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金壇縣洮西公社湖溪大隊元代窖藏出土

鎮江博物館展示的金銀器在這一篇筆記告一段落,後續讀到相關的資料,再補充到筆記之中。鎮江地區發展金銀器的鑄造工業經歷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到了唐代的時候(當時稱為潤州)躍昇成為南方生產中心,前面筆記看到器身銘刻"力士"的字樣,是生產金銀器作坊的標誌,力士是佛教戍衛法壇的神祇,許多器物都以蓮花紋裝飾,所以與當時的佛教信仰,應該也有密切的關係。近代出土發現的金銀器許多從地下的窖藏發現,從唐代到宋代到接下來看到元代的器物。似乎有著習俗性作法或者儀式的延續性或關聯性?
左:銀鎏金"華甫"盤
中:銀鎏金梅花盞
右:銀鎏金蓮花盞
這些器物是1966年從鎮江金壇縣姚西公社溪湖大隊所發現。196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後,人民公社制度實施的年代。這些歷史名詞,我們以前只有從課本裏知道。還記得我在洛陽一個博物館介紹文物的媒體播映室裡等待影片放映時,聽到稍微有點年紀的遊客在閒談那個他們稱為大躍進的年代,聽他們的語氣,只是在懷念一些過去的事情,只有感懷,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情緒。我們生在台灣的這一輩的人頂多是從電視裡的"寒流"等電視節目略知文革期間一二。在旅行間聽到身歷其境那個年代的人閒談,這也算件小小的逸事吧!
左:銀鎏金雙龍戲珠紋碗  小銀碗
元代蒙古統治者喜好金銀器,鎮江城內作坊林立,作品多鏨刻作坊商號,當時的金銀器使用已擴及一般尋常百姓家。當時的作品風格豪邁,輪廓突兀,喜用圓雕、高浮雕等手法,反映蒙古人尚武的性格。
銀鎏金雙龍戲珠紋碗

左:銀鎏金雙龍戲珠紋碗  小銀碗
參考資料: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鎮江溧陽縣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窖藏銀器

鎮江溧陽縣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窖藏銀器分批出土於1981.10及1982.1,當時的生產隊在伍員山東麓沙河水庫南側荷塘挖砂時,發現了窖藏銀器。
銀花卉紋碟

左上:銀鎏金五曲梅花紋盞
上中:銀鎏金六曲秋葵花紋盞
右上:銀鎏金八曲方口菱花盞
左下:銀鎏金單瓣蓮花形盞
下中:銀鎏金重瓣蓮花形盞
右下:銀鎏金複瓣蓮花形盞

左:銀鎏金凸花瑞果圖盤
右:銀凸花魚藻紋盤

銀鎏金凸花雙魚紋盆

左:銀鎏金 "壽比蟠桃" 杯
右:鎏金銀帶托盤

獅子繡球紋海棠形銀帶托盞
參考資料: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銀盞托、銀盤、銀箸與銀盒

照片中的文物也是丁卯橋窖藏出土的文物。我Google了一下介紹茶盞托的文章,介紹的是宋代的盞托。我印象中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具中就有盞托。從連結介紹文章中的宋畫看,盞托的作用有二:一、應該是讓端茶的人不被燙到;二、配合點茶的趣味。所以圖中男人,左手執茶托,右手點茶。
這一件茶托呈變體蓮瓣型,凹底,喇叭圈足,"力士"二字銘刻在圈足處,高8-8.5cm,口徑8.8cm。
在茶托右邊有名為"鎏金壓花雙鳳菱形銀盤",高4.8cm,長邊21cm,短邊15.3cm,盤底中心線刻火焰寶珠,一對鸞鳥格寶珠相對,盤沿刻8隻飛鳥,其間裝飾纏枝紋、魚子紋。出土形制相同的銀盤有2件,但另一件為素面。
根據介紹文章的說明描述,更讓人好奇當時文物出土的情景,因為器物的形制、紋飾、成對的物件中一個有飾紋,另一個沒有...等似乎在說:這地下的窖子似乎是一個類似法門寺地宮的"場域"?
在茶盞托的前方有四雙銀箸,根據解說牌的標示,最裡面是純銀的,前方一雙是塗金的銀箸,再前方的兩雙是鎏金的銀箸。在介紹文章中讀到火箸,最長的銀箸可能是夾煮茶火炭的工具,前方鎏金的銀箸可能是茶飲宴中的食器。
因為照明反射的關係,銀盒的花紋看得不是很清楚,銀盤正前方的是銀鎏金銀紋小盒,銀盤右方的是嬰戲紋小銀瓶,可惜當時沒有拍好,上方截掉了。在銀瓶前方的是名為銀鎏金蝴蝶紋小盒。是用來盛裝茶輾研磨過後的茶粉末。

