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站在鱷魚身上的荷魯斯神像

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這尊像是stela(石碑),但是放在矮人神像旁,尺寸更小,也像是護身符。
畫面當中刻的是孩童形象的荷魯斯神站在鱷魚身上,手握著危險的生物,控制負面的力量。另外上面還刻有文字,大意是祈求荷魯斯神醫治被蛇或蠍子咬到的人。





這碑的材質是steatitle,《維基百科》導向Soapstone,若用Google翻譯,中文稱作"滑石",但是若以"滑石"查詢《維基百科》,英文頁面是另一種化學組成的礦石,兩者並不一樣。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矮人神像(Bes Rattle)

看到這尊神像的時候,讓我想起在特奧蒂瓦坎特展看到的火神像,同樣是頂著個大冠,這尊神的英文命名是 Bes Rattle(撥浪鼓),祂會被埃及人供奉在家中保佑家中的母親和孩子,也會被製成護身符(Talisman)保護隨身佩帶的人,有點像是我們的土地公爺爺。我們可以看到神像身前面坐著一尊像是猴王的像,周圍圍繞著小猴子(我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網頁看到另一尊像,像是母親抱著嬰孩的樣子)。在神像上有一些穿孔,本來是附掛一些金屬鈴鐺,這也或許是Rattle命名的由來。這尊像主要的材質是以錫釉塗布的陶土(faience)所製成,製作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656年間。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2.維基百科
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網頁

圖圖(Tutu)像碑

碑的主題是一尊人面獅身像,如果沒有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可能會被誤認是史芬克斯(Sphinx)。
圖圖(Tutu)出現在古埃及後期,而敬奉圖圖的神廟坐落於古埃及的城市克里斯Kellis。圖圖的特徵除了最明顯的人面獅身之外,尾巴是一尾蛇,腳踩著刀刃和蠍子,上方有賽赫麥特之箭射向猛虎,這些特徵賦予圖圖威嚇趕走惡魔的力量。根據《維基百科.Tutu》說明:祂是女神涅伊特之子,有克服危險、戰勝惡魔的涵義。祂的圖徵被刻於神廟也有鎮墓獸的涵義,後來又有保護人們避免噩夢侵襲的作用。這尊圖圖像製作的時間約在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0年,以石灰岩雕刻而成。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祭司"Horwedja"的雕像

這是另一尊Block Statue,材質是石英石,製作於公元前664年至公元前610年間,屬於第26王朝,古埃及後期的作品。雕像的主人也是一位祭司,名字為"Horwedja",同樣是從聖書體的拼音系統翻譯過來。出土的地方是埃及的Coptos(解說牌遵循銘文紀錄的直譯)。
這尊像頭部佚失,身體部分也曾經經過整修,原本在Coptos的神廟中,紀念這位逝世的祭司。銘文中刻著祈求伊西斯女神庇佑指引這位祭司的靈魂(ka)。還有為主人在世生者親人的祝禱文。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祭司"Sitepehu"的雕像

這尊雕像的形式稱為"Block statue"(《維基百科》沒有中譯),是一種興盛於古埃及中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時期古埃及後期的紀念碑型式,前面筆記看過的《普薩美提克-薩-涅伊特像》也是屬於這一種型式的雕像。這尊像的主人名為Sitepehu,沒有明確的中譯名稱,姑且稱祂做賽特佩胡。專家從古埃及文字與現在英文的發音系統對照,知道祂的名字。這位是18王朝著名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的大祭司。
這尊像出土於阿拜多斯,這位大祭司Sitepehu墓的中央門口。帶領挖掘的是英國的考古學家David Randall-Maciver,這位英國考古學家後來入籍美國,19世紀末在埃及跟隨弗林德斯.皮特里在埃及進行平努賽爾特三世法老的考古挖掘活動。
博物館的標示牌教觀眾如何讀埃及文字(解譯名字)
博物館的標示牌教觀眾如何讀埃及文字(解譯祝禱文)

