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室建陀(Skanda)立像

在先前的筆記看過一張濕婆神家族的照片,裡面的室建陀(Skanda)是幼年的形象。這一尊立像製作於1100-1200年的坦米爾納度邦。
有印度的藝術學者是這樣描述這尊像的:"帶著夢幻般沉思的神情瀰漫感性的氣息,而恰如其分的服飾襯托出充滿活力的身軀。"。在印度東南方的古朱羅王朝(860-1310)雕刻風格特性就是融合了感性與活力。室建陀(Skanda)在南印度也被稱為"Subrahmanya" 是戰士的象徵,此尊像手執兩種法器,右上手執金剛杵,博物館的解說牌是這麼描述:"a lance,depicted as a blade with three multi pointed sections";左上手為應該就是我們先前看過的三鈷杵,博物館解說牌寫為double trident.
從《維基百科》讀到:室建陀在佛教中即為韋馱菩薩,我們一般進入寺院山門殿,見到的除了四大天王以外的護法神。也常與伽藍菩薩共同護衛聖境。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濕婆神立像

一般常見的濕婆神造像的特徵是:多臂、有垂直的第三眼在眉間(慣稱天眼),但這一尊濕婆神的立像卻是回歸為自然的造型。這尊濕婆神立像為銅製,約於西元1300-1500年間於坦米爾納杜邦。祂蓄著苦行者綑綁的髮式。可以注意一下祂肩膀和腰部比例,寬肩、細腰,頸上戴著珠寶項鍊,線條從胸前延伸至左腿有一種超優雅(hyper elegant)的姿態。
 腳下的覆蓮瓣也常見於佛教造像中,在印度神廟裡舉辦祭典時,神像安置於一方形的基座之上,基座會有孔用來架設於框架之上,神像會裝飾精美的織物、珠寶與鮮花。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門神(Door guardian)

這一尊門神雕刻於西元875-950年間,在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在印度南方的印度神廟,可以看到在入口大門的兩翼看到門神。這很像我們進入佛教寺院山門處的仁王。我想其間應該是有聯繫關係的。
博物館在解說牌上還提供這尊門神崁在牆上的原始照片,紅圈是我用小畫家程式補上的。門神有獠牙,手執法器,看起來非常勇猛威武,可以將一切邪魔擋於門外。這一尊門神可以代表印度東南方的古朱羅(Chola)王朝時期的雕刻工藝特色。
另一尊門神現在瑞士蘇黎世的Rietburg博物館,這兩尊門神都是由法國歷史學家,當時住在印度東南的Gabriel Jouveau-Dubreuil(1885-1945)從惡名昭彰的盧芹齋(C.T. Loo)手中所購得的。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濕婆神、雪山神女與祂們的兒子室建陀(The Hindu Deities Shiva and Parvati with their son Skanda)

這尊銅像製作於西元1500-1600年間,位於印度南方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的Ekambareshvara神廟(因為是譯音,所以博物館解說牌與維基百科的拼法略有出入,這裡以博物館的拼法為準。)
亞洲藝術博物館藏神聖家族像
在印度南方,常常可以見到濕婆神手上頂著(並非握著)如照片中所示的戰斧和一頭鹿。在座前有以泰盧固語(Telugu)銘刻供養捐獻者及其父親、祖父的姓名。這個地區在當時由毗奢耶那伽羅王朝(Vijayanagara)所統治。像如此以濕婆神、雪山神女與室建陀為主題的神像雕刻非常盛行。
亞洲藝術博物館藏神聖家族像(背面)
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神像原本有像旁邊象頭神一般的背光(halo)但現已佚失。
亞洲藝術博物館藏神聖家族像(背面)
華盛頓D.C.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神聖家族像

華盛頓D.C.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神聖家族像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手執法戟的吉祥迦梨(Ritual trident with the Hindu deity Auspicious Kali)

