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明孝陵_康熙御題碑殿

清朝的皇帝對明太祖還是保持著基本應有的尊重。康熙38年(1699),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謁明孝陵,見牆垣傾圮,下旨命江蘇巡撫、織造郎中(曹寅)會同修理,並御書「治隆唐宋」四字交與曹寅勒石製碑,以垂永久。

除了康熙皇帝題字外,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題書御題碑立兩側。

看一下碑座的雕花。




碑陰的刻花。
從這裡可以看到陵宮的軸線。
望向文武方門中軸
看一下原建物基座的構件。


一般須彌座,我們無法看到螭首排水構件內部的樣子



參考資料:明孝陵解說牌

明孝陵_特別告示牌

清末民初戰火綿延之時,對重要文化古蹟的保護活動也是重重的挑戰。在這裡看到一方碑用"英、日、法、德、意、俄" 六國文字所刻成,是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於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
明孝陵保護特別告示碑
鑒於明孝陵內御碑及附近古蹟歷年破壞、毀壞情況嚴重,端方總督大人下令豎立圍欄對其加以保護。遊人越欄參觀或可能對前述御碑及陵區古蹟造成損壞行為,一律禁絕。
碑額

日文標示
英文標示

法文標示
德文標示

義大利文標示

俄文標示


參考資料:明孝陵解說牌

明孝陵_櫺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

有關於櫺星門,先前看過了許多,與先前所記錄清皇陵(福陵、昭陵)相較,還是有些不同,明孝陵的櫺星門設在離陵宮還有一段距離處。
櫺星門
 進入櫺星門,還要走一段神道,才能到陵宮。對應先前筆記中清福陵清昭陵方城的部分。
在明孝陵的陵宮之前有說明牌示意圖。
明孝陵陵宮復原示意圖
示意圖標示入口處,就是下面看到的金水橋,可以再對照在明故宮遺址所看到的金水橋,這樣的布設還是一座皇城的概念。
金水橋又稱為五龍橋,與陵宮在同一中軸上。橋身作石構單曲拱橋樣式,原橋為五座,與北方200m處五孔陵宮門一一相對,現僅存三座,橋基和兩岸石堤為原物。

在金水橋旁的排水構件的龍,不知是否也是蚆夏?

在金水橋前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勒石,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 2003年7月3日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編號1004-012的明清皇家陵寢
從這裡解說牌的內容可知:神道曲折似北斗而蜿蜒,涵天人合一的思想
過了金水橋向前行,宮城已在眼前。
文武方門是進入明孝陵陵宮的第一道門,1998年中山陵園管理局依明代孝陵規制,恢復其原貌。


鋪首




參考資料:明孝陵解說牌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明孝陵_翁仲路神道

從下面這一張照片就可以看到,走到石象路神道的終點,翁仲路神道的入口是在前方的右邊,整條神道並非在一條中軸路上。
在翁仲路神道的入口立著兩根望柱,形式與先前看到的華表不同。望柱頂至圓柱形冠,柱身滿雕雲龍紋,改變了唐宋以來神道望柱頂部蓮花形式的造型風格。
翁仲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長250m,依次排列一對望柱、兩對武將和兩對文臣。
 有關翁仲所持的儀杖可以參考一下先前的筆記:持骨朵侍衛壁畫武士磚畫






















參考資料:明孝陵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