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賣魚圖

賣魚圖出自山西省洪洞縣水神廟明應王殿也是元代的作品。此圖描繪官吏、侍從五人正在準備膳食,桌上下酒罈、酒壺、杓等器具及瓜果皆已備齊。前有一位漁翁走向官吏,向其兜售魚。漁翁穿草鞋,服飾簡樸,神態恭敬地說明他的魚貨。圖中貧富懸殊的細膩描繪,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朝元圖 (玉皇與后土諸像)

這是先前在《人間衛視.國寶檔案》節目中看過的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繪製於元泰定二年(1325)。永樂宮位於山西省芮城縣。

三清殿壁畫主要為《朝元圖》,即道府諸神朝謁元始天尊的圖像,其畫面以八尊主神為中心,周圍群仙、諸神、玉女、天丁等輔佐隨行。

在山西博物院展示的是三清殿東壁部分的畫面,'兩尊主神分別為玉帝及后土,整幅壁畫場面壯觀,氣勢宏偉,人物形神兼備,顧盼生姿。

服飾冠帶富麗精巧,衣紋線條流暢,讓人聯想到吳道子的畫風。《朝元圖》繼承了唐宋畫風,精工細密。
元代不僅有趙孟頫、王冕、元四家等大家,永樂宮的壁畫也為這一時期的藝術史留下代表性的作品。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聖母出巡圖

我們台灣人看到聖母直覺會想到媽祖,因為我們的媽祖也有出巡活動。位於山西汾陽市的聖母廟供俸的是后土。明代嘉靖28年(1549)重建而成。現存正殿一座,殿內東、西、北面佈滿壁畫,共59.46平方米。東壁為《迎駕圖》、西壁為《巡幸圖》、北壁為《燕樂圖》。在山西省博物院看到的是《巡幸圖》。
表現聖母巡行回歸的情景,聖母頭戴金冠,身穿紅衣朱裳,坐於輦中,龍君牽青龍駕輦而行。圖中的紅色車輦、聖母裝束、侍衛盔甲接重現明代實物。




參考資料:
1. 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2. 網易新聞,明代聖母壁畫

朝聖圖

這一幅會至於明正德二年(1507)的朝聖圖原位於山西省新絳縣稷益廟正殿。描繪文武百官、仙界仕女等朝見大禹、后稷、伯益"三聖"的場景。
朝聖圖的主位部分畫面
正中央坐著大禹,右側為伯益、左側為后稷。伯益就是傳說禹本來要將帝位禪讓的繼承者,但是四訪擁戴禹的兒子啟,而開始了夏王朝。
朝聖圖左側部分畫面
朝聖圖左側部分畫面
朝聖圖右側部分畫面
朝聖圖右側部分畫面
畫中侍衛執斧鉞,百官持笏板,有的手捧寶物,有的端果盤。人物豐富,造型生動,充分顯示明代民間畫師的活力與創造力。







參考資料: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鍾離權度呂洞賓

在山西博物院的壁畫展示室裡,除了有佛教的壁畫之外,還有道教的壁畫。這一件《鍾離權度呂洞賓》在山西省睿城縣永樂宮純陽殿,元至正18年(1358)。
鍾離與呂洞賓兩人對坐在山中的磐石之上。鍾離兩眼瞪著呂洞賓,仔細審度這位在他眼前的年輕人。呂洞賓兩手在袖中,應該是作拱手狀,端坐俯首地謹慎面前這位神仙對他的打量。
畫家生動地描繪這兩位神仙第一次會面的情景。

參考資料: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千手千眼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 壁畫

在山西博物院的這一所壁畫展示室內還展示了原來位於山西朔州市朔城區崇福寺彌陀殿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作品的年代為金代皇統3年(1143)。(年代是博物館解說牌標示,但是陳俊吉老師的論文認為是明代人所繪,原金人所繪內容已不可考)
這幅壁畫高4.68m,位於彌陀殿的南壁西間。菩薩面容肅靜慈祥,我們先前在洛陽博物館看過了十一面觀音像的由來,在隆興寺的大悲閣也記錄了千手千眼的由來。先前看到的都是立像,這幅壁畫繪製著菩薩的坐像,所以對於各手的構圖配置需要更為豐富緊湊。各手臂都執不同的法器,或結不同的手印,手心還有一眼,或圓睜、或欲合、或豎或橫。在菩薩上方雲間尚有蓮座壇,阿彌陀佛端坐其上。
畫面左側部分
畫面左側部分
畫面右側部分
畫面中間結手印畫面部分
畫面上方左側畫面部分
畫面上方右側畫面部分
(2017.08.28補充)
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中,陳俊吉老師提出崇福寺彌陀殿的壁畫的專題演講,從老師的課程中得到更完整的資訊。
彌陀殿南壁配置
這幅壁畫位於南壁西盡間,這幅壁畫與密教淨土思想有關,為明代所繪。原金代所繪內容不可考。
博物館展示的複製品雖然優化了主畫面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但是畫面下方的伴隨眷屬也省略了。
左:婆藪仙人  右:摩和羅女



