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宜興鈞釉鳳尾瓶

除了前面筆記介紹石灣窯出產仿鈞窯的產品之外,明清兩代,宜興地區的窯廠出產一種帶釉的陶器,因為釉色和鈞瓷非常近似,稱為"宜鈞"。宜鈞釉色以天藍、天青、月白等不同深淺的藍色為主,燒製溫度比瓷器為低。
我查詢網路上的鳳尾瓶照片,一般鳳尾瓶還有長頸、喇叭口,但這一件鳳尾瓶僅有鼓腹、下歛後再開展如鳳尾一般的器型特性。
參考資料:
1.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百度百科_鳳尾瓶條目

西村窯青釉刻花盤

這一件西村窯青釉刻花盤,1989年從菲律賓棉蘭島部土灣出土,由菲律賓東方陶瓷學會會長范迪士夫人捐贈給廣東省博物館。
該盤內外加青釉,紋飾自然流暢,為西村窯的典型器物。西村窯是北宋時期在廣東的重要瓷窯,窯址在廣東西北,產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溫綠釉等。
西村窯青釉刻花盤 (北宋)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除了絲綢之外,茶葉、瓷器都是重要的外銷產品,所以這一次在這裡看到了來自各省各地名窯的產品,真是大開眼界。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河南登封曲河窯綠釉絞胎小方枕

曲河窯位於登封市東南告城鎮曲河村,創燒於唐,經過五代,宋代時達到顛峰,下限到元代,延續約500~600年,是唐、宋時期河南一處規模較大的民窯。這是一件唐代的小瓷枕,應是曲河窯早期的作品,之前在博物館看過的絞胎器都是褐色的土和白色土的混和,像這樣綠色和黑色相間的作品是第一次見到。

參考資料:
1.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百度百科_曲河窯條目

石灣窯翠毛釉梅瓶

如果不看解說牌,會猜這件梅瓶是現代鈞窯的產物,這一件梅瓶不只釉色特別,整體呈現也很有現代藝術的味道。

這是一件明代石灣窯的作品,由大收藏家商承祚先生捐贈給廣東省博物館。石灣窯位在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以陶塑、建築陶瓷著稱,始於宋代(一說晚唐),極盛於明清。
翠毛釉是石灣窯仿宋鈞窯的主要釉色之一。運用窯變的原理,在藍釉中隱現淺色絲狀的原理,美似翠鳥的羽毛。這件梅瓶是石灣窯早期的佳作。

根據解說牌說明:宋代梅瓶瓶體修長,原為盛酒用具。元代開始肩部逐漸變豐,到了明、清時代更為肥矮豐碩,並變成陳設用的瓷器。
參考資料:
1.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百度百科_石灣窯條目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廣東省博物館藏北宋時期景德鎮窯產影青瓷器

這一次在廣東省博物館陶瓷館所見到文物的品項種類之多,質量之精讓我大開眼界。先前筆記中已經介紹過北宋時期的影青瓷執壺,來看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影青瓷。
景德鎮窯影青印花八角帶蓋梅瓶
這一件景德鎮於北宋期間出產的影青印花八角帶蓋梅瓶。豐肩、八稜腹,肩與底部有弦紋兩周,滿身刻纏枝牡丹花,裡外施青白釉,釉色明亮,瑩潤如玉,積釉處成湖水綠色。灰白色胎,質堅細膩。
景德鎮窯影青印花八角帶蓋梅瓶

景德鎮窯影青葵口刻花碗

景德鎮窯影青葵口刻花碗

景德鎮窯影青帶蓋小茶壺

景德鎮窯影青瓣口碟

景德鎮窯影青瓣口碟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宜興紫砂象生瓜形茶壺

此器以瓜形為壺身,以蓮藕為流,以桃為把,以核桃、菱角、荔枝為足,壺蓋為反扣的蘑菇,上黏瓜子、蠶豆為紐,壺身再加入白果、茨菇、紅棗、花生、蘋果等配飾。腹部篆刻:"仙家瓜果四時同",後書"鶴邨",鈐印文篆書"陳"、"鳴遠"一圓、一方二印。


清初宜興紫砂壺開創了象生陶瓷的製作,以瓜果形象逼真而著稱。
匠師陳鳴遠號鶴峰,是清康熙、雍正年間人,善製紫砂陶具,款字有晉、唐風格(王羲之的書風)。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德化窯"張壽山"款負書羅漢(布袋羅漢)像

在先前的筆記中,在北京故宮見過一位德化窯的名家何朝宗印款的觀音坐像,在山西博物院也見到何朝宗印款的達摩祖師像。我在廣東省博物館的簡介單子上看到說明館藏一件與何朝宗大師齊名的名家張壽山的作品,就是這一尊羅漢像。我特別到館藏陶瓷館拍攝這一尊羅漢像。
雖然博物館的解說牌寫的是"負書羅漢",我在先前也整理過一篇《貫休和尚與十六羅漢》的筆記。這一尊很像彌勒佛又很像布袋和尚的尊者,中土稱為布袋羅漢,梵名因揭陀尊者,尊者與眷屬一千三百阿羅漢住於廣脅山中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白端硯

