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石雕門框

2013年大同東信廣場北魏墓出土,石雕門框分門楣、門柱、螭首門枕石三部分組成。石質為砂岩,造型簡潔,雕刻細膩。

門楣雕五朵精美蓮花門簪,兩門柱以上以對稱的長方形線條為裝飾。門枕石呈長方形,前部雕螭首,怒目圓睜,口微張,獠牙外翻,兇猛威嚴,是北魏石雕藝術精品之作。

參考資料: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宋紹相夫婦墓鎮墓武士俑

我回顧了以前的筆記,在山西博物院就看過從宋紹相夫婦墓中出土的鎮墓武士俑。下面的照片展示的是大同博物館所展示的鎮墓武士俑。
彩繪陶鎮墓武士俑
殘高47.3cm,殘寬28.6cm,2000年大同雁北師院宋紹相夫婦墓出土,武士臉型方正,頭戴兜鍪,面塗紅色,眼珠鼓突,粗眉高鼻,闊嘴厚唇,身著長方形甲片編綴而成的鎧甲,腰束革帶,左臂伸張,右臂已殘,肩有披膊,下肘塗紅彩。
展示廳旁還展示其他北魏墓中的鎮墓武士俑。


下面照片裡武士俑的輪廓,非常突出誇張。是突顯西域人種的五官特徵或是僅是也有威嚇保護墓主的作用?



參考資料: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宋紹相夫婦墓俑群

大同博物館在介紹這位墓主的解說牌上寫的是「敦煌公宋紹祖」,但是我用「敦煌公」作關鍵字查詢《維基文庫》,除了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相關文件外,另外在北魏時期有一位名為「李寶」的人物。而「宋紹祖」也未見於《維基文庫》整理的史籍資料。於是我用「敦煌公宋紹祖」當關鍵字google,讀到一篇敦煌研究院王惠民先生發表的文章《北魏幽州刺史敦煌公宋紹相夫婦墓》,看到了此墓磚刻銘文,我判斷應是「相」字而非「祖」字,故沒有採用大同博物館解說牌的用字。
 宋紹相是敦煌宋氏大族後裔,北魏大延五年(439),北魏泰武帝滅北涼國,宋紹相隨家族遷徙至平城,官至幽州刺史,太和元年(477)卒,封贈敦煌公。






參考資料:
1. 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2.敦煌研究院,王惠民,《北魏幽州刺史敦煌公宋紹相夫婦墓》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文物雜誌 2001年第7期 大同市北魏宋紹祖墓發掘簡報》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雜技俑

前一篇筆記裡的壁畫主題是飲宴,席間的雜技表演是引人注目畫面的重點。這樣的主題也出現在陶俑的造型之中,顯然是當時貴族宴席間常見的表演。



 下面的胡俑出土於司馬金龍墓中。

參考資料: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飲宴圖壁畫

下面這一幅壁畫於2008年4月於大同富喬垃圾發電廠(大同市南郊區仝家灣南)建設工地北魏墓群9號墓內發掘出土。題記為北魏和平2年(461)。飲宴圖設於墓室北面牆壁。墓主人端坐於寬廣的屋宇之下,前方擺設宴席用杯盤等用具。

東側繪有胡人樂伎雜耍圖,中央壯年男子右手插腰站立,左手扶支在額頭上的杆子,杆上有四個小孩做各種雜技的動作:其中兩名並排於橫竿上,單手攀杆子,全身伸展,上有一幼童正在向上攀爬。最上方的幼童用腰頂著杆頂,全身向下舒展。
在壯年男子身旁有另一男子雙手上舉,像是預防小孩從杆上摔下來的樣子。還有彈奏琵琶的樂伎及表演的舞伎。反映北魏平城時期,西域國家文化及藝術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

