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七盤舞

這是一組表演七盤舞的陶俑,博物館中沒有特別的解說資料,我手邊講解七盤舞的文字資料是來自有關漢畫像石上以此為主題的作品。
洛陽博物館藏 七盤舞陶俑

根據李建民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游藝史》中有關七盤舞的說明:七盤舞或稱盤鼓舞是一種結合舞蹈與特技的樂舞。在表演時,在場中放一面鼓、七個盤。舞者在盤古上下四方,「若俯若仰,若來若往」,徘徊周旋,或緩或速,且不把盤鼓踏壞。鼓聲象徵雷,雷神手中的法器為鼓,七個盤子象徵北斗七星,所以這種舞蹈也隱含某種巫術祭儀的涵義於其中。

而吳曾德所著的《漢代畫像石》則說明:從張衡的《七盤舞賦》、王粲的《七釋》、卞藍的《許昌宮賦》可以窺知:舞者穿著長袖舞衣,在放有七個盤子的場地上邊歌邊舞。舞者合著樂曲的旋律在盤間舞動,或腳踩盤子翩翩起舞。唐代李善在《舞賦》注釋中明確指出,七盤舞的舞者在盤和股上踏來踏去,用踏出的聲音做為舞蹈的節奏。
《文選  卷十七   舞賦》

河南省南陽地區唐河縣出土"天鳳五年"畫像石墓中有七盤舞圖像,證明西漢末年已有七盤舞。

參考資料:
1.李建民,東大圖書公司,《中國古代遊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2.吳曾德,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漢代畫像石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晉侯僰(ㄅㄛˊ)馬」青桐壺

下面這件青銅壺於1994年在山西曲沃晉侯墓地92號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晉侯僰(ㄅㄛˊ)馬」青桐壺
攝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器物有銘文,拓文如下面的照片。
「晉侯僰(ㄅㄛˊ)馬」青桐壺銘文
在山西省曲沃曲村鎮北趙村,是周代晉國都成絳邑遺址。於1992-1994年間曾進行5次挖掘,清理了包括從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中期17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葬,附祭祀坑、車馬坑。雖然有許多隨葬品已被盜,但仍發現豐富的隨葬品。最重要的是有許多晉國國君自作帶有銘文的銅器,這對研究當時歷史提供重要的史料。除了這件青銅壺外,先前在上海博物館看到的晉侯穌編鐘,還有兔尊、人足盉、方座筒型器、鼎形方盒等重要器物。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說明牌
                     朱筱新,《文物與歷史》,東方出版社

子龍鼎

這件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館的子龍鼎是商代體積最大的圓鼎,傳說是在20世紀20年代於河南省輝縣出土,後來流落到日本,輾轉至香港。在2006年4月被徵集回中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子龍鼎
鼎的內壁進口緣處有「子龍」二字,也是目前發現最早出現銘文裡有「龍」字的鼎。
 子龍鼎內銘文拓印
鼎的頸部由兩列饕餮紋相間環列,靜中求變。饕餮紋以突起的鼻樑作為對稱中軸,軀幹向兩方延伸。器足上方飾高浮雕饕餮紋,其捲角如羊角,愈顯動感,且與頸部饕餮紋相呼應,增加器物的穩定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子龍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子龍鼎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人間衛視《國寶檔案》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駱駝俑和胡人俑

除了攻城掠地、保衛疆土的戰馬之外,來往西域絲路最重要的夥伴就是駱駝。沙漠之舟駱駝吃苦耐勞,是商旅當時最得力的坐騎。
洛陽博物館藏 黃釉胡人俑、綠釉胡人俑、三彩駱駝俑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駱駝俑

杜甫48歲在秦州的時候寫了一首五言律詩《寓目》。因為有些字古今有異,我還是貼《全唐詩》裡的影像圖片。(溫馨提示:如果您想在Internet archive中要檢索《全唐詩》,不能只輸入「全唐詩」,必須輸入「御制全唐詩」才搜索的到。)
御制全唐詩 第225卷》
我們來看用幾種不同時期、不同的工藝來呈現的駱駝和胡人俑。先來看一件上海博物館藏隋代的灰陶駱駝俑。
上海博物館藏 灰陶駱駝俑
以駱駝為題材的作品很多,幾乎北方的每個博物館都有看到。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這件唐三彩胡人騎駱駝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胡人騎駱駝俑
北京故宮陶瓷館也藏有唐三彩的胡人牽駱駝俑和胡人背猴騎駝俑。
北京故宮藏 湖人牽駱駝俑
北京故宮藏 唐三彩胡人背猴騎駝俑
還有西安博物院也有胡人騎駝俑。1991年在西安市霸橋區新築鄉于家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彩繪胡人騎臥駝俑
下面這件胡人騎駝俑也是藏於西安博物院,胡人翹著二郎腿,駱駝仰天長嘯,造型非常生動。
西安博物院藏   三彩胡人騎駝俑
西安博物院藏   彩繪胡人騎駝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駱駝陶俑

還有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的彩繪駱駝俑,於西安市東郊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彩繪駱駝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彩繪駱駝俑
唐三彩裡有很多胡商和駱駝俑,駱駝高大健壯,昂首挺胸,引頸嘶鳴,或載物、或馱人。
胡人俑形象常為高鼻深目,神情矜持穩重,反映他們很快適應中原文化,安分守己經商生活。
三彩駱駝俑重現了盛唐時期,絲路上人來人往,駝鈴悠揚的繁忙景象。