在這尊像上,還可以看到當時殘存的顏料,銘文以藍線和紅色的框線標示。這尊像因為大尺寸且保存良好受到考古學家們的關注。銘文上標示著大祭司的姓名、職銜、生平事蹟美德,祈求冥神奧西里斯指引永生的方向。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迦南地區在鐵器第二時期的發展

到了鐵器時代第二期,在黎凡特南部出現了民族國家,這個區域的住民開始有了領土、國籍,他們有了明確的身分來源。
從《聖經》的紀載中:以色列的第一位國王掃羅在與非利士人的戰爭中喪生,他的遺體被吊在貝特謝安城。第二位國王大衛擊敗了非利士人,統合了以色列人,他憑恃強大的武力,擴張領土範圍,迦南人的耶路薩冷城被征服,成為大衛王的首都。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繼續統治這個王國。
從考古學角度,約在公元前930年,所羅門王統治期間,以色列區域分成了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與南邊的猶大王國,點進上面照片放大看,可以看到器物碎片上銘刻有猶大王國的印記,這兩個王國共存約200年,彼此有競合關係。
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750年間,以色列、猶大、亞捫摩押等國家並立,政府機構逐漸成形,他們開始組織並建立大型公共建設,例如設計精巧的排水系統,標準度量衡普及,青銅時期發展的文字標示系統被廣泛應用。
在公元前734年,位在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逐漸將他們的勢力擴張到迦南地區,先是干預黎凡特南方國家的政治活動,幫助與亞述打交道的國王及官員,並且開始攻擊不臣服的國家。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在公元前722年終結,首都撒瑪利亞被占領;南方的猶大王國在國王希西家的領導之下,積極與亞述周旋,因此猶大王國尚能持續維護自己的主權。
到了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入侵征服猶大王國,佔領耶路撒冷,將猶太人流放至巴比倫地區。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賓州博物館-迦南地-鐵器II期

迦南地區在鐵器第一時期的發展

在青銅時期迦南地的居民就是在這裡生活,住民和地域名稱沒有很強烈的連結歸屬感。到了鐵器的第一期(約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居住在黎凡特地區的族群,包括:以色列人、非利士人亞蘭人...開始有了族群認同的意識。之前在青銅器時期這個地區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埃及人統治,隨著埃及人在這一地區掌控力量瓦解,這裡的人有了新的定居和生活方式。在地中海沿岸考古發掘發現了此一時期邁錫尼人留下的文物遺跡,許多考古證據指向從愛琴海非利士人移民的到來。在埃及人留下明文提到來自海上的民族,專家認為即指非利士人,當時稱他們為佩爾賽特(Pelset)。
 考古學家實際的考古工作中未見到《聖經》所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迦南地的確切證據,但是發現了一方碑記,其中記載此一時期(BC1208),麥倫普塔赫法老將以色列人安置於迦南高地。
新移民在此發展,在迦南地區萌發出了獨特的迦南文化,或稱為"腓尼基人文化",腓尼基人活躍於商業貿易活動,並且將他們的書寫系統傳播至西歐地區。
而在迦南高地居住的以色列人、撒瑪利亞人,他們群聚成一個個的小村莊,主要以農牧業生活為主,他們的定居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習慣成了以色列人最早的物質文化,他們並沒有建立類似像紀念碑、防禦工事和大型的公共性建築。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賓州博物館-迦南地-鐵器I期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摘錄張光直教授《中國青銅器時代》一書對青銅器時代的說明

