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

未來佛及其眷屬(Future Buddha and Company)

"眷屬"是我在閱讀佛教藝術書籍時、聽覺風的老師演講說明時,常常遇到的用法,意指主佛旁的隨侍弟子、隨侍菩薩及護法天王。今晨特地查了一下語源,只有在日文的《維基百科.眷屬》條目中查到,其中特別加註了"眷屬神"的說明。
這一尊主佛是彌勒菩薩(未來佛),材質是大理石,可能來自陝西,雕刻時間推斷為北周。兩旁可見隨侍弟子及脇侍菩薩,在主尊上方有一小龕,裡面還是雙佛並坐說法的圖像。再往上方看,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這是非常罕見的辟支佛(Pratyekabuddha)圖像。我用Google的圖像搜尋"辟支佛",對照博物館所說的"identifiable by the coil of hair",並無所獲。似乎很符合"辟支佛"所代表"獨覺"的semantic。北朝時期是個動盪的時代,彌勒信仰普遍,傳說末法時期來臨,信徒必須在亂世中等待彌勒佛轉世降臨。
碑陰:毘廬遮那佛
在碑陰毘廬遮那佛的解說部分,博物館介紹了手印。佛左手結Varadamudra(與願印),象徵仁慈與悲憫。右手舉起結Vitarka mudra(說法印),象徵教導引領。
因為解說牌寫了Stele with Future Buddha Mile (Maitreya) reverse with Buddha Pilushena(Vairochana),我才注意到Mile意指"彌勒"的音譯,Vairochana就博物館專家的翻譯,意指"毘廬遮那佛"。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北齊551年大理石北齊彌勒菩薩交腿造像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

我在瀏覽陝西歷史博物館記錄的照片時,看到標示為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的文物。因為武后稱帝時,編造了《大雲經》。所以直覺是相關的文物,於是上網查了一下資料。
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
我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時,正值館方舉辦絲綢之路特展,所以幸運地看到甘肅省博物館借展的鎮館之寶。這五重寶函於1964年2月在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關鎮水泉寺發現武周時期大雲寺塔基地宮。我在查了一下法門寺地宮是在1987年被發現的,法門寺用了七重寶函保護佛骨真身舍利。大雲寺地宮則是用了石函、銅匣、銀槨、金棺與玻璃舍利瓶保護佛舍利。隋仁壽元年(601)敕令將14顆佛舍利送入涇州大興國寺。到了武后準備稱帝時,藉《大雲經》之名,於長安、洛陽兩京建大雲寺。同時在涇州則在傾圮的大興國寺遺址上建大雲寺,動工時發現了隋文帝時期入寺的佛舍利。消息傳回京裡,武后認為是吉兆,遂命匠師打造寶函,將佛舍利藏入地宮供養。
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
參考資料:陝西歷史博物館解說牌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十一面觀音(Eleven Compassionate Heads)

我在比叡山國寶館的時候,曾經看到寺藏六觀音聖像,十一面觀音是救渡阿修羅道時的化身。解說牌說的故事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悲憫宇宙眾生的苦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感應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心境,於是將觀世音菩薩慈悲的面容變成十一面,使得祂更能感受眾生求助的需求。


武周時期末年,聖上龍體欠佳,眾官員為則天皇帝求福,在長安光宅寺建七寶台,官員各自雕鑿佛龕。這兩尊十一面觀音即在其中。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Jin-Hwa Chen,《Empress Wu's Political Use of Buddhist Relics》,《JIAB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25 Number 1-2, 2002
3.中研院史語所,《豐碑拓片(三)》

相關筆記:
1.十一面觀音像
2.武曌除罪金簡
3.武周石質彌勒垂足坐像

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護法 (Overwhelming Protection)

下面照片中將軍裝扮的護法,身軀也是呈傾向一邊的樣子。這也是唐代的造像。祂面容的輪廓比較像是西域地區人民的樣子。這也呼應了唐代是個東西文化、貿易交流繁盛的時期。祂的左手撐著一支像棒槌(club-like)的手杖,這樣的法器或武器或是儀杖在之前的筆記中常見,請參閱《持骨朵侍衛壁畫》的筆記。此地博物館專家認為是像金剛杵(vajra)的法器,而這位護法神可能是金剛手菩薩(Vajrapani)。

