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王處直墓出土文物

王處直字允明,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十國初期任義武節度使。他的墓位在曲陽縣,裡面也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壁畫、石雕。在河北省博物院曲陽石雕作品的展示室中,也展示了部分的出土文物。
十二生肖浮雕像(雞、馬)

十二生肖浮雕像(龍、鼠)

王處直墓 四神志蓋

王處直墓志蓋拓印(翻攝自解說牌)

王處直墓 四神志蓋 四神之青龍
 王處直墓 四神志蓋  四神之玄武

王處直墓 四神志蓋  四神之朱雀

王處直墓 四神志蓋  四神之白虎
彩繪中門武士浮雕  (翻攝自解說牌)

彩繪中門武士浮雕  (翻攝自解說牌)

王處直墓志

王處直墓志拓印 (翻攝自解說牌) 

王處直墓志

彩繪散樂浮雕

彩繪散樂浮雕

參考資料
1. 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資料
2. 《維基百科 王處直》  條目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降龍、伏虎羅漢及西域僧像

我在整理曲陽石雕佛像的同時,也翻閱了許多介紹佛教造像的書,讀到了許多之先前造訪過的博物館中的造像。例如下面這一組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裡看到的降龍、伏虎和西域僧的羅漢像。第一次造訪西安時也沒想過將來會要整理成筆記,所以當時沒有拍攝下解說牌資料。
伏虎羅漢
這一組降龍及伏虎羅漢皆為1980年於陝西省富縣博山寺遺址出土。黃砂岩雕成。羅漢光頭大耳,面相豐潤飽滿,鼻頭寬大,面容都是西域人士的特徵,身著寬大交領大衣,衣紋簡潔。伏虎羅漢目光與身旁的小老虎相對,小老虎雖翹首張大眼睛、露出牙齒,但卻是溫柔馴服的神態。降龍羅漢下方座前浮雕著一條飛躍的神龍,也是向著羅漢伏首。本來在十六羅漢中並未有降龍和伏虎羅漢,後來添增這兩尊羅漢後,擴大了羅漢題材範圍,成為「十八羅漢」。
降龍羅漢
這一尊僧人像就沒有前面降龍、伏虎羅漢那麼明確的符號特色,但根據前一篇的筆記比對其服飾及面容的特色,推想是否也是僧伽造像。

參考資料:
1.王景荃著,貓頭鷹出版社,《佛像》,(2001.02)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宋、元時期羅漢像

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玄奘譯《法住記》,曾有釋迦牟尼另十六個大羅漢常駐人間,濟渡眾生之說,所謂「十六應真」。我們前面曾經看過五代時期的貫休和尚繪製的羅漢像,也曾看過龍門石窟看經寺內的羅漢像,都是經典的羅漢造像。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河北省博物院所展示在宋、元時期曲陽石雕所創作出來的羅漢像,接著下一篇筆記,我要補充一下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所拍攝的羅漢像。
宋代羅漢造像   平鄉縣出土
 佛教造像到了宋代已經完全世俗化了,注重形體美,以現實人物為模型。
宋代羅漢造像
元代羅漢造像
元代彩繪羅漢造像
元代羅漢造像
這是從曲陽縣東旺鄉高門屯村出土的元代造像,目前保藏於曲陽縣文保所。這種頭戴僧帽的高僧形象通常稱作僧伽像,僧伽是西域高僧,俗家姓何,唐龍朔二年(662)來到中土,曾任泗州(江蘇盱貽縣)普照王寺住持,因屢現神異而聲名遠播。唐景龍二年(708),唐中宗下詔入京城,尊為國師。
元代彩繪僧伽像
民間傳說僧伽為觀世音菩薩化身,宋、元時期僧伽崇拜盛行一時,造像在民間廣為流傳。
元代彩繪僧伽像
元代彩繪僧伽像
參考資料:
1.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王景荃著,貓頭鷹出版社,《佛像》,(2001.02)