參考資料:
1.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kknews.cc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花口銀碟與銀茶則、銀茶勺

比對其它網路介紹丁卯橋窖藏的金銀器,我在鎮江博物館的時候,只看到部分的文物。
花口銀碟
素面銀碟有6件,高5cm,口徑15.2,底徑8.2cm,j五出蓮瓣形,圈足內刻"力士"二字。
在茶席間,大的盤子用來盛裝果品及麵點,碟子中則盛放乾果,放於客人席前。
銀茶則、銀茶勺
茶則長33cm,側面如同鏟子,是用來將茶葉舀放進入主茶器具的器具,同時也控制了放入茶葉的份量。"力士"二字刻在柄背處。
《茶經》中介紹的"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

茶勺長26cm,"力士"二字刻在柄背處。作用是將煮好的茶湯呈入茶碗之中。

參考資料:
1.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kknews.cc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花口銀碗與塗金瓜形銀蓋

這也是1982年從丁卯橋窖藏出土的金銀器,從網路上介紹的文章或是館方網站,尚未查閱到相關的介紹銀碗的資料。瓜形銀蓋,同型出土4件,半球型,瓜蔓型鈕,蓋面散點飾折枝花4朵,刻花處皆鎏金。4件內口沿刻有"力士"2字。
參考資料:
1.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鎮江博物館網站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鎏金雙鳳紋帶蓋大銀盒

在丁卯橋窖藏的金銀器中大致分為:茶器、酒器、飾件、裝具和藥具。下面照片中的盒子是用來裝茶葉的。高26cm,口徑31cm,腹徑32cm,底徑25.6cm。在蓋子上有裝飾8對相向的飛雁,其間有纏枝蓮紋與魚子紋。蓋面飾有雙鳳銜草紋。
 腹下刻飾有牡丹花,圈足上的飾紋為一圈連續出現上飛的大雁。外底刻"力士","伍拾肆兩壹錢貳字"("為什麼是"貳字?  讀了其它文物的介紹推測 :<字>是 比<兩>、<錢>、再更小的重量單位"),這一型制的茶盒出土有兩件。
下方的是窖藏中另外兩件銀盒,蓋上裝飾鸚鵡紋。

鎏金雙鸚鵡紋蓮瓣形帶蓋銀盒


參考資料:
1.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kknews.cc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鍍銀金鳳冠

2013年訪鎮江博物館的時候,這一件鍍銀金鳳冠被放置在丁卯橋窖藏文物之旁,可能策展人忙中有錯,出土地點也就跟著標示錯了。我如果2013年回家時就做筆記,也可能跟著就寫錯了。

因為在網路上介紹丁卯橋窖藏文物的相關文章之中,並未提到有出土這一件鍍銀金鳳冠,所以我特別再Google一下,從館方的網站確認這一件鳳冠出土於江蘇句容清代的墓中,1967年出土。這一件鳳冠本為銀,通體鎏金,裝飾有四龍七鳳。龍鳳的數目與她老公受封的官品有關,這一件冠頂裝飾有兩手持笏版的朝官與"奉天誥命"四字,說明這一件冠的主人有著朝廷誥命夫人的殊榮。


參考資料:
1.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鎮江博物館網站

提梁銀鍋

這件銀提梁銀鍋也是鎮江丁卯橋地窖出土的文物,有兩件形制一樣的。高10cm,口徑25.6cm。
 在外沿處有"力士"銘記的刻紋。這種帶有提梁的鍋作用是煮茶的器具,唐代的時候稱為"鍑",將輾好的茶末,放入其中煎煮。
茶經:鍑〈音輔,或作釜,或作鬴〉
鍑,以生鐵爲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鍊而鑄之。內模土而外模沙。土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澁於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爲之,萊州以石爲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爲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於銀也。


參考資料:
1.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kknes.cc
3.維基文庫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鎏金魚化龍紋大銀盆

我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金色中國特展)時見識過了唐代何家村窖藏的金銀器。整理鎮江博物館的資料時,看到金光閃閃的影像,打開來看,發現鎮江在1982年(民國71年,我上高中那一年)元旦的時候,於丁卯橋這個地方也發現了一座唐代藏金銀器的地窖,鎮江博物館展示了其中幾件出土文物,我將其放進我的筆記之中。
博物館的解說牌稱盆中的圖案為魚化龍,但是前面的比看過幾件相關的文物,例如:魔羯戲珠紋金花銀盤,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除了魚龍(魔羯)戲珠之外,器沿皆呈葵口,我推測這是不是和某個族群的集體信仰有關?
博物館解說牌資料有限,查閱網路資料:這個形制銀盤有3件,只有這一件鎏金鏨紋,其他兩件保持素面,外底刻有"力士"二字,其他一同出土的文物也有相同銘記"力士"的字樣(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高力士?但是查了一下維基百科,他跟鎮江似乎沒什麼淵源?)
 唐代讓人感興趣的宗教儀式,如唐密或是摩尼教和窖藏金銀器是否有關呢?