今天美加西部時間還是6月6日,是我的同窗好友王光宇的生日,我的王同學因為家學淵源豐富,我向他請教學習了很多文史的知識。他介紹我讀張光直教授的書籍。其中《中國青銅器時代》一書一直放在我的案頭。今天特地拿出來一翻,摘錄一下張教授書裡說明的「青銅器時代」。
1. 在西方,"青銅時代"這個名詞最初是丹麥國家博物館保管員湯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 1788-1865)所創用的,是代表該館收藏品的一個新的分類中三大時代(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第二個。
2.湯姆森寫了一本著作 《北方古物指南》,定義「青銅時代」:"以紅銅或青銅製成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時代"。
3.戈登柴爾德(V. Gordon Childe)在1944年赫胥黎紀念演講中,將考古學上三大時代解釋為"在技術發展、生產力進化上的一連串相連續的階段"。
4.柴爾德進一步將青銅時代分為三段方式(Modes):
   (1)兵器和裝飾品有用紅銅和紅銅的合金製作的,但當時沒有"突變"而來的工具,而且專用於工業的工具甚少,石製工具仍舊很仔細地製作。
   (2)紅銅和青銅在手工業中經常使用,但不用於農畜活動,也不用於粗重作業。金屬物的類型包括:刀、鋸和專門化的斧、錛和鑿子。
   (3)以金屬器具引進於農業及用於繁重勞動為特徵,這在考古紀錄上表現為金屬鐮刀、鋤頭甚至於錘頭。
柴爾德很謹慎地說明了這些方式在所有地區未必都照這個順序出現,但他很強烈地暗示了青銅器具之採用其重要意義主要在生產領域內。
5.金屬--其實紅銅比紅銅與錫的合金更常見--最初經常使用為主要的切割工具和兵器,以代替或補充較早的石、骨和木製的裝備的一個工藝的階段。
6.青銅時代的意義遠遠超過一個工藝的階段。這種金屬製作及應用的出現,帶動一連串工藝技術革新的因果關係。包括更有效率的製作兵器以及工具,以及採礦、熔礦等應用科學技術。還有這些礦石和製品所帶動的跨區域性交易活動,以及專門技術人員(工匠)的出現。


參考資料:張光直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國青銅時代》(1983)

青銅器晚期迦南地區的城市發展

在解讀解說牌的說明內容之前,吸引我的目光的是展示櫃左邊陳列的文物,博物館的標示牌寫的是PILGRIM FLASK(直譯為:朝聖瓶),這樣的器型,我們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看過摩蘇爾的壺 ,搜尋我的相關筆記,最早有近似器型的是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青銅扁壺。而迦南地的青銅晚期,根據博物館的解說牌標示,是在公元前1539年至公元前1200年,我對照《維基百科》的條目,大約是在商朝的時候。歐亞大陸相連接,所以早期文明的交流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頻繁,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所有的跡證越來越稀少,所以在中國考古時發現歐羅巴文化相關的事物,就覺得是很稀奇的事情。
迦南地進入青銅器晚期的時候,與周邊的國家逐漸融合,互動頻繁。迦南地區城市的首長向埃及法老稱臣服務,並與周邊的邁錫尼、希臘、塞浦路斯進行交易活動。西克索人被埃及人驅逐出迦南地後,埃及18王朝加強了對迦南地區的統治控制力量。圖特摩斯三世梅吉多擊潰迦南地區邦聯的主力部隊,進而統治此一區域,並進駐軍隊,在貝斯.謝恩建立了行政中心。此時迦南城市被地主和商人所控制,菁英階級受埃及文化洗腦,向埃及王朝進貢,到埃及留學,並且提供埃及駐軍食物及各種用品。此時在迦南地的城鎮沒有大型的防禦工事,應該是埃及政府為了加強他們的掌控力,禁止迦南人建造城牆邊境。
迦南地的中下階層是工匠和農民。商戶除了在迦南地做生意,並遠赴美索布達米亞、埃及、安納托利亞、塞浦路斯、克里特島和希臘交易貨物。除了商人、農工之外,還有名為Shasa莎莎的遊牧民族,伺機劫掠農民。Apiru 阿皮魯人是當地的另外一群邊緣人。專家研究阿皮魯人並非特屬於一種民族,而是當時同屬社會階級的一群人。
到了公元前1200年,迦南地因為重大社會經濟動盪,從希臘到以色列許多城市又被焚毀遺棄,愛琴海邁錫尼、埃及王朝在此時都受到來自"海上民族"的打擊。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