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玉蟬、玉鴞、玉龜殼

我讀到一篇郭寶鈞先生在民國37年5月所寫的《古玉新詮》,裡面說到:「古玉演進,以圭璧象生為大宗,圭為直方之宗,璧為圜曲之宗,象生為玩好之宗,璋璜附於圭璧,琮為方圓合體。」相對於禮敬天地四方的琮、璧、圭、璋、璜、琥,做成飛禽走獸昆蟲形狀的玉飾,趣味和裝飾的目的較多。
玉蟬、玉鴞、玉龜殼
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黃綠色,圓雕,背甲隆起,中脊,緣板分明,共有33塊。腹甲刻9塊,前後鏤空,不見頭尾及四肢。紋飾皆以單陰線刻成,兩端穿孔貫穿頭尾,腹甲一端有穿孔。此器疑為商代遺物。
玉龜殼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長6.9cm,寬3.8cm,厚2.3cm。深綠色,玉質透亮,圓雕。圓目突睛,勾喙內彎及胸。底為圓孔方座,雙側各有一方孔。紋飾皆以雙勾陰線技法刻成,雕琢細緻,為玉器中之精品。此器疑為商代遺物。
鴞型玉珮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長3.9cm,寬2.3cm。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此墓出土7件玉蟬,散置於墓主之腹部,胸部等處,形制基本相同,玉質受沁成黃褐色。蟬雙目突出。雙翼掩合。紋飾皆以單陰線刻成,兩端穿孔貫穿頭尾,刻紋有硃砂痕跡。
蟬形玉飾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3.郭寶鈞,《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考古篇) 古玉今詮》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玉螳螂

這件玉螳螂也是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3號墓,長7cm,白玉,玉質透亮,造型由一大一小的螳螂組成,大者在上,體態修長,大腹寬尾,曲肢斜伸,以爪撫摩著下面的小螳螂頭頂,小者弓著身軀,頭尾著地,肢爪曲伸。腹部皆呈現節狀。肢體只用幾道單陰線呈現簡約的風格。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鳳形玉飾

這一對鳳形玉飾也是從晉侯墓地第63號墓出土,白色,玉質透亮,有褐色斑紋及黑麻點。兩面紋飾相同,是以一塊玉對剖蚵製而成的,鳳做伏臥狀,圓眼,勾喙,花冠後卷,鼓胸,短翅上翹。喙、冠尾、胸、爪、尾等有六個大小各異的穿孔。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鷹形玉飾

這一件鷹形玉飾也是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3號墓出土,這一件玉飾也被專家認為是從商代傳世至當時的飾物,隨晉穆侯愛妾入土。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斑紋。圓雕,站立狀。

頭上的羽毛以龍紋呈現,龍首較大,有瓶形角,"臣"字目,體軀短小,尾上卷,鉤喙,鼓胸做展翅狀,尾下垂及地,與前爪呈三足鼎立。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牛形玉飾

這是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3號墓的牛形玉飾,高3.7cm ,寬7.1cm。黃褐色,玉色溫潤,半圓雕,牛為站立姿態,昂首前視,尖角後聳,耳尖,肌體肥碩,短尾下垂。身體用幾條陰線刻劃,非常簡練。下唇有穿孔。此器是時代比較早期的立式玉牛。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玉熊

晉侯墓地第63號墓出土玉熊,根據圖錄說明,這一件器物可能是商代流傳到當時,最後成為晉穆侯次夫人的陪葬物。
高5.1cm,寬4.5cm。青玉,玉色較雜,熊採坐姿,目視前方,彷彿在豎耳聆聽。腿曲踞,前爪撫膝,憨態可掬。身飾雙鉤陰線雲紋,膝面至內凹處有有一穿孔。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玉馬

晉侯墓地第63號墓出土的玉馬,殘高5cm,殘長7.7cm(耳、尾殘缺)。白色略泛灰,圓雕,站立狀,目前視,鼻翼翕張,頸上刻有鬃毛。胸肌略鼓,臀腹緊圓。以雙鉤陰線紋表現馬的體肌,紋飾雕琢婉轉,表現馬的靜態。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鹿形玉珮

這也是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3號墓的玉器,高8.3cm ,長5.9cm。黃褐色,片雕,呈站立狀,長角粗壯,分兩權向左右平展,捲成兩個大圓孔。鹿昂首觀望,前胸挺出,後背拱起,短尾,體態豐潤,蹄趾明顯,體肌及後肢前曲,展現鹿在起跑瞬間之神態。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玉立人