參考資料:
1.山西博物院解說牌
2.山西新聞網,朔州市崇福寺彌陀殿金代壁畫
3.2017年亞洲藝術研究營 宋元佛教藝術 丹青與造像
   陳俊吉,山西崇福寺金代壁畫。
4. 維基百科,二十八部眾   條目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朔州市崇福寺彌勒殿《說法圖》

(2017.09.10修改說明)
因為山西博物院把《說法圖》主題的壁畫放在一起,先前整理筆記時也把開化寺和崇福寺的壁畫搞混淆了,為了補充在亞洲藝術研習營學習的資料,還是將兩幅壁畫切分為兩篇筆記。


下面的照片應是朔州市崇福寺彌陀殿的《說法圖》,殿內東西兩壁為主體壁畫,佛像高4m。崇福寺位於朔州市東大街北,坐北朝南,建於金皇統三年(1143),由開國侯翟昭度主持建造,殿內壁畫500多餘平方米,現存320平方米。




參考資料:
1.山西省博物院解說牌
2.山西新聞網,朔州市崇福寺彌陀殿金代壁畫

高平市開化寺大雄寶殿《說法圖》

(2017.09.10修改說明)
因為山西博物院把《說法圖》主題的壁畫放在一起,先前整理筆記時也把開化寺和崇福寺的壁畫搞混淆了,為了補充在亞洲藝術研習營學習的資料,還是將兩幅壁畫切分為兩篇筆記。
並直接補充谷東方老師所講授的資料。

翻攝自谷東方老師授課投影片,開化寺大雄寶殿
開化寺大雄寶殿的東、西、北三面牆上佈滿壁畫,面積達88.86平方米。是目前保存宋代寺觀壁畫中面積最大的。西面的主題是報恩經變,北面的主題是上升經變,東面的主題是華嚴經變。
翻攝自谷東方老師授課投影片,大雄寶殿平面圖
拜謁的信眾自南方進門,依順時針方向繞行,首先看到的是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主題的經變,所謂經變,就是以圖像的方式呈現經文的內容。在山西博物院展示的《說法圖》就是在西壁的報恩經變。
翻攝自谷東方老師授課投影片,西壁
這四鋪(幅)壁畫的主題分別為:第一鋪--引子、第二鋪--孝行、第三鋪--報恩、第四鋪--流通。
翻攝自谷東方老師授課投影片,西壁
下方照片說法圖的壁畫即位於山西高平市開化寺的大雄寶殿,作品的年代為北宋熙寧6年(1073)至北宋紹聖三年(1096)。比對谷老師的講義說明,是第二鋪--孝行的場面。老師的投影片用線描圖輔助我們解讀。
山西博物院展示 第二舖孝行的場面
翻攝自谷東方老師授課投影片,第二鋪主場面線描圖


釋迦牟尼佛端坐中央佛壇上說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為脇侍菩薩,阿難、迦葉兩大弟子隨侍在側。談下為聽經的眾菩薩與僧眾。


兩側除繪有佛經故事、佛教人物外,還繪有漁翁、耕農、織女、官吏等各種人物雨亭台樓閣、殿、廊廡等各種建築以及器皿、兵器、刑具等。形象反映北宋時期信仰風貌,畫面以大紅大綠色彩為基調處理,在人物冠飾及界畫建築上,配以瀝粉貼金,顯得金碧輝煌。


翻攝自谷東方老師授課投影片,轉輪聖王身燃千燈場面線描圖


山西博物院展示 第三舖報恩的場面

翻攝自谷東方老師授課投影片,第三鋪主場面線描圖

山西博物院展示 第三舖報恩的場面
參考資料:
1.谷東方,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高平開化寺壁畫內容解讀》
2.山西博物院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