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天一閣(七)_北書庫

這是一座現代的建築,始建於1976年,1981年落成交付使用。用傳統建築保存古籍的方式終究不如現代建築以及現代化控溫、控濕的設備來的有效。
北書庫
這一幢三層西式建築,位於天一閣寶書樓西北側,占地385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062平方公尺,雖然主體是西式建築,兩端山牆仍保留江南建築中式風格與天一閣整體環境協調融合在一起。
令人想起學校教室的長廊



走進室內來看遷移出來的天一閣藏書,以及現在是如何保存天一閣的藏書。
 應該是把寶書樓的書櫃都搬進了這個控溫、控濕的空間。

現在的學者若是有研究需要,還是可以透過申請程序去調閱到藏書。但是為了保護藏書,館方訂定有很嚴謹的閱覽規則。
不知道博物館現在有沒有數位化天一閣館藏的計畫,日前我在Youtube看到介紹饒宗頤先生的視頻,他看到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敦煌文獻被研究者圈點,覺得非常痛心,才力勸圖書館數化敦煌文獻,以後所有的借閱者只能透過電腦檔案閱讀館藏的敦煌文獻。
下面的展示櫃展示的就是寶樓的藏書,你可以看到書況都很好,這裡展示的多是明朝歷經若干朝的鄉試錄。


 這裡可以對應到我之前的筆記《魁星點斗》提到的「五魁」。







雖然每本書都只能看到一兩頁,對文史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覺得饒富趣味。現在網路資訊發達,讀到古籍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困難,還有方便的索引系統,我常常會去翻 Internet Archives數位化的古籍。

我最近在臉書Facebook上看到,有人抱怨我們的教育內容,有95%沒有用處。會說這種話的人,不知道那另外對他有用的5%學得好不好,夠不夠用。心胸越開闊,你才能看到越寬廣的世界。固執地對事物產生成見,只會禁錮自己的思想。突破身體的侷限、時空的控制性,到以前去,到未來去,會有別人體會不到的收穫的。

參考資料:天一閣博物館解說牌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天一閣(六)_寶書樓

前方的長廊就是天一閣了。天一閣藏書樓又名寶書樓,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三座私人藏書樓之一。建於明嘉靖45年(1566),天一閣名來自「天一生水」,因為木構造最怕火災,取其以水治火之意。
天一閣有兩層,上面那一層是一通間。下一層則是分成六間。取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含意。

人間度閣足千古
天下藏書此一家



范欽建天一閣時,於閣前鑿池蓄水以防火。到了清康熙4年(1665),范欽後人范文光在閣前疊山理水,植樹築園,以"福"、"祿"、"壽"作為總體造型,用海礁時堆成九獅一象等景。




在這裡聽到當地的導遊說,這裡的水是活的,向外連接到了天一閣外的月池,月池是一個很大的湖,在湖畔有重要的景點後續會介紹。
















在古代除了范家人可以上閣讀書,在康熙12年(1763)為當時的大學問家黃宗羲先生,范氏家族開了家族會議,為黃先生破例開了門。黃先生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並把其中流通為廣的書編為書目,並另撰《天一閣藏書記》流世。在此後200年時間,僅有十餘位學問家,獲得范家首肯登樓讀書,每一位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萬斯同、全祖望、錢大昕、袁枚、阮元、薛福成等。
天一閣博物館千晉齋展示《天一閣藏書記》

大門深鎖,我只能透過相機鏡頭一窺其中。


如果你看的見照片中的鎖頭,那就是登上樓閣的樓梯處,至今仍然深鎖。不過藏書都已經移走了,如今登樓的象徵意義大過實際,余秋雨老師在書中提到,他脫下足履,登上寶書樓,問著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讀書人。
寧波博物館展示寶書樓擺設示意
我們這些訪客當然是沒有資格登樓,但是我多駐足了好久,探索了房內的情景,我知道自己不只是來閒晃看看的觀光客。寧波博物館當然也會介紹天一閣,我把寧波博物館陳設示意照片貼出來,不知道和真實的書閣上有不同否。
寧波博物館展示寶書樓擺設示意

寧波博物館展示寶書樓擺設示意

寧波博物館展示寶書樓擺設示意
寧波博物館展示寶書樓擺設示意
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這應該是閣樓上的實景吧!
想要看看天一閣藏了甚麼書?我繼續帶您往北書庫去看看。下面的照片是天一閣寶書樓的後面,到訪時,剛好有寫生的訓練班同學在此作畫。


 在天一閣的後方也有假山造景,對面的建築物是尊經閣。



 這裡聽說石頭推砌起來,有一百多隻小石獅子,但是抽象的造型,只能透過想像力去欣賞了。



參考資料:
1.天一閣博物館解說牌
2.余秋雨,爾雅出版社,《新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散文全集》(民國97.07初版98.06四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