雖然照片中執法器的方式和《維基百科 金剛手》條目中的特徵敘述有些出入,但是在密教盛行的唐代,可能有些造像特徵與我們現存的文字資料無法完全對應。在寺院中的天王殿,韋馱菩薩、伽藍菩薩以及天王也是著將軍服裝的裝扮。我想佛師當初在創作這一尊護法一定是考量整體的環境和背景,才會安排這樣側傾的姿勢。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唐代菩薩立像 (Inspired by india)

解說牌的標題是Inspired by India,我看到這一尊菩薩像很快聯想到之前一篇脇侍菩薩像的筆記,兩相對照真是應證了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的說明內容。解說牌說明在唐代之前菩薩像,例如對照筆記中北齊時期曲陽修德寺出土的菩薩像以及上海博物館展示隋代的菩薩像,雖然身形和裝扮的配飾很接近,但是北齊的菩薩站得直挺挺的。這一尊菩薩像和對照筆記中上海博物館展示的唐代菩薩像,呈現像S形般側傾的姿勢。博物館說明像這樣的身形曲線姿勢有一種流動的韻律感,明顯受到印度造像工藝的影響。
這一尊菩薩像據專家研判出自唐代長安城,時間在公元8世紀之初。我看到菩薩像的頭、手臂被幾近平整地切割下來。這不像是瘋狂對宗教有仇視心態的暴民所為,八成是古董商將手臂、頭像分售可以獲得比整尊菩薩像出售獲得更大的利潤。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相關筆記:脇侍菩薩像

最早的西方極樂淨土圖(The First Picture of the Pure Land)

我在《昭陵六駿》的筆記中曾經記錄了古董商盧芹齋C.T. Loo出賣國寶的故事。而下面看到最早的西方淨土圖就是弗利爾美術館的創立者Charles Lang Freer從盧芹齋手中購得從河北省響堂山石窟取得的。這也是弗利爾美術館最早的展件,博物館的解說牌特別展示當年展示室的照片。
1923年弗利爾美術館展示室
這兩幅圖被認定為現存中國最早描繪西方極樂淨土的圖像,時為北齊(請參考《維基百科》關於響堂山石窟的說明)。描繪信仰阿彌陀佛的信徒誠信發願往生極樂,身後即可在西方淨土獲得重生。這樣的淨土信仰在公元6世紀的中國,也就是紛亂的南北朝時期成為信徒精神的寄託,透過淨土圖像,阿彌陀佛信仰的傳佈,很快地傳遍普及。
西方淨土圖

西方淨土圖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天堂的入口(Portal to Paradise)

博物館的專家研判推斷這方石出土自陝西,來自唐代的長安城。標題為Portal to Paradise,根據圖樣的描繪,Paradise指的是阿彌陀佛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我想專家應該是與大雁塔入口門楣的栱石相較,判斷是相同作用的建築構件。
畫面中央主要的一佛二菩薩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有天人、眾菩薩、護法天王隨侍在側,專家判斷這樣線刻畫風是典型唐代的作品。1977年的時候博物館的專家曾在這此石上添加些顏料,使得畫像的線條能較容易辨識出來。因為我在大雁塔的現場極盡目力地想看清楚栱石線刻劃的內容,頗能了解博物館專家的作法。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法界人中像(The Cosmic Buddha)