這一尊手執法戟的吉祥迦梨(Kali)銅像,製作時間約於西元1000-1200年的坦米爾納度邦。我把Ritual trident 輸入Google搜尋一下,在《維基百科》出現最接近的條目是Trishula。這一尊迦梨像不僅右手握著一支短柄三叉戟的法器,整體造像形狀也是三叉戟的造型,祂站在戟的中央,火焰型的頭髮直衝戟的尖端。而這樣的造型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之前看到的三鈷杵(Vajra)。根據解說牌的說明迦梨女神揮舞著法戟象徵擊敗不義的敵人。而法戟也代表的是將人的靈魂從罪惡束縛解放出來的法器,象徵祂的神威受到信眾崇拜。
我之前在京都、奈良寺院看到的四天王,主要是南方增長天王手持長戟,以為這是辨認南方天王身分的重要特徵,這一次到高野山和比叡山的旅行,除了之前在高野山寶靈館看到東方持國天王和南方增長天王手執法器的互換,另外在其他的國寶館展廳看到,例如北方多聞天王一手執寶塔,另一手也執長戟。
迦梨是濕婆神的妻子雪山神女重要的化身之一,《維基百科》的條目稱祂為時母,與時間和變化有關。時常現憤怒像,但這尊神像顯現的是祂祥和(auspicious)的樣子。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詩聖-桑丹達爾(Sambandar)

在印度被崇敬的除了神祇之外,還有聖人。印度南方的詩聖桑丹達爾(Sambandar)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聖人。這一尊銅像製作於1200-1400坦米爾納度(Tamil Nadu)邦。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桑丹達爾像
桑丹達爾生於約西元600年間,他從孩提時代就寫了許多詩歌頌濕婆神與雪山神女,這一尊銅像即表現他載歌載舞崇敬地向大神致意的場景,在歌舞之後即進入神殿向大神獻詩吟唱。他獻給大神的詩被集結並繼續於印度南方流傳。當桑丹達爾16歲的時候,雙親為他安排婚事,他心裡非常不願意(reluctant),但是不得已,婚事必須進行。在大婚的那一天在典禮結束後,他又開始吟唱歌詠濕婆大神,希望跟隨在大神身邊,脫離世間所有的束縛,望請大神解放他。在他吟唱完最後一首獻詩,一道閃電自天而降,將他和他的妻子帶到大神的身邊了。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藏桑丹達爾像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藏桑丹達爾像

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藏桑丹達爾像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館博物解說牌
2.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一對神殿前的門框

這一對神殿前的門框雕刻約於800-850年間,位於印度的中央邦(Mafhya Pradesh),材質是砂岩。據解說牌說明,這些飾紋都是吉祥(auspicious)的飾紋,從底部角落開始看,是一對人面蛇身,身體向上延伸,並以忠誠的面目神情與姿勢朝向神殿。蛇圖徵在此文化中與生命所需的水相關。在這一對門框的底部原有河女神Ganga的飾刻但現已佚失。與水相關的飾紋有象徵淨化信仰者心靈的意義存在,所以當信眾經過這一對門框進入神殿,即經過心靈的淨化。在視覺上也有人類與神靈、上天與大地連結的意義存在。水神從上天降生大地滋生萬物。這裡可以看到許多愛侶的雕刻,即象徵萬物綿延,富饒而神聖的結合從門框的底部(象徵Earth)一直向上延伸至頂部(象徵Heaven)。
門楣(lintel)部分原本是安置在這一對門框之上,在這裡無法見到,在其上雕刻的即是象徵天界神祇的紋飾。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藏巴拉(Jambhala)

藏巴拉(Jambhala)是掌管財富的神祇,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這一尊藏巴拉約雕刻於1000-1100年間,可能在鹿野苑地區,也可能在菩提伽耶地區,這兩個區域都是佛教的聖地,材質是砂岩。藏巴拉是夜叉的首領,與世間的財富連結關係。在這一尊的下方可以看到裝滿寶藏的罐子。在祂的左手中握的是一隻口吐珠寶的狐獴(Mongoose),獴常見於許多財神造像的素材內容之中。這裡即是象徵祂賦予信眾財富強大的能力。藏巴拉與其他的夜叉於2000年前即常見於印度教、佛教及耆那教(Jainism)的神殿之中。這一尊像線條簡潔,呈現波羅王朝時期的造像技藝。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印度河女神(Ganga)

印度有兩大河流:恆河與雅穆納河,但是掌管河流的女神都被稱為恆河(Ganga)。河神會被供奉在神廟門道旁較為次要的地方。
這一尊河流女神雕刻時間約在800-900年間,可能是在拉賈斯坦邦,材質為砂岩。
祂站在河流之上,倚靠著一位隨侍,上方有大片蓮葉如同寶幢般由伺從撐著。很可惜有數部位殘損。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恰姆妲(Chamunda)

