鼎」。大型王室重器銅鼎於城遺址內出土,也為古帝王建都於此提供實物依據。
河南博物院藏獸面乳釘紋銅方鼎

河南博物院藏獸面乳釘紋銅方鼎

河南博物院 圖解分鑄法


參考資料:
1.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2.安金槐主編,南天書局出版社,《中國考古》
3.河南博物院解說牌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河內太守"青銅虎符

符節是古代君王命令調動隊的信物,由左右兩半組成,右半存統帥手中,左半給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發布調動軍隊命令時,地方軍隊統領者須核對傳令者的符節是否與自己手中的符節河得起來。現在我們用的「符合」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戰國時使用的兵符多為虎形,世稱虎符。

這對虎符於1955年在內蒙古吐默特旗美岱村出土,是北魏時期的文物。

參考資料:
1.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2.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正始石經(三體石經)

我的下一個旅行的計畫是洛陽。東漢時期的洛陽古城遺跡在現在洛陽市區東方,聽說後續會開發成遺址公園。我很想去看看太學的遺址,但搜尋遍網路資料,沒有旅友留下明確的攻略。目前的計畫是搭公車到白馬寺東,依地圖指示先去看古城遺址的西垣。有幾次旅行探索的經驗,你在地圖上看到標示的地點和你實際走到該地的情況常常不一樣的。比較少人去探訪的遺址,也許還在整理,會禁止遊客進入,也許有些地圖沒有畫入的地形限制;但也許當地有前往的方法,只是網路沒有相關資訊,希望我這次旅行會有好運氣,然後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的「攻略」(這是大陸用語)。
東漢太學遺址位於城南,現在有個地名叫做太學村位於偃師市,在洛水之南。考古資料說在東漢時期,太學在洛河之北(洛水之陽),但因為洛河改道,所以現在看起來好像貫穿古城。我們先前有看過立在太學前的熹平石經。現在來看另外在太學遺址裡找到在曹魏時期所立的《正始石經》的殘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漢太學毀於董卓之亂,魏文帝黃初5年(AD224年)在這裡重建太學,魏正始年間(240-249),刻石經28通立於太學門前。
這石經特殊的地方有點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羅賽塔石(Rosetta Stone),用三種不同的字體,包括:戰國古文、小篆、隸書寫刻《尚書》、《春秋》和《左傳》等儒家經典著作,反映了中國文字演變過程,所以又稱為《三體石經》。相較Rosetta Stone上的古埃及文和希臘文,我們的三體石經比較容易讀囉。

《三體石經》局部放大
我前些日子讀人類學的書,學者不囿於將人類學限制在考古研究,而是把時間拉長,用人類學的眼光看現代的人類活動。我在台灣、大陸旅行,和人交談,不能避免要觸及一些政治上的議題。能從大歷史看中國演進的人不多,著眼於現前實利者眾。在朝代更替的過程,每一次利用國家政策去改變文字,都像是在歷史上的訊息傳遞路上築一道高牆,但因記載文字工具演進,字體變更似乎也無法避免。

掃描自《中華藝術史綱》-《三體石經》局部
我永遠記得在西安旅程裡看到的一幕:一位大陸遊客突然興起,指著石碑上的一個字問著在碑林導覽的年輕小姑娘問,這是什麼字?姑娘看著,羞赧地搖搖頭,無法解答遊客的問題。
我在西安問當地旅行社安排接引我的年輕人,西安市民會因為他們居住在這樣有光榮歷史文化的古城而榮耀,而更去關注文化歷史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在的中國人更在於追求經濟發展富裕的物質生活。文物收藏成了金錢遊戲,我看著大陸製播的鑑定骨董寶物節目,也只在於真的假的,值多少錢,收藏者能感受到古人創作這件器物時的用心嗎?
在台灣的人就更不必說了,現在天天那些漫談的節目就是一邊在關心地球生態怎樣改變了,另邊又在罵政府無能,經濟發展多糟糕,又要環境好又要經濟發展。又要孩子快樂學習,又要國家競爭力,天天帶著台灣的觀眾坐在客廳抱怨政府,我們的時間也一天天跟著這些Nonsense的電視節目流逝。
意識上的「切割與先人的文化傳承」是另一個嚴肅的議題,但政治活動本身就是歷史活動的主角。在人類演進的歷史上向來都是由強凌弱,中國自然不例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甚至歷史的詮釋權都交由這勝者,然而權力的來源如果是來自於武力的征服,而非民眾透過法治制度的信任委託,就會引來極大的反彈力,反彈的力道大到你無以名之。沒有覺察力的年輕人無法獨自省思,因為他們會跟著整個社會群體的意識前進。如果沒有懂得尊重包容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民,衝突永遠會發生,民主制度也無法運行前進。
不了解語系演進的人不會覺得講台語、客語其實比講北京話更接近那些很久以前住在黃河、洛水流域活動的古代人群。
不過這是歷史前進的道路,只有少數人才能掌著歷史轉變的方向,大多數是盲從者。我身處在歷史河流之中,但總望能讓我的靈魂站在岸邊,看清楚它流的方向。