參考資料: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狩獵壁畫圖

狩獵圖壁畫2010年於大同市雲波里北魏壁畫墓中出土。該墓四壁及甬道兩壁均繪有壁畫,狩獵圖繪於墓室南壁。畫面以一條"V"字形的河流為界,分為三個部份。

中間的畫面呈倒山形,正中央在茂密的山中畫有一棵挺拔大樹,樹下右側有一人坐於高足坐具上,右腿架於左腿之上左手撫膝,右手執缽形物於嘴邊。頭戴垂裙皂帽,身著交領白衣紅緣長褶,束腿褲,黑靴。其前站立一人,身著白色紅緣長褶褲,雙手捧物。
壁畫中央部分
其右前方繪有三隻小鹿。樹下左側一人半臥於長形毯上,右手撐首,戴黑帽,身著交領白衣紅緣長褶,身前有四個馬鞍置於地上,身旁有三匹馬,其中兩匹低頭吃草,一匹橫臥回首。河流兩側分別繪有許多人在山林間圍獵的場景,體現出當時北魏拓跋鮮卑的遊牧生活習俗。
壁畫左半邊

壁畫右半邊
參考資料: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大同出土北魏時期玻璃器

從雲岡石窟中佛像的風格、雕刻飾紋...等就可以窺探當時中土北方與西方國家交流的證據。中土沒有生產玻璃器,從大同所出土北魏時期墓葬群中陪葬的玻璃器更是中西交流最直接的實證。下面的照片就是大同博物館所展示的玻璃器。







參考資料: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第二十窟以後的石窟

下面這一張照片是雲岡博物館,我拍了很多照片,只可惜我記錄拍攝的照片都因為相機記憶卡毀損而沒有了。在博物館裡有解說的影片放映,我記得解說影片說明,因為北魏從平城遷都洛陽,所以皇家也沒有繼續在雲岡開鑿大型佛窟。在二十窟之後的,就是北魏以後歷朝由民間發心出資開鑿的石窟。
雲岡博物館
南北朝時期的佛像有一個很特殊的特點,就是臉上都帶著微笑,而另外一個特徵是在龍門石窟看到的所謂的「秀骨清相」。但是我們看雲岡石窟中由皇家主持開鑿的佛窟都是巨大雄偉,氣勢磅礡的佛像。過了二十窟之後,由民間所發心雕刻的石窟就呈現了「秀骨清相」的特徵。而這樣的風格影響了龍門石窟開鑿佛像的風格呈現。







參考資料:
1.雲岡石窟解說牌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石鼓洞、寒泉洞

第1窟、第2窟為一組塔廟雙窟,窟外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塔。

第一、二窟外觀舊照
照片出自 里仁書局《雲岡石窟 佛像雕塑藝術》
第一窟外壁明窗東側刻清代朱廷翰《遊雲岡石佛寺詩》。窟內平面呈長方形,平頂,中央方塔上、下兩層,仿木構屋頂塔檐。塔頂處蛟龍盤繞,須彌山逶迤。北壁主像為交腳彌勒菩薩。
第一窟中心塔柱



第一窟西壁
照片出自 里仁書局《雲岡石窟 佛像雕塑藝術》
東壁下層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據考證第一、二窟遼代以前建為護國寺,為雲岡十寺之一。明清時期號曰「石鼓寒泉」,屬雲中八景之一。
第一窟東壁 佛本生故事
照片出自 里仁書局《雲岡石窟 佛像雕塑藝術》
第二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側題刻「山水有清音」、「雲深處」。窟內三級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門拱等仿木建築構件。上層四角鏤刻八角柱,窟內四壁分層分段布局。最上層雕刻天宮伎樂列龕,下面依次為禪定坐佛帶、大型列龕、長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層為供養人列像。北壁主像為釋迦坐佛,風化嚴重。東壁下層浮雕「太子箭射鐵鼓」的佛傳故事,該窟地下有泉水湧出,舊名「寒泉洞」。
第二窟中心塔柱




參考資料:
1.雲岡石窟解說牌
2.里仁書局印行,《雲岡石窟 佛像雕塑藝術》(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