這兩件玉立人也是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3號墓。

右邊的高9.4cm,青白玉,圓雕,站立狀,背面平整。高冠上有小冠尖,正中有穿孔。密髮中分,從耳後下垂,兩側梢上捲,濃眉,橢圓目,寬鼻,大耳。斜網格披肩,曲臂緊貼腹部,束腰下有箭頭形蔽膝。腿腳分開,腳尖上翹,一腿有穿孔。紋飾均為單線陰刻。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左邊的高9.4cm,黃褐色,頭髮部分用碧玉雕成,圓雕,正面站立狀。頭髮整齊垂下,髮梢齊額,後腦刻有小辮垂至頸部,與出土之銅方盒上的人形髮式相同。面部細眉杏眼,闊鼻外凸。衣領期間,右衽,束腰,雙臂下垂,下端略呈梯形。刻有三角紋,玉人有上下直通之穿孔。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還有未展出的文物,博物館以線描圖展示於解說牌。這一件玉人出土於晉侯墓地第8號墓(晉獻侯墓),高9.9cm,寬3,3cm,玉質為暗綠色,扁體,站立狀,髮飾為雙龍紋組成,中間鏤空,上方捲起成一穿孔,下方二龍頭至肩部,圓臉,濃眉大眼,寬鼻扁嘴。身著高領衣,領下右側開短衽,刻交叉斜格紋,束腰,下方為裙,中有箭形紋飾,雙腳跟相連,腳尖上翹,整體皆以斜切刀法刻陰線勾勒輪廓。
翻攝自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下面這一件玉人的佩飾,以前在婦好墓中出土的玉器看過一件跽坐的玉人有類似的造型。
翻攝自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褐黃色,圓雕,高9.7cm,雙腿呈曲立狀,長臉寬頷,"臣"字目,髮式微兩前聳犄角形,螺旋而上,後腦髮式下垂微曲。雙臂前舉,雙手抱拳,寬腰帶。腰間配一龍形器。玉人身上有捲曲的雲紋,斜方格紋。龍體飾有鱗紋。腳下有片狀榫頭,表明此器原來是設計用來插在某一件器物上使用的。此器具有商晚期的風格(應該就是前述與婦好墓中發現的玉人風格)。
出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出自《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上)》
出自《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上)》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3.中國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上)》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人形玉飾

前一篇筆記提到,晉侯墓地中墓主為晉穆侯次夫人的第63號墓有許多精美的玉器。因為玉器展示館中的說明牌沒有明確的標示,我把在博物館拍攝到的照片比對圖錄,找出第63號墓出土的文物,首先看這一件人形玉飾。若先不看圖錄的說明,只看這件玉飾的紋樣,不禁會想起談話節目裡介紹:傳說中的瑪雅太空人。也會解讀這是一個鳥形的玉飾。
這件西周時期的玉飾,高8.1cm,寬3.1cm,從晉侯墓地第63號墓共出土5件,造型大致相同,青白玉,片狀透雕,兩面紋飾相同,整體為人與龍的合體造型,人圓眼大鼻,腦後附一龍,龍頭朝下,尾上捲形成穿孔。胸部為一盤據的團龍,後腰附一龍首,較為簡略。頭朝上,角下有穿孔。腿作蹲踞狀,紋飾均為陰線雙鈎加單線。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吉琨璋撰文,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休簋

休簋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4號墓地。4件成列,其中2件的蓋、器各鑄銘文4行24個字:"隹(惟)正月初吉□休作朕文考叔氏尊簋,休其萬年子孫永寶用。"記述休為其父叔氏作此簋。




隹(惟)正月初吉□休作朕文考叔氏尊簋,休其萬年子孫永寶用。
第62、63、64號墓是在晉侯墓地裡僅見的一夫二妻合葬墓,第64號墓主是晉穆侯
62、63是夫人與次夫人墓,次夫人墓中隨葬品數量較多,隨葬玉器精美
(翻攝自博物館解說牌)
《史記 世家第九.卷 39》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 Internet Archive 

叔釗父方甗

這一件甗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4號墓。為甑、鬲分體組合。
 甑內部鑄銘文3行15字。記述叔釗父為柏姞作此甗。
柏為西周封國,在河南境內,春秋時還存在。這是在青銅器中第一次發現記載有關柏國的銘文。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波曲紋虎足方盒

這一件波曲紋虎足方盒也是出土於晉侯墓地第62號墓,頂部有兩扇小蓋子可以開啟,形制非常少見。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立鳥蓋壺

這件立鳥蓋壺為西周時期的器物,出土於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第62號墓。
從商朝進入西周時期,青銅器和玉器上的鳥紋逐步取代饕餮紋成為主要的紋飾。主要是鳳鳥紋,周以鳳鳥為神祖,想必是周的先祖部族非常崇敬在天上翱翔的飛鳥,認為其為祖先、神,是溝通天與人的使者,而以為其部族的代表符號。晉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繼承周王朝的禮制和習俗,晉侯也自認為是天子,秉承上天的意志來到人間替天行道。也把鳥視為神祖。

在曲沃發現的晉侯墓地早期鳥尊還是像鳳凰,在中晚期在銅器或玉器上則出現人首鳥身像,初期人首看起來略年輕,到了春秋晚期則看起來像一個老人像,這是晉國的神祖像,祈求保護同族的人民,團結族人的意志與信仰。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晉姜簋

博物館將其標示為"簋",但是和先前筆記中所整理的例如像利簋宜侯夨簋中爯父銅簋形制有所出入。這件晉姜簋出土於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第13號墓。
形制、紋飾罕見,具有晉國早期青銅文化的獨特風格。
器內底鑄有銘文:"晉姜乍(作)寶簋",據考證:晉姜為晉武侯夫人(姜姓國之女),此氣勢她嫁到晉國後作。
銘文:"晉姜乍(作)寶簋"
由器物自名為"簋"
參考資料: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獸面紋鬲

這一件獸面紋銅鬲出土於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的第91號墓。銅鬲流行於商代到春秋時期。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商、周時期西北地區陶罐

前一篇筆記提到了晉國透過"疆以戎索"的方式,與西北羌、戎狄族保持和平交好的方式相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也展示了於甘肅、青海等地所發現此一時期的文物。這個地區發現分布了包括: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及卡約文化等已經進入青銅時代的遺存。
卡約文化(1300 BC -600 BC)
1956年於甘肅永靖余賀家出土

辛店文化(約 1000 BC )
1956年於甘肅臨洮灰嘴出土
齊家文化(約 2000 BC )
1956年於甘肅臨夏雀家莊出土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