參考資料:
1.譚旦冏主編、蘇瑩輝,印刷出版社,《中華藝術史綱˙魏晉南北朝法書
2.安金槐主編,台北南天書局,《中國考古》

=====
以下是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的殘石、拓本。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拓本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局部放大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局部放大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近拍
=====
河南博物館藏《正始石經》的殘石
河南博物院藏《正始石經》殘石
=====
遼寧省博物館藏《正始石經》的殘石
=====
出自《邙洛碑刻三百種》的殘石拓片
參考資料:趙君平編,中華書局出版,《邙洛碑刻三百種》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永樂、宣德時期紅釉瓷

明代的高溫銅紅釉瓷也是繼承元代的工藝基礎發展而成。自洪武年至嘉靖年間無間斷,可惜我拍到的洪武年間紅釉瓷因為展示櫥窗玻璃反射襯衫的條紋太明顯了,所以暫且不貼,待後續訪其他博物館再補上。永樂、宣德時期製品最多見,受到的評價也最高。
上海博物館藏 永樂景德鎮窯紅釉暗花雲龍紋盤
《窺天外乘》記載:「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騌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貴。」由此得知明萬曆以前,永樂、宣德時期的紅釉瓷被稱為「鮮紅」。另外,先前筆記摘錄到《中國陶瓷鑑賞圖典.元-民國》:永樂期間甜白釉具騌眼特徵,想必也是引此文獻。
上海博物館藏 宣德景德鎮窯紅釉盤
在明末迄今記載有關紅釉瓷器形容這種紅色有:「寶石紅」、「祭紅」、「霽紅」、「宣燒」、「宣德寶燒」、「積紅」、「濟紅」、「雞紅」、「極紅」、「醉紅」、「大紅」、「牛(雞)血紅」,名目繁多。
永樂、宣德鮮紅釉瓷器釉面均勻不裂,色調深沉穩定,器口多有一道白邊,稱為「燈草口」。
比較永樂、宣德之紅釉器物差別,永樂的器物胎釉較薄,色澤光亮,鮮豔瑰麗;宣德的鮮紅釉器胎釉厚度均增大,釉層厚約為永樂瓷釉2倍厚,釉面泛橘皮紋,光澤度減弱,但具溫潤感。

(2019.08.31補充)做了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的紅釉瓷盤筆記後,再重新瀏覽在廣東省博物館看到的展品資料夾,補充以下照片資料。
廣東省博物館藏景德鎮官窯宣德款紅釉盤


參考資料:
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元-民國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宣德藍釉瓷器

在元代時,景德鎮就已經燒成高溫鈷藍釉瓷器。明代的藍釉有「霽藍」、「祭藍」、「積藍」、「霽青」等稱呼。明代自洪武朝就開始燒製藍釉瓷,宣德年間藍釉質量尤精,並與「甜白釉」、「霽紅釉」被後人推為宣德年間三大色釉。
上海博物館藏藍地白花釉魚藻紋盤
上海博物館藏藍地白花釉魚藻紋盤
宣德藍釉器盛行藍釉白花裝飾,胎上錐拱突起紋飾處施白釉,地施藍釉,而且這種器物在元代就已出現,宣德時得以發展,造型有盤、碗、尊等。裝飾有龍、魚蓮、萱草、折枝花果、纏枝花等。
上海博物館藏回青地白龍尊
還有一種是,器物內部施白釉,外壁施藍釉,並常模印兩行龍紋。宣德藍釉色調濃淡一致,釉層較厚,釉面泛橘皮紋,如天藍寶石般美麗。
器之外底接施白釉,有的有款識以青花料楷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上海博物館藍釉暗花龍紋盤

參考資料:
1.朱裕平,藝術圖書公司,《古瓷鑑定入門》
2.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元-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