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宋代外銷瓷

宋代瓷器貿易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裡。在唐代,商船可遠航至阿曼、波斯、巴林沿海,而外國的商船也直接行至廣州、泉州等港口。
海上絲綢之路航線
圖上藍色圓點處都有越窯的青瓷被發現
(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在尼羅河上游的底比斯、開羅近郊的福斯塔特(Fustat)遺址曾發現大量中國瓷器,而且種類繁多,有:唐三彩、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元代的青花瓷、長沙窯瓷器,碎片一萬餘片。
海上絲綢之路航線
(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唐宋越窯青瓷瓷片
(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到了宋代,瓷器更大量地運銷到國外,到了南宋,疆土日蹙,朝廷財政困難,國外貿易成了國庫的重要收入,與中國通商的有大小數十餘國,但對外貿易量大,中國錢幣流出海外越多。為防止錢幣流出海外,禁止以錢幣交易,(1219A.D)對外交易須以絲棉、錦綺、瓷器、漆器為代價交易。宋瓷更大量輸往海外,遠銷到東非海岸國家。
非洲東岸(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照片上藍燈亮的位址都有越窯青瓷遺存被發現
(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宋代商船與寧波港模型
瓷器大多和絲綢一起運往國外,海上風浪大,瓷器不小心就會破碎,據萬曆野獲編 卷30 夷人市瓷器》記載,除了妥善包裝外,包裝箱內還放了些砂土、豆麥和水,豆麥生芽,給瓷器對於外力衝擊的保護。
浙江省博物館展示

浙江省博物館展示
宋規定,商人出海貿易必須到市舶司領取許可證,返航時須回到始發港取得"回引",外國船舶到中國港口,也必須到市舶司繳稅,稱為"抽解"。抽解後,商品由官府收買再與民間交易,市舶稅是宋代主要得財政來源之一。
寧波博物館展示《鄞縣通志市舶》有關市舶法記載
寧波博物館展示明州市舶司簽發的公憑(複製品)
(2016.02.17補充)下面的解說牌介紹了宋元時期出產外銷瓷的主要窯址。
宋元主要外銷瓷窯址分布圖(翻攝自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印尼海域古沉船中發現宋代青瓷
(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參考資料:
1.李啟明,明文書局,《中國陶瓷史話》
2.浙江省博物館解說牌
3.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4.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影青葫蘆執壺

在宋、元時期,景德鎮出產一種色質如玉的青白瓷器,這種色澤俗稱影青,是介於青瓷和白瓷間的一種瓷器,從釉中含鐵量看來,比較接近白瓷,這種瓷器是景德鎮於北宋中期所獨創。
浙江省博物館藏  影青葫蘆執壺 (北宋)
到了南宋,影青瓷大量生產,臨安(杭州)也開有專售影青瓷器的店舖,供人們日常生活飲食、飲茶、飲酒使用的器皿。到了元代,即使青花瓷製作技術已非常成熟,影青瓷器的產量還是較青花瓷器來的多。
南宋官窯博物館藏  影青花口碗
2015我在廣東省博物館看到另一件葫蘆造型的執壺,第一眼光靠色彩很難把它和影青聯想在一起,但是粗獷的輪廓馬上讓我聯想到浙江省博物館看到的上面的執壺。看了一下廣東省博物館的標示牌是"景德鎮窯影青褐採葫蘆壺"。
廣東省博物館藏  景德鎮窯影青褐採葫蘆壺(宋)
 在壺流和提手的部分,匠師精心設計了莖節的造型,在淡淡的褐彩仍可看出透出的影青。
廣東省博物館藏  景德鎮窯影青褐採葫蘆壺(宋)


參考資料:李啟明,明文書局,《中國陶瓷史話》

螭紋青銅提梁盉

我看到這樣的盉,會想到如果我們現在用的壺也裝飾那麼繁複的造型,會是怎樣的情景。設計的思考方向,可以從繁複到簡單,也可以從簡單到繁複。簡單或繁複未必有一定的準則,端看設計者的巧思。
這件盉器身呈圓扁形,高29cm。盉嘴是立體的龍首,型極複雜,有四組圓雕蟠螭。提樑略呈龍形,有稜狀脊,器身後端也有稜狀脊。覆盤式頂蓋,蓋上以菱形幾何圖案為地,用分鑄法鑄成11龍、16獸。器上下兩段飾由三角形蟬紋,交錯組成紋帶一周。全器以蟠螭為主的裝飾雕塑,表現出生動細巧的風格,反映越國青銅文化重要實證。
螭纹青銅提梁盉
這件器物1981年在浙江紹興獅子山306號墓出土,而此形制器物常見於江淮流域。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陶瓷發展歷程

