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唐宋金元官印的風格變化

隋代以後的官印,除了西夏採用白印(陰刻),其他都是採用朱印(陽刻)。篆法與秦漢不同,各朝風格均有不同。
隋唐官印通用小篆,筆形婉曲圓活,布局疏朗。到了宋代,仍承接此風格,印文更為婉曲。字劃盤曲重疊,布局勻滿,密不透風。後來遼、金、西夏、元等勢力入主後,雖然印文採用他們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製作方式也承襲唐、宋代的工藝技法。西夏的八思巴字官印純用排迭屈曲的九疊篆,呈現鋪密的風貌。

北宋的官印背款加刻監造機構,並實行印牌制度,金代出現編號,紐式樸實,形制簡化,穿孔消失。




參考資料:中國印學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菊花石硯

菊花石是從清代才開始被開採出來,產於湖南瀏陽、湖北恩施(最近因為長江水患常常被媒體提到的城市)、江西永豐還有陝西的南部等地方。這種石材具有如菊花狀的結晶,因而得名。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松花石麒麟長方硯

松花石產於吉林省的長白山區,呈綠色;也有的石材呈棕紫或棕綠相間。石中有如像刷絲般的條紋,由於產自清皇室的故鄉,所以在清朝的時候,松花石硯僅供皇室使用。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趨向粗放的魏晉南北朝官印

魏晉南北朝時代,社會動盪,現今遺留下來發現的,大多是當時武職的官印。這些印的基本規制大多沿襲兩漢,但是各朝各國開始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在字體的發展上,也開始向楷書演進,而筆畫形式趨向草率與簡化。


南北朝官印鑿刻印紋風格出現細勁猛力與粗獷結密的新變化,十六國中的後趙的印鈕制度自成系統。北朝的龜鈕體態雄強,雕鏤工藝別具特色。這個時期在中原掌權的霸主頒給鎮守偏遠邊疆少數民族的官印,鈕制也會跟著他們所處的邊疆區域民族風格有關。






參考資料:中國印學博物館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仿漢石渠閣瓦海出月歙硯

這是一方歙硯,歙石產於古歙州婺源的龍尾山,所以歙硯又稱為婺源硯或龍尾硯。從唐代開始開採歙石製作硯台,成為四大名硯之一。歙石的花品有羅紋、眉紋和金星等。


博物館的解說牌只介紹了歙硯,但是沒有介紹石渠閣,石渠閣是漢代的皇家圖書館,位於未央宮前殿西北,收藏秦朝律令及漢朝當代的典籍。
解說牌沒有註明這方硯的出處,但看到拓印乾隆老爺的銘文,應該是皇家御品。製硯匠師仿漢代石渠閣高台建築的瓦的形式製作硯台,中間硯堂圓滿猶如海中升起的滿月。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秦漢時期確立的印璽制度

秦代推行"書同文"的政令制度,璽印文字和鈕式開始標準化與制度化。這與始皇帝建立的中央集權封建官制的運作有密切的關係。官印制度從秦代開始,至西漢完備。每一級官爵都有其材質與形制的規範,繆(ㄇㄡˊ)篆成為印章的標準書體。這樣的印璽形式制度延續了秦漢800年。





這是上方照片中兩枚封泥的印紋











以下展櫃展示的是漢代的印。









東漢時期承接西漢印學發展,隸書的特性也融入了印文的書體之中,筆型轉為轉角方折。










參考資料:中國印學博物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