在之前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我們已經看過一尊法界人中像。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這裡,我們看到一尊北齊時期的佛像,身上布滿題圖案。胸前膻中部分,釋迦摩尼佛端坐正中。在佛陀下方是雙龍合抱的梅魯山(Meru)這裡被視為宇宙的中心。在山之下有半人半神(demigod)很多手臂的阿修羅(Asura)住在這裡。
在往下看可以看到眾生活動生活的娑婆世界。在往下看,靠近佛足部是地獄的景象。
當初法界人中像被創造出來,我想是某位高僧想告訴信徒:在我們存在的世界,我們所造的業力無時無刻無所不在。佛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如盧貝松導演電影片"Lucy"尾的台詞:"I'm everywhere."。
(2019.07.31)關於這造像的意義,我重新讀一遍博物館的說明:這尺寸比常人大一些的立佛,以淺浮雕(carved in low relief )的手法,像是神奇的放射物(magic emanation)將圖案佈滿全身。這樣的設計構想是來自於Virochana(印度教的神祇),這屬於天上的佛(celestial buddha)被描述為驅動世間所有現象的原力(generative force),這包括了釋迦牟尼佛(人間佛)祂自己。我再讀了維基百科中有關毘廬遮那佛(Virocana)。我在想博物館的專家為什麼用Virochana而不是Virocana?但是與其從字義去鑽牛角尖,不如直接感應圖像傳達的真義。
另外關於須彌山(Mount Meru)和梅魯峰(Meru Peak)。解說牌中的Meru應該就是須彌山。
(2019.08.02補充)前日在廣播中聽到訪問蔡璧名老師的節目,提到穴道導引。我若有所悟感知為什麼佛師將釋迦牟尼安排在膻中的位置。而從膻中至丹田的位置正是須彌山。原來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面都有一個小宇宙。我們的前世、本世從出生到此刻所做的Karma,每一件事情都在影響這個小宇宙。而我們的身體裡也藏著佛陀、天、阿修羅、人、畜生、惡鬼、地獄的根性。這和曼陀羅的概念又形成對應。所以當身體裡的惡魔開始搗亂的時候,時時需內觀端坐心中極樂的佛陀。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相關連結:https://3d.si.edu/model/fullscreen/p1b-1474716020541-1478115327624-0

相關筆記:大理石法界人中像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多重佛像碑(Stele with multiple buddhas)

先前的筆記記載在河北省博物院展示的曲陽石雕,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展示流落海外的一尊保存狀態很好的曲陽石雕。參考先前的筆記,雙佛並坐雙菩薩並坐為主題的造像在南北朝時期很多。
博物館的解說牌標題是Mirrored Mile,意思是過去與未來長遠的對應(2019.08.01修正:看到另一件文物解說,Mile是彌勒的譯音,而非距離的mile,但是我想還是把我第一次感受到的字義保留在筆記中)。在雙菩薩上方背屏中再次看到釋迦牟尼佛與多寶佛雙佛並坐的圖像。前方坐的是彌勒菩薩,在浩瀚的時空中沉思等待重生成道的未來時機到來。過去與未來的對應隱含的是因與果的關係,但是對應著過去與未來,因果循環是不滅的道理。每次想到因果業力的循環,除了佛陀的開示,我常常想到的是西方哲學家康德的名言,唯有自律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對佛教徒而言,真正的自由就是脫離生死的因果輪迴,得到涅槃恆定的真樂。


解說牌的標題是:Patronage(贊助、供養) and Persecution(迫害)。
在佛像碑後,基座部分有供養人祈福碑文,解說牌提供碑文拓印,此碑造像年為565年,時為北齊。這一件拓文特殊之處在於,碑文右邊紀載最初造像的日期,但是在碑文最左邊又有一個明正德11年(1516)2月27日的日期。博物館的解說牌說這尊造像曾歷經法難,被埋藏起來,千年後出土,曲陽當地人為修建寺院,收藏人又再供養出來。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佛傳故事(Scenes from the Life of the Buddha)

楗陀羅地區,貴霜王朝(Kushan Empire)時期作品,雕刻的時間約在公元2世紀晚期至3世紀初期。這原本是在Stupa佛塔上的飾板構件。從面容特徵(捲髮、直挺的鼻子)、服飾可以看到希臘羅馬風格(Greco-Roman)。
摩耶夫人右脇下誕生
完美的對稱形象以及佛像額頭上的urna象徵無限的智慧是典型印度當地風格。參考我在亞洲藝術博物館看到佛陀成道的筆記大魔王Mara恐懼佛陀成道後,把佛法傳授給眾生之後,就不能用人類的貪婪、痴愚、恐懼...各種弱點控制人類了,所以從照片裡可以看見各方的邪魔外道都來干擾威脅佛陀的修行。只見佛陀端坐菩提樹下,結降魔手印,在佛陀坐下的兩個妖魔象徵的是人類的ˇ貪念慾望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在下面這個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圍繞在佛陀四周都是帶著虔誠的表情望著祂的信眾。有的支頤傾聽,有的合掌凝望。佛陀右手師無畏印,左手也是握住衣袍。坐下有法輪和雙鹿,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授到的地方就是鹿野苑。
初轉法輪
佛陀涅槃時面容非常安詳,阿難與迦葉隨侍在側。後方的信眾尚未悟透生死,面容哀戚。比對佛陀簡樸的衣著和後方穿戴珠寶的信徒也形成了對比。解說牌沒有對佛陀床前靜坐的小僧和身旁三根木架的圖案多做解釋。但是我個人在小僧身上看到的是一種看透生死的淡定,涅槃後的permanent恆定(穩定)。是否可以解讀為佛陀的法身(?)。
涅槃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參考筆記:
1.亞州藝術博物館展示佛傳故事石雕
2.佛傳故事
3.亞洲藝術博物館展示釋迦牟尼佛成道像