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河北省博物院展示唐代曲陽石雕佛像

唐初李氏王朝尊老子李耳,崇尚道教。雖然有玄奘大師取經回來,我們讀到太宗皇帝的《聖教序》,大唐時期的君臣還是以道家的思維模式在看佛家思想。隨著後來武則天逐漸掌握實權進而稱帝,佛教扮演著極重要的助力,給予武氏掌握皇權的合理性。我們先前在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已窺探其中的奧秘。
在博物館看到這一時期的佛像面容,發現其愈來愈接近漢人五官的特徵。
唐  南宮市后底閣村出土
韓善行等五十人造佛坐像
唐  韓善行等五十人造佛坐像(側視)
唐 孫四朗造佛坐像
唐 孫四朗造佛坐像
唐  南宮市后底閣村出土賈士達等造阿彌陀佛坐像
唐 彌勒佛坐像
佛坐像
唐  須彌座釋迦說法像
堯城鎮村西汦河故道出土
隆堯縣文保所藏
唐  須彌座釋迦說法像
參考資料: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鄴城遺址出土佛教造像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縣城西南約20km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南北銜接的鄴北城及鄴南成兩部分。鄴北城是曹魏至十六國時期的都城;鄴南城是東魏北齊時期都城。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開始拆毀鄴城宮室建築,公元580年楊堅平定尉遲迥叛亂後,鄴城被徹底焚毀。
這張示意圖出自《考古》雜誌2010年7月介紹的趙彭城北朝佛寺遺址的文章中,1983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考古隊,陸續於鄴城遺址發現重要的遺存。
北齊 透雕背屏式七(?)尊像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
雖然鼻物館的解說牌寫的是七尊像,但是只看到主佛、兩弟子(阿難、迦葉)以及一對脇侍菩薩像。在《考古》雜誌2012年第4期介紹北吳莊遺址的文章中也看到了一舖七身(一佛二弟子、緣覺及脇侍菩薩)的造像。
 注意一下前端獅子座的造型,一隻注視著蓮花,另一隻卻轉首望向前方。我昨天讀到一本《蓮花上的獅子》裡面對獅子座的來龍去脈有詳細的介紹:在最早的獅子座造型有可能來自西元2-3世紀的安息帕提亞王朝,在其建築構件裡看到了雙獅相對著荷葉花瓶的浮雕圖案,而且細緻地刻製出獅子的雄性生殖器特徵。這樣的造型傳至中土時,由於獅子在佛教中所具備的神聖意義轉為佛像蓮座下的須彌台裝飾造型。在北齊以前的雙獅也是以雄獅為主要的造型。我對照了一下我所拍攝的照片以及前面整理的筆記,如東魏時期《張道明夫妻造阿彌陀立像》的獅子座上的一對獅子有著濃密的鬃毛,明顯是雄獅的象徵。參考書籍解釋:由於受到中國道家陰陽調和的思想影響,北齊以後的獅子座開始有一雄一雌成對的造型出現。有的呈現方式就是從鬃毛的有無判別,有的從其尾巴的毛是一葉或三葉開岔判別。以這尊造像來看佛祖左手邊的獅子尾巴呈三葉狀,而且活潑地轉首望向信眾,是雄的獅子;佛祖右手邊的嘴巴緊閉,寧靜地凝望著前方的蓮花,尾巴也呈一葉束起,是母的獅子。
下面這尊也是從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的菩薩頭像。菩薩神態莊嚴寧靜,真不知當初那些下手毀壞菩薩像的暴徒們心中到底是怎樣的怨恨,怎麼下的了手?
北齊--隋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菩薩頭像  
北齊--隋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菩薩頭像  (側視)
北齊天保十年(559)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

□枝本造觀音像
下面這是以彌勒為主佛的七尊造像,布局嚴密。彌勒佛兩側為隨侍弟子、緣覺和脇侍菩薩,分別站立於蓮台上。底座正面雕化生童子、博山香爐、比丘、蹲獅和力士,左、右、背三面刻樹、鳳、山、獅、珠、鳥、象、魚等八位神王。背面浮雕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脇侍菩薩、飛天和化生童子等,樹下有如來和跪拜布施的童子形象。造像場景宏大,內容複雜,工藝精湛。
鏤雕彌勒七尊像
北齊 臨漳縣鄴城遺址出土
鏤雕彌勒七尊像(右側視)
鏤雕彌勒七尊像(左側視)
下面這一尊釋迦牟尼說法像是另一件從鄴城遺址出土的精品。北齊時期,佛教發展盛極一時,僅國都鄴城有大寺4000餘所,僧尼8萬餘人。悉達多太子出城遊歷,在菩提樹下悟道修成正法,在鹿野苑初轉法輪講經說法,佛陀講經說法是佛教藝術中常見的題材。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北齊 臨漳縣鄴城遺址出土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右側視)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左側視)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背面)
參考資料:
1.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鄴城考古隊《考古2012年第4期  河北臨漳縣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的發現與發掘 》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鄴城考古隊《考古2010年第7期  河北臨漳縣鄴城遺址彭城北朝佛寺遺址的勘探與發掘 》
4.尚永琪,商務印書館,《蓮花上的獅子--內陸歐亞的物種、圖像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