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中山王國銅鬲、銅簠、銅豆

前面看過中山國頗具特色的炊具的鼎、甗等器具,再欣賞一下其承裝食物的器具。
銅鬲 (上方為 成公墓出土
 下方為  中山王Cuo墓出土)
銅鬲是用來炊粥及盛粥的器皿。
銅平盤蓋豆  中山王Cuo墓出土
銅平盤豆 成公墓出土
 銅豆是用來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也是禮器。
銅方座豆(遠本應該也是帶蓋吧!) 成公墓出土
銅方座蓋豆  中山王Cuo墓出土
 銅簠是用來祭祀與宴食時,盛裝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具。
中山成公墓出土銅簠
中山王Cuo墓出土銅簠
 銅簠上有刻銘文:"左使車(厙),工蔡"。

中山王Cuo墓出土銅簠

中山王Cuo墓出土銅簠
參考資料:
1.河北博物院解說牌
2.張守中撰集,中華書局出版,《中山王厝器文字編》

中山王國銅甗

先前的筆記中介紹過許多銅甗、陶甗,也介紹過了這是一種用蒸的方式的炊具。在中山王Cuo的墓中也不例外出土了銅甗。
中山王Cuo墓出土銅甗
燒水和蒸食的器具都有銜環舖首

甗上半部用來盛待蒸煮食物的容器"甑"

甗下半部用來燒水產生蒸氣的容器"釜"
在中山成公墓也出土的銅甗,和上方的大銅甗相比較尺寸較小。另外,下方煮水的器具採用有足的鬲。
中山成公墓出土銅甗


參考資料:河北博物院解說牌

中山王國細孔流銅鼎

中山王Cuo墓出土文物孤品,鼎腹上部有十個細孔組成的流,所以有過濾的作用,只讓湯汁流出。

出土的時候底部還有結晶狀肉羹。




流鼎上銘文:從右讀至左
"左使車工蔡"

參考資料:
1.河北博物院解說牌
2.張守中撰集,中華書局出版,《中山王厝器文字編》

中山王國儀仗禮器(複製品)

中山王Cuo墓出土一套5件,中山成公墓出土一套6件。器物上部呈"山"字形,插在木柱上豎立排列,形似三叉戟,象徵中山王的權威,成為戰國中國所特有。

參考資料:河北博物院解說牌

靈壽古城

靈壽古城是中山國後期的都城,位於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約建於公元前380年。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東臨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優越。
戰國時期中山國靈壽古城遺址平面圖(翻攝自河北博物院解說牌)
城內分宮殿區、王陵區、平民居住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備。城垣內外的要塞都建有守城設施。







商業區一號房基遺址

古城遺址出土大量建築構件,反映當時建築之宏偉風貌。
陶磚
 用陶水管輸水的技術於戰國時代就有了。
陶水管
 還有彎管管件,真是令人驚訝。讓人很想知道那麼早的時代,人們是如何送水、用水。
陶水管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托架裝置,一般用於支承屋頂的重量,直接承重的斗型方木即稱為"斗",架在斗上的弓形橫木稱之為"拱",合稱"斗拱"。
 靈壽古城裡的建築使用了一些陶斗代替較小的木斗,所以能保存到現代,非常難得,讓我們可以窺見在戰國時期就使用的建築構件。
陶平盤斗 陶攎斗
陶交互斗

瓦當



瓦釘飾頂部為山峰形,兩側各飾一只曲頸員眼的鷹頭。
雙鷹頭山峰形瓦丁飾
版瓦


參考資料:河北博物院解說牌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錯金銅版兆域圖

李學勤和李零老師在1979年第2期的考古學報發表《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開頭就介紹了有長篇銘文的平山三器:(1)中山王方壺(2)中山王鼎(3)中山王圓壺;另外還有一件文物上有長篇銘文:(4) 《兆窆圖》銅版。博物館的解說牌寫作《錯金銅版兆域圖》。
《兆窆圖》與平山三器的差別在其文字是以金銀鑲刻而成,而平山三器的銘文則為契刻而成。
錯金銅版兆域圖摹本
錯金銅版兆域圖文字釋本
這塊銅版是中山王Cuo陵區的建築規劃圖,圖板用寬銀片嵌出"中宮垣"與"內宮垣"兩周,其內用銀絲標識墓的封土底邊丘塹,"內宮垣"北部為"詔宗宮"、"正奎宮"、"執帛宮"、"大將宮",丘塹內用金片嵌出享堂建築的輪廓線,有王堂、哀后堂、王后堂和兩個夫人堂。圖中標識出各個建築的長度和間距,王堂上部鑄有國王命令修建陵墓的詔書。錯金銀銅版兆域圖為迄今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銅版建築規劃圖。


(2016.03.02 補充)余秋雨老師在《藏著的中國 》介紹:「兆域圖」已經很像今天的地圖。它的正面用金銀線勾勒出王陵地面建築的佈局,並以文字註明。圖中標明的長度,換成今天的比例尺為1:500。可是,他的方向與我們今天慣用地圖相反,上面為南,下面為北。(這很合理,王者坐北望南,下方為近身處。)
余秋雨老師也提到有關「兆域圖」的詔令:命令大臣嚴格按規定施工,若出現品質問題要追究責任。擅闖王陵者,格殺勿論,罪及子孫,儘管字裡行間殺氣騰騰,但面對兩千多年間盜墓賊的騷擾,中山王也莫可奈何。

參考資料:
1.河北博物院解說牌
2.李學勤、李零,《考古學報  1979年第2期 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
3.余秋雨,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藏著的中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