在高野山、比叡山及東寺請購回的參考資料照片我想有著作權問題,不方便貼上來,但是文字資料我會消化後放到我的筆記之中。接下來我要繼續記錄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看到的文物。
在《維基百科》中並沒有恰姆妲(Chamunda)的中文條目,我試著轉述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的說明。這一尊像製作於約800-1000的拉賈斯坦邦,材質為砂岩。有兩陽性的惡魔被派出要擊倒杜爾噶(Durga)女神,當女神看到惡魔來到,臉色變得憤怒,色黑如墨,從愁眉間迸發出如照片中可怕的樣子,這個形象被稱作恰姆妲。祂攜帶著骷髏頭飾的法杖,披著虎皮,皮包骨的樣子十分陰森。血盆大口還伸著長舌。這尊恰姆妲像不僅攜有骷髏頭飾的法杖,十二手還拿著三叉戟、弓、骷髏杯及其他即為暴力的法器,並且高舉一具屍體。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國寶殿與御影堂

和其他重要的寺院一樣,東寺也有寺藏重要文物的寶物館,這一次在寶物館也看到真言宗代表性重要的文物。

東寺是真言宗的總本山寺院,一定也會有弘法大師的御影堂。御影堂建於室町時代,弘法大師曾住於此西院內。天福元年(1233)康勝法眼和尚齋戒沐浴,一刀三禮讚頌「南無大師遍照金剛」(弘法大師聖號)雕成大師像。


 也是在整修中。
 所以信眾要向弘法大師祈願,目前先到回向所的殿參拜。
在各寺院常常看到會將文學家作品中記述到此地的相關文章摘錄下來,這裡是司馬遼太郎的文章。

參考資料:東寺解說牌

太乙九宮

這就是《洛書》的九宮,之前一直記不起順序,也懶得記歌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今天發現一個更簡單的記憶法。只要記單數1、3、5、7、9的行進方向即可,對角相加為10。
將對應方位標註進九宮之中

在陳金華老師《一行與九宮:一個印度思想中國化的例案》一文提到:在曼荼羅中央(5)的五智佛陀極可能為一行大師在修訂白檀曼荼羅時,配合《洛書》的安排。
阿闍梨位於西方(1):引領信眾進入曼荼羅。九為數之最大,代表一切佛,位於東方(9)。一與九、西與東代表一個循環的起始與終結。
佛母位於東北方(4)、一切菩薩位於東南方(2)。
蓮花手位於北方(3)、金剛手位於南方(7);降三世明王位於西北方(8)、不動明王位於西南方(6)。

一行大師重構白檀曼荼羅只是一個開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建構金剛曼荼羅與胎藏曼荼羅。
以上是陳金華老師所歸納出一行大師融合中土《洛書》與《大日經》所構築出的白檀曼荼羅。


老師文中曾提到九宮模型由漢代數學家徐岳(?-220)所撰,甑鸞(535-566)於《數術記遺》中提到記憶歌訣。《洛書》方位與八卦方位不同。

五字嚴身觀

又稱為「五大成身觀」、「五輪成身觀」「五輪觀」。  (地、水、火、風、空)
方法步驟:真言行者以 (阿)、 (鍐)、 (囕)、(唅)、 (欠)(或阿、縛、羅、賀、佉)五字,依序布置於身體之五部位,莊嚴加持己身。

「阿」字為金色方形,觀作金剛輪,加持於下體,名為瑜伽座,住金剛堅固之菩提心地

「鍐」字為圓形白色,觀作水輪,加持於臍上,名為大悲水,能得大悲三昧

「囕」字為三角形,色如曉日,觀作火輪,加持於本心之位,名為智火光,能除垢穢

「唅」字為黑色半月形,觀作風輪,加持於眉間,名為自在力,能退惡魔

「欠」字為雜色團形,觀作空輪,加持於頂上,名為大空,能等同自身與法界。

目的:修顯堅固金剛之本有法身之觀法。五字嚴身觀為修胎藏界法道場觀之前所應修之觀法,為直往勝機之即身頓成門,若就劣機從顯入密之義,即成金剛界之五相成身觀。

白檀曼荼羅

陳金華老師寫的《一行與九宮:一個印度思想中國化的例案》實在非常有趣,但是要消化論文對我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有點吃力,所以用divide and conquer的方法,分而食之。先看第一個關鍵字:"白檀曼荼羅"。