在南宋官窯博物館看到一幅陶瓷發展歷程表,表列從漢朝開始到民國時期,重要的窯址與陶瓷器,除了整理一下先前學習的內容,也提供些我不知道的窯。
從東漢時期越窯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定窯
複習一下:東漢時期的青瓷兩晉時期的青瓷(這次在杭州,我發現許多瓷器不再像以前那麼陌生,例如:獅型辟邪燭台、蛙型水盂...。許多器型會在好幾個博物館都看到。像唾壺、虎子...這種我們台北故宮不放的器物也常常看到。)
越窯、婺州窯;再來是隋唐時期的長沙窯山窯邢窯
從唐代的定窯、邢窯到兩宋、遼、西夏、金代的建窯

兩宋、遼、西夏、金代是瓷業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定窯鈞窯汝窯磁州窯赤峰窯靈武窯南宋官窯龍泉窯吉州窯建窯。沒有把哥窯列進去,可能也是認為哥窯就是龍泉窯或是官窯。

從元建窯到明、清醴陵窯
明、清時期,瓷器重地移往景德鎮。我們先前也看了列表上具代表性的器物:如:青花瓷雞缸杯僧帽壺釉裡紅杯。另外有德化窯的觀音像。
(2016.03.06補充)
在廣州看到德化窯出產手藝精巧的白瓷。
在廣東省博物館,看到了古沉船南澳一號的海外交易瓷器,看到了出水的漳州窯出產青花瓷。
民國時期的窯(1912-????)
有些尚未登錄的窯址瓷器後續完成更多旅行後再作補充、整理。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俞樾紀念館

俞樓位處孤山南麓,是晚清樸學大師俞樾的舊居。樸學又稱清學、漢古文學,指稱清代儒家的學術研究,包括: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考據學。俞樾於同治7年(1868A.D)開始在杭州詁經精舍講學,長達31年,有許多著名的學生,如民初大思想家、史學家章太炎。他的孫子俞陛雲、曾孫俞平伯都成了著名的學者。俞樓建於他來杭州講學的第十年。俞平伯有寫過一篇散文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裡記的就是他 生活在此地的一段紀錄。
俞曲園紀念館

大師畫像

位於西泠印社的柏堂,有大師的題字
這本皕(ㄅㄧˋ)宋樓藏書志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藏 俞樾大師墨寶

在俞樓旁還有一處六一泉,但現在已經沒有泉水了。說到六一,一定有同學還記得"六一居士"歐陽修,因為他撰寫《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常飲酒一壺、奕棋一局、撫琴一張,終成一老。所以歐陽修稱自己為六一居士。
六一泉
這裡是原報恩寺遺址,蘇東坡出任杭州知事時,來拜訪他的好友惠勤和尚,但和尚已經西歸,惠勤和尚是恩師歐陽修17年前介紹給蘇軾、蘇轍兄弟的,他們一起談論佛法,吟詠山水,但經過17年,恩師歐陽修、惠勤大師都已不在,蘇東坡想到此處,看到這泉水,於是命名此處為六一泉,並寫下《六一泉記》。

銅鳩杖杖首

圖鑑在介紹伎樂銅屋屋頂上的鳩首時,有提到有一件青鳩杖首的手杖。但翻閱數本介紹銅器的書,沒見到相對應的介紹文字或照片。
博物館的解說牌上說明這是西漢時期的青銅鳩杖杖首。
浙江省博物館展示  漢 銅鳩杖杖首
昨日看  國寶檔案  節目其中有一個介紹漢代畫像磚的片段,有一塊畫像磚上畫的是一位老人,手裡拿著手杖,杖首就是鳩的形狀,另外有一個人拿穀物類的食物,準備要給這位老人。據戴忠仁主播的介紹,鳩首的手杖是漢代時候的社會福利制度象徵,當有人活到70歲,國家會賜予這位耆宿一枝鳩首手杖,憑著這支手杖,會有像食物配給,類似今天的國民金等等這類社會福利。

注意右方長者手杖的杖首是一隻鳩。
我們看這隻鳩身上也有一位老人拿著手杖的形象。在原始社會裡的遺址裡發現很多鳥飾的器物,因為在原始社會人們望著天,看著鳥兒在天上盡情飛翔,是最接近天神的。在器物上裝飾鳥的形象,也象徵的與天神訊息的傳達。
南京博物院展示鳩杖杖首及杖鐓
南京博物院展示的這對鳩杖的杖首首長21.2cm;鐓(圖錄寫作 "鐏")長19.2cm,1984年江蘇丹徒北山頂墓出土。
《後漢書  卷十四 禮儀志》
參考資料:
1.人間衛視, 國寶檔案 
2.南京博物院 ,倫敦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南京博物院》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伎樂銅屋