參考資料:
1.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kknews.cc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銀元寶、銀錠

明、清兩代,銀鋌、銀錠與金屬鑄幣同時流通,並於其上書寫或刻勒重量、年號、作坊名號。
道光18年銀元寶

咸豐9年銀錠

道光年月伍拾兩銀元寶
參考資料: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銀錁(Silver Ingot)

這是從鎮江丹徒高資公社出土的銀錁,共有42枚,解說牌寫是清代的文物。饅首(?小饅頭)形,底心凹進,底左右近邊處凹框內皆刻陰文銀號名稱,如:"元泰號"、"乾泰號"、"正順號"、"正和號"、底心蹔刻文字,如:"文"、"雨"、"周"等。


參考資料:鎮江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井田硯

這一件端石井田硯是乾隆時期的作品,石材用的是坑仔岩。特別的是圍繞硯堂的是井字型的硯池。上古的時候,施行井田制,所以這硯台部分就如一畝田,硯旁有刻銘:"留耕",意勉這方硯台的主人勤於筆耕,多寫寫文章。所以古人亦稱硯台為硯田。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端石連中甲第硯

這一件硯台製作於清代中葉,石材採用的是梅花坑石。梅花坑未在肇慶市北郊北嶺山龍坑,與宋坑硯石同出一脈。石材呈現灰白帶微黃,其中有梅花點,多石眼,發墨快。
銘文內容:「如玉之鮮,如金之堅,無觴(?)公子,妙出天然,余愛斯石,承之米顛。得天珍藏(得天印)」。
銘文拓本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鐘形硯

這件鐘形硯是嘉慶年間的作品,材質是古塔岩,古塔坑在坑仔岩南,明末清初開始開採,但坑石不多,很快就開採完了。
這件鐘形硯背的銘文正說明著古塔岩石硯的特性:「青花紫理,潤澤無比,石製作硯,東圖學士」嘉慶辛未(1811)梅泥珍藏。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端石葉式硯

這件端硯是約從嘉慶年間到道光年間的作品,老坑石,硯背有銘文:「一聲葉落天地秋,白雲歛兮濃露稠」
其中有好幾個字的篆書未曾見過,如天、地、秋的篆書寫法,可以Google對照看一下。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端石長方硯

硯台的收藏家有句俗話:「硯貴有名,身價倍增」。如果硯台上有收藏者留下的銘文,而且這位收藏者是地方聞人的話,會大大提升這件硯台的價值。這方硯是清嘉慶年間的產物,採用坑仔石岩,左側有銘文:「清溪大兄雅玩,弟馮敏昌贈」。馮敏昌(1741-1806)是乾隆30年,由翁方綱選入國子監貢拔,乾隆43年登進士。除了《維基百科》的簡介內容外,博物館解說牌還介紹他曾主持過越華書院、端溪書院,工詩善畫,精研金石考古。
在此硯的右端有另一段銘文:「昔賢投贈,盟心貞石,得之勗哉,守黑知白,民國十三年五月得之於合浦李氏  防城黃惺吾」。黃惺吾(1877-1954),光緒年間廣東學政選送進京參加考試,中貢拔。曾任三都書院校長、合浦縣長、防城森林局長、修志館長,留下縣誌史料8萬多字。黃惺吾藏有三方名硯,除了這一件外,從連結的文章中可以見到他另一方藏硯。

參考資料:
1.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3.kknews.com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端石淌池硯

這一件端石淌池硯產製於清道光年間,石材採用坑仔岩石。硯背有銘文,博物館有拓片供觀眾閱讀。


銘文內容:維此石田,吾業此三十年,豈必取禾三百之廛。道光壬辰中秋月,竹林居士銘並書。門人崔元英敬鐫。
其中「取禾三百之廛」語出《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參考資料:
1.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3.讀古詩詞網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端石雙茄硯

這件端石雙茄硯產於清光緒年間,採用的石材是老坑石。茄子是多籽的植物,在傳統裝飾紋樣中,多籽的瓜果都有"多子多孫",生命繁衍的寓意。
對於稜角參差,凹凸不平的硯材,講究像物賦形,因材而飾。記得之前筆記曾記錄過一件浙江省博物館的巧色玉狗,或是像我們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都是匠師善用石材本身的特色,雕琢其形。每個人天賦不同,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獨特的意義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匠師,在嘗試著怎樣把自己最適合的一面雕琢呈現出來,不是每塊石材都要刻製成方方正正的硯台。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