《佛光大辭典》
密教為造立大曼荼羅而作「前方便」時所造立之壇。係於七日作壇法中之第四日時,為行灌頂而造立之曼荼羅,通常作為三昧耶戒檀之用。造壇之時,先於中央以白檀塗香塗作十二指量之圓壇,作為五佛之位,而後次第塗作諸尊之圓壇。所設曼荼羅之尊位,《大日經 具緣品》共舉出五佛位、諸救世、佛母、蓮華手、執金剛、不動尊等六項;《大日經疏 卷四》則另有異說。

根據《大日經》,曼荼羅必須用白檀粉描繪,其中包括六個部分,分別受六類神明主導:
第一部:毘廬遮那佛
第二部:救世者
第三部:佛母
第四部:蓮花手
第五部:金剛手
第六部:不動尊

而一行大師在注疏《大日經》時增加了三部,他重新定義了白檀曼荼羅,首先將第二部的救世者分為:"一切佛"與"一切菩薩",再者加入了降三世明王。最後將描繪並實行白檀的阿闍梨也納入了一部。於是成了九部曼荼羅。方位和順序是從中央開始先順時鐘,再用Zig-zag的方式前進。
其中蓮花手和金剛手是毘廬遮那佛的左右護法,分別位於北方和相對的南方;降三世明王不動尊也是相關聯的兩位神明,也是被安排在西北方和相對的西南方。
而阿闍梨扮演的是引領信眾進入曼荼羅(西門)入口也就是開端。

觀智院

觀智院是救王護國寺(東寺)的塔頭(寺內的小寺;別院)、別格本山(東寺是真言宗的總本山;觀智院屬於其附屬的別格本山)。

延慶元年(1308),後宇多法皇在東寺的西院參籠(祈願齋戒修行)三年,建立21所別院,而觀智院是其中之一。


杲寶為開基和尚。觀智院是東寺塔頭級別最高者,歷代學僧在此居住修行,擔任的住持也都是東寺內具有重要職務的僧人所兼職。內藏許多日本古代傳承下來的經書。德川家康曾命令調查古籍,此院為勸學院,供後學在此研修之用。
現在的建築物包括了於慶長10年(1605)所建成的客殿(國寶),還有本堂、書院、土藏(倉庫)、大門等江戶時期建築。
 在京都內室都不能拍照,而內室的屏風上常有很精彩的繪畫,有的屬於國寶,有的屬於重文(重要文化財),在觀智院客殿就有主題為鷲及竹林的圖畫傳說出自著名的劍術家宮本武藏之手。

 在本堂供奉有山科安祥寺惠運法師自大唐請來的五大虛空菩薩像(重要文化財)。
(2019.04.06補充《歡迎光臨!佛像世界》)虛空藏菩薩是以有如虛空(廣大無邊)般的智慧與慈悲實現世人願望的菩薩。右手持劍,左手拿寶珠,頭戴五佛寶冠。寶珠象徵願望實現。利用念誦虛空藏菩薩提高記憶力的修法,持續五十至一百天間唱誦虛空藏菩薩神咒,會獲得記住所有經文的記憶力。而五大虛空藏菩薩為以金剛界五智如來變化的樣貌呈現虛空藏菩薩的功德。五大虛空藏菩薩的座騎分別為:獅子、象、馬、孔雀、迦樓羅巨鳥等鳥獸背上蓮花座。除了此院外,神護寺亦供奉有五大虛空藏菩薩(木造、平安時期、國寶)。

《歡迎光臨!佛像世界》一書令介紹了半跏像虛空藏菩薩,知名的有額安寺(奈良縣大和郡山市)(木心乾漆造、奈良時代、重文(重要文物))、金勝寺(滋賀縣栗東市)(木造、平安時代、重文)


參考資料:
1.東寺解說牌
2.《歡迎光臨!佛像世界》,三宅久雄主編,陳美瑛翻譯,時報悅讀網出版(2017)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延曆寺文殊樓

延曆寺文殊樓始造的年代與根本中堂一樣,在寬永復興重建根本中堂及講堂時,也同時再建。寬永8年(1668)遭遇祝融之災後重建迄今。現在的樓規模較之前的小,融合唐式建築與古日本的建築風格元素。可以算是江戶時期的建築形式代表。


在文殊樓旁也可以看到阿育王塔。

這裡再次見到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樸老對於中日佛教交流所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比叡山開創1200年的時候,樸老贈送延曆寺的一方碑。解說牌介紹為漢文俳句,紀念中日佛法傳遞交流的歷史。

參考資料:比叡山延曆寺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