越族自稱是大禹的後裔,與吳國一樣是百越的一支。春秋中期,吳越兩國同時興起,越國統治勢力範圍在寧紹平原、太湖、杭州一帶。吳越兩國戰爭頻繁,越國兼併吳國之後,勢力大增,統治區域更曾達到山東境內。
越人崇拜鳳鳥,許多青銅器上都有鳥的形象。來看浙江省博物館藏的伎樂銅屋。這件出土於春秋古墓的作品,高17cm,寬13cm,進深11.5cm。1982年3月在浙江紹興獅子山(306號墓)出土,屬於攢尖頂的屋頂,中心立一八邊形柱,上有S形雲紋,柱上有一隻大尾鳩。
伎樂銅屋

越人有裸體、斷髮、紋身的習俗。屋內有六個樂俑,四位樂器演奏者為男性,分作擊鼓、吹笙、撫琴,兩位歌伎為女性,裸露上身束髮高髻,雙手置於腹部。
正面敞開、立二柱,無門,壁為鏤空。
這樣的伎樂銅屋出土僅一例,其建築形式、伎樂風格,都流露吳、越風情。
背面
側面
================================================
(2012.05.18補充)
今天看了 國寶檔案 節目錄影資料,補充一些專家的說法:
專家判斷這件銅屋的的作用:一是依當時的戲台比例縮小而建,這件銅屋有台基,正面敞開有兩支立柱,與戲台的建築型式很像。
另一種說法則為祭台,樂伎全身赤裸作樂,可能是正在進行某種儀式。
這件銅屋用分鑄法製成,先鑄造底部與樂伎的形象,再鑄作銅屋台基與牆面,屋頂也是分別鑄造。銅屋預留底孔,樂伎從預留孔穿過,再用焊接方式焊接屋頂與屋身。在電視節目中可以看到樂伎人物的特寫,以及樂屋底部。
比較先前在北京紫禁城內看到皇家的戲台,前面敞開,有兩支立柱,還真符合專家描述比較形制的推測。從這件文物裡面看到古琴、笙、鼓的樂器造型,也可印證東周時期古越國禮樂發展的情形。
紫禁城內戲台

參考資料:彭適凡、李朝遠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鑑賞圖典》
                    人間衛視, 國寶檔案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南宋太廟遺址

杭州在南宋的時候是朝廷的首都,稱為臨安。我造訪了南宋御街,這裡有一處太廟的遺址,目前建為廣場公園。
 根據碑石上的紀載,這個遺址是在1995年9月,在紫陽山山腳下的建築工地發現南宋太廟的東門遺址、東門大型建築台基,為目前發掘出年代最早的太廟遺址。
 這座太廟始建於高宗紹興4年,太廟是皇帝供俸祖先的地方,遺址的發現印證了史書的紀載。


臨安城 平面圖
再一次體會到行千里路和讀萬卷書的不同,如果沒有走一趟杭州,看到這張圖片可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可以在翻閱《中國城池史》的時候,像是有Spot light 打在這張圖一樣,看著曾經造訪的地點,倍感熟悉親切。

參考資料:張馭寰,中國友誼出版社,《中國城池史

水晶杯

2012年4月底造訪杭州,表列在64件一級國寶的文物,依然是我探訪的重點。出發前做了功課,藏在杭州有三件國寶,一件是良渚文化遺址的玉琮王,藏在浙江省博物館的位在武林廣場的新分館,我把它整理在先前玉琮的筆記中。另一件是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丹漆木碗,藏在西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館總館,但是遇到總館整修,沒有見到。另一件是藏在杭州歷史博物館的戰國時期水晶杯,坐公車到吳山廣場下車,這裡也是要逛南宋御街的起點。他們的本館建在一個小山坡上,在山坡下最近又建了個新的分館。
杭州歷史博物館位於山坡下的新分館
杭州歷史博物館本館
杭州歷史博物館的規模相較浙江省博物館沒有那麼大,用比較少時間可以看完。這裡藏著一件屬於一級國寶的文物,就是半山石塘戰國墓出土的水晶杯
水晶杯
我查了一下網路的報導文章,介紹這件文物的資料很少,大多都是說這件看似近代的玻璃杯, 1990年出土自戰國時期的墓中。這件文物一出土,就讓人嘖嘖稱奇,馬上就送往北京。
水晶杯
水晶是石英的一種,無色、透明。古有"水精"、"水玉"、"白附"、"千年冰"、"玻璃"(古名"玻璃"與現代所稱的"玻璃"不是相同的東西)等名稱。
除了無色、透明的水晶外,還有紫、粉、棕、黑等顏色。根據唐書》、宋史》等史籍紀載,古代徐州、兖州、沂州、湖州、鄂州、澤州、幽州、梧州都有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