立佛(Outer Beauty, Inner Perfection)

Outer Beauty, Inner Perfection是博物館為這尊立佛下的標題,我想博物館的訪客看到這一尊佛像的時候,應該也有同感吧!這一尊立佛約在公元320-485年。材質為砂岩。北方邦(State of  Uttar Pradesh)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把希臘的雕刻造像的工藝帶到了印度,結合印度教、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佛教造像藝術。西元3-4世紀的秣菟羅(現在的馬圖拉 Mathura)發展出這樣的造型。佛的肩膀輪廓圓潤,穿著貼身的修道袍(body-hugging monastic robe),呈現佛陀的三十二相(32 body masks, or lakshanas)。雖然無法見到這尊立佛的面容,但是從祂靜謐安詳的身形,也可以獲得到內心的安寧--Inner Perfection。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相關筆記:
1.秣菟羅地區出土佛像
2.阿育王像
3.楗陀羅地區立佛

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侯馬鑄銅器廠遺址與出土銅壺、銅尊

晉國的鑄銅廠遺址是1955年在侯馬市被發現,並進行考古挖掘,在此遺址發現了一些當時的遺構,還發現了萬餘片的黏土模型以及鑄模碎片,占地約2英畝。當時在中國還未曾發現如此龐大,鑄造流程完整的工廠遺址。
銅壺(東周中期) 銅尊(西周中期) 銅壺(西周晚期)
在鑄銅器廠內,工匠以高溫燒製透主要的紋飾型別的黏土模型,這些模型的紋樣可以重複翻印至燒製銅器的範之中,因此可以加快了銅器製作流程,也確保了成品的品質,像這樣已經有了現代化工廠製程工序想法的工作坊出現在2000-3000多年前的中國北方,讓西方學者非常驚訝。
解說牌說明:專家研究歸納出此一件銅器飾紋的基本6種型別

根據對考古遺址的研究,這個鑄造廠影響力持續非常長遠,如上面照片標示器物的年代,從西周中期到東周。他們工藝技術的影響力甚至延續到了西漢時期。
我讀到田建文先生在《考古》雜誌中《侯馬上馬墓地M13、M2008出土的北方式青銅器》裡提到:由於晉國鄰接條戎、奔戎、北戎、驪戎、赤狄、白狄等北方異族,在上馬墓地M13、M2008發現了一些具有北方異族特色裝飾的器物,除了因為貿易或戰爭而得,也有可能是侯馬鑄銅廠仿製成的。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華人百科--侯馬鑄銅遺址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小臣艅犀尊

前一篇筆記提到,從李峪村出土的銅獸在國際骨董拍賣會上被各地的買家收購走了,其中包括了舊金山,於是我打開硬碟裡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資料夾裡看看,是否有銅獸的蹤跡,雖然沒有看到,但是這一件國之重器的照片,我想還是先收進我的筆記之中。
小臣艅犀尊
小臣艅犀尊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於山東省壽張縣梁山,經查閱《維基百科 小臣艅犀尊  條目》,同時出土的七件重器被稱為「梁山七器」,其中還包括了現在禁止出境的一級文物--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大保方鼎。
小臣艅犀尊 銘文(翻攝自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銘文紀載未註明的商王(《維基百科》說明是帝乙或是帝辛)進行一場對人方部落的戰爭,商王到了夔(Kui)這個地方,嘉勉他的小臣,賞賜他許多貝(財物)
小臣艅犀尊
因為犀牛在中國北方後來絕跡了,犀牛尊的出土也呈現了在商代時期中國北方是有犀牛活動的區域。
小臣艅犀尊
參考資料:
1. 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小臣艅犀尊  條目