白端硯的硯石色如白玉,產自端州北郊七星岩一帶,因為歷代禁採,白端硯非常稀少。白端硯的石質較紫端硯石為堅硬,一般用來研磨硃砂,又稱朱硯。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長方板硯(石品:天青)

天青也是一種罕見的石品,色澤青微帶蒼灰,一般在老坑、麻子坑石、坑仔岩石中出現。
這方端硯為老坑石,古人將青花比做"石之榮",魚腦凍、蕉葉白比做"石之髓",將天青比做"石之肉"。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雲紋隨形硯(石品:青花)

青花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硯台上沾了水才能看得出來,按照斑點的不同形狀、色澤,又可分為玫瑰紫青花、微塵青花、鵝絨毛青花、蚊腳青花、雨霖牆青花等。青花主要的成分是鐵礦石。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如意紋腰鼓形硯(石品:金銀線)

金、銀線呈現條狀黃色、白色的線條,多見於老坑石、坑仔岩、麻子坑,宣德岩也偶有出現。金線的礦物成分為氧化鐵,呈黃褐色,銀線的礦物成分為碳酸鹽,呈銀白色。礦物質沿著岩石的構造縫隙間填充,就形成了金、銀線的花紋。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田鼠棉豆硯(石品:冰紋)

冰紋是老坑獨有的石品花紋,白中有暈,細若蛛網,輕若藕絲。面積較大的冰紋稱為冰紋凍,是很稀有的品種。冰紋是岩石形成後其縫隙被雲母所填充。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端石雕花瓜形硯(石品:蕉葉白)

蕉葉白與魚腦凍近似,魚腦凍花紋白裡透黃,蕉葉白則是白裡略帶青綠。通常蕉葉白周圍也會出現火捺,內有青花。常出現於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硯石之中。古有:"蕉之白者,石之嫩處,膏之所成"的說法。
 本硯為老坑石,清同治年至光緒年間製。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夔紋長方硯(石品:魚腦凍)

魚腦凍石紋的特色是:色澤白中有黃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清晰透徹如魚腦一般,周圍多有胭脂火捺包圍。有的錯落疏散,稱為碎凍。魚腦凍只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硯石中出現。
魚腦凍為岩石中不含鐵質的雲母類粘土礦物質,有像絲絹、脂肪的色澤。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長方板硯(石品:翡翠)

看下方照片中的端硯,有一條翡翠綠的紋路,翡翠的石品有圓點、橢圓點和條狀的紋路。有別於石眼,沒有瞳眼,也不如石眼圓正,但採硯石的工人如果在坑中發現翡翠的石脈尋找,往往會發現石眼的石材。也有"石不成眼者為翡翠"的說法。

這一方端硯是麻子坑石,清光緒時期的產品。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端石長方板硯 (石品:火捺)

宋坑石,注意看這一方硯面上有一隻小鳥頭部的形狀,而眼睛的部分是金線火捺。火捺又稱火烙,紫紅色,好像是被火烙過的痕跡,是岩石中赤鐵礦局部集中形成的。

火捺又可以分成胭脂火捺、金線火捺、馬尾火捺、鐵捺等。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几棐硯明鸜鵒眼

我和內人到上海旅行時,到訪過一個小鎮--朱家角,其中的課植園是一座馬姓人家的宅邸。
在此看到一副對聯,初見時只認得"鷓鴣斑"。先前見過從建窯燒製的瓷器中就有鷓鴣斑的花色。
經過幾番比對,總算是把各個字認出來:几棐硯明鸜鹆眼,爐香齊斮鷓鴣斑。再查閱網路資料,宋朝的陸游(放翁)先生的《齋中雜題四首 其三》:「棐几硯涵鸜鵒眼,古奩香斮鷓鴣斑。絕知造物殷勤意,成就衰翁到死閑。」,這副對聯應該就是出自其中。
本以為上聯寫的是鸚鵡眼,查了網路的資料,得知是名硯石的紋路,直到這次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的端硯展,才第一次見識什麼是硯上的石眼。端硯之所以受文人雅士所喜愛,除了石質精良,色彩優雅、名目繁多的石品花紋更是饒富趣味。石品是各種礦物質在端硯中呈現的特殊花紋,石眼就是其中之一,在展示室中看到許多硯背留有詩文銘記,而這些石品也多成為藏家銘記的題材。
廣東省博物館的這次展覽對於硯石上的特色品項有專門的說明,就先來看一下幾方有石眼的端硯。
在這六方端硯上都可以看到或大或小的眼形花紋,據解說牌說明,鸜鵒眼形為最佳。根據眼形不同型態及不同的色澤,又可分作活眼、死眼、淚眼、雀眼、貓眼等不同品類。一般認為石嫩則眼多,石堅則眼少。


參考資料: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