參考資料:洛陽博物館解說牌資料,Internet Archive.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三彩馬和牽馬俑

三彩馬是唐代最具特點的雕塑藝術作品,因為馬匹在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唐書》記載:「馬者,國之武備,天去其備,國將危亡。」,唐設專門的機構管理馬政。無論是繪畫、雕塑、彩陶...等藝術作品,都可以見到千姿百態的寶馬良駒。三彩馬的藝術作品中除了馬匹之外,還伴隨有牽馬俑,其中有漢人還有胡人,也就是西域人,而且以後者居多。他們與中原人種不同,有著白皮膚、深眼眶、高鼻樑、連鬢鬍鬚的外表特徵。這代表在唐代不僅引進大量西域良馬,也有大量的飼馬、馴馬的專家來到中原。
下面這件三彩綠障馬牽馬俑是於1981年在洛陽龍門東山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綠障馬牽馬俑
下面這件三彩高胡帽男牽馬俑是於1981年也是在洛陽龍門東山安菩夫婦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高胡帽男牽馬俑

下面這件三彩牽馬胡俑是於洛陽關林唐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牽馬胡俑
河南博物院藏 牽馬胡俑
河南博物院藏 牽馬胡俑

河南博物院藏 三彩牽馬胡俑

河南博物院藏 三彩牽馬胡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三彩馬及牽馬俑

參考資料:洛陽博物館解說牌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碑林史話》臉書粉絲團

小弟在臉書有開一個碑林博物館的粉絲團,是以路遠先生寫的《碑林史話》為團名。若您對碑刻藝術特別有興趣,歡迎到此粉絲團分享心得。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盠」銅駒尊

下面這件馬型的銅尊於1955年在陝西省郿縣裡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盠"銅駒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盠"銅駒尊
這件駒尊的背部、頸部、胸部都鑄有銘文,記述甲申日周王執駒,並賞賜盠兩匹駿馬。
 "盠"銅駒尊銘文
"執駒"見於《周禮.夏官.校人》,是周天子考牧簡畜的一種制度。就字義上解釋就是"抓住馬",因為還沒訓練過的馬什麼都不懂,要經過祭禮,開始訓練牠。繼續往下看,你會發現,古人用教小孩的方式在教馬。"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一類道理也用在馬的身上。
《周禮全經釋原》
從正面看,兩眼炯炯有神,很威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盠"銅駒尊
後腿粗壯結實。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盠"銅駒尊
剛好拍到館員在伸懶腰,他好像變成了馬伕,形成有趣的一瞬間。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盠"銅駒尊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Internet Archive。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康侯銅斧

這是一件周成王時期的青銅斧,傳說於河南浚縣出土。銎(ㄑㄩㄥˊ)部鑄銘文"康侯",康侯是周武王同母弟弟姬封,周成王時被封為衛國之君。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康侯銅斧
這件文物從河南省浚縣出土,同銘器有兩件,另一件藏於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康侯銅斧
這件銅斧通高10.3cm,寬6.8cm,重280g。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丁孟主編,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藝術家出版社,《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青銅器》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宜侯夨簋

西周時期,周王朝將王畿地區稱為「甸服」。「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備有寧宇」對甸服以外的統治地區,周王朝透過封邦建諸侯國,實施對地方統治。
下面這一件於1954年在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宜侯夨(ㄘㄜˋ)簋"上的銘文,就記載了周王朝封邦建國的情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宜侯夨簋
根據銘文記載,這件器物的主人"夨",最初被封為虞侯,在周王朝西部。周康王時,被改封為宜侯,根據器物出土位置,在今丹徒附近。
宜侯夨簋 銘文
這件銘文首先記述了周康王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圖,以及周王在宜地宗社祭祀等事。之後則記錄了周王冊命的全文,內容主要是冊封"夨"於宜地為宜侯,並賞賜禮器、土田、人口和弓矢等。銘文最後是"夨"在受封為宜侯之後,稱頌周王美德,製作此銅簋,以紀念其父虞公等內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宜侯夨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宜侯夨簋


參考資料:
1. 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2. 朱筱新,東方出版社,《文物與歷史》。
3. 百度百科 《宜夨侯簋》條目

「盠」青銅方彝

昨天整理《袁安碑》的筆記,得知袁安位列三公,官拜司徒,也就是東漢時期的宰相。我們來看一件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一件名為「盠(ㄌㄧˇ)」的西周時期青銅方彝,裡面記載了在周朝就有「司徒」、「司馬」、「司空」這樣的官銜。
盠」青銅方彝
根據紀載,周王朝在周天子的統領之下設有三公,分別為:保、傅(輔)、師。三公之下又有六官,分別為:冢宰(太宰)、司徒(司土)、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分掌具體的事物。
這些官銜都曾見於金文之中。根據金文紀載,周王朝還分別設置「卿事寮」和「太史寮」兩個機構,分別管理軍政要務、文書典冊以及代宣王命等事務。所以運作國家機器的文官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了。


銘文拓本

銘文對照譯文
「盠」青銅方彝於1955年於陝西省郿縣李村出土,是西周中期的器物,記述周王冊命作器者"盠"的事情,銘文裡提到了西周官職「司徒」、「司馬」、「司空」以及軍隊編制的「六師」、「八師」。



參考資料:
1. 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2. 朱筱新,東方出版社,《文物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