相關筆記:
1.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  2012年寫的筆記裡戴忠仁先生在國寶檔案節目裡提到的犀尊就是這一件。

有龍紋裝飾的有蹄動物(Hoofed animal)

從解說牌所標註的名稱看來,我之前在洛陽博物館看到的銅獸,西方的專家學者也不輕易判斷為牠定名。解說牌標註的是從侯馬市鑄銅廠遺址(應該指的是鑄造處),但是解說內容提到了這些文物在1923年在Liyu出土。我google了1923年山西有什麼考古界的大事,其中最重要的是李濟先生學成歸國,開始投入考古工作。解說牌說:這銅獸出土的地方Liyu是在侯馬市以北約200餘英里。所以我又Google了Liyu,想知道1923年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情。檢索到的結果仍是非常少,但是看到了關鍵字"李峪"還有上海博物館的牛尊。翻了翻以前的筆記,終於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1923年出土的銅獸
李峪村在我曾經拜訪過的渾源縣,所以博物館出土的銅獸可能就是那時候流落異鄉的。
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在東周時期宴飲是國與國間外交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儀式。所以在宴會場合中會有一些新奇(novel)或是巨大的裝飾器物,可以創造些話題,讓賓客印象深刻。


當這一批國寶流落到西方世界時,也在當時的"業界"引發高度的關切,骨董商在屢次的拍賣會上哄抬價格,像這樣的銅獸出土好幾件,目前分布在倫敦、舊金山、京都與這裡(華盛頓)。
解說牌說明:從晉國鑄銅廠製作的器物在晉國境內的許多地方出土
(2019.07.22)我在年初看到新聞:大英博物館將在10月14日-11月24日展出《女史箴圖》,但我考量年休假和旅行預算,遲遲未能決定。新聞報導是,每年大英博物館都會擇期展出,所以如果明年動身或許是個比較好的選擇。我在臉書上看到《大英博物館 中國簡史》的書訊,於是從博客來買來這一本書先睹為快。今晨正思書中是否提到晉國鑄銅遺址,果真是讓我查閱到了。
書中西方的專家認為這樣的銅獸是貘,與我初見的猜測一致,專家判斷是某種器物(推測是銅盤)的底座。如同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所述,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亨利.J歐本海姆遺贈的銅獸。專家判斷四足的獸給與銅盤穩定的支撐,因為晉國鑄銅廠已經利用模具大量複製分鑄相同器型的組件,所以可以看到這麼多件銅獸。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英]霍吉淑著、顧雯與謝燕譯,讀者出版社,《大英博物館 中國簡史》

相關筆記:
1.銅獸
2.錯金銀銅犧尊
3.錯銀鑲金銅犧尊
4.銅犧立人擎盤   (西方的專家可能就是由這一件器物推測銅獸是銅盤分鑄的底座構件)

鳥尊

這一件鳥尊也是從侯馬市遺址出土,可以對比我在山西博物院看到西周時期的鳥尊
博物館解說牌說明,裡面應該裝的是穀類作物釀製的酒。在背頸部可以發現一個隱藏的鉸,用以打開頭蓋注酒。身上交錯抽象的紋飾代表鳥的羽毛。解說牌只有說在頭背處有金鑲銘文說明為一貴族擁有此器,但是沒有轉錄銘文,所以不知道刻了什麼字。
這隻鳥兒雙眼炯炯有神,造型維妙維肖。而且用雙足支撐本身和酒的重量,這位設計者無論對於美學及力學都有相當的涵養,博物館的專家對於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匠師也給予高度的評價。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一對西漢時期的博山爐

博物館展示了一對西漢時期的博山爐,在蓋子中央都可以看到有一位勇士搏虎的畫面。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這一對博山爐是出自相同模具製造出來的,但是右邊有鑲嵌金銀、瑪瑙、綠松石等寶石,這些鑲嵌的凹洞是從模具做出成品後再鑿刻下去的。

沒有鑲嵌寶石的博山爐

有鑲嵌寶石的博山爐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相關筆記:
1.鎏金銀銅竹節博山爐
2.  騎獸人物博山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