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青瓷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越州、婺州、甌窯其窯區所產製的瓷器,無論瓷土胎質與釉色的光澤度都較前期為高, 富裝飾性,堆塑、貼印、鏤雕、加彩等技術都廣泛應用。
江南地區東起沿海的江、浙、閩、贛,西至長江中上游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燒製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
青釉虎子(西晉)
青釉雞首壺(西晉)
越窯瓷器住要產地是浙江上虞、餘姚、紹興等古代越人居住的地方,陶瓷業自商、周以來在此地不斷發展。
在上虞地區發現三國時期的窯址約三十餘處。到了西晉的時候,越窯更是蓬勃發展,在此區發現劉十多處窯址。
青釉鏤空熏爐(西晉)
照片中的青釉辟邪燭台,高13.4cm,縱 9.7cm,橫19.9cm,胎質灰白堅緻,施青釉,釉色淺綠泛黃。獅首、兩側刻畫雙翼,四肢有力,肌肉豐滿。身上刻畫模印斜紋、圓圈紋。 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獅、帶翼,辟邪燭台是高級的照明器具,結合藝術性與實用性。
上海博物館藏 青釉獅形辟邪燭台(西晉)
杭州歷史博物館藏 青釉獅形辟邪燭台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青釉獅形辟邪燭台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釉獅形辟邪燭台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青瓷獅型燭台(三國 吳)(1958年江蘇南京清涼山土)
南京博物院藏青瓷獅型(西晉 南京東華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青瓷獅型器(西晉)

南京博物院藏青瓷獅型器(西晉)

南京博物院藏青瓷獅型器(西晉)

南京博物院藏青瓷獅型器(西晉)

到了東晉以後,窯廠有向沿海地區德清窯、甌窯、婺州窯地區發展的趨勢。越窯青瓷的特色,除了輪製技術提升,還採用了拍、印、鏤、雕、堆、模製等方式,器形種類繁多。
青釉貼花佛像奩(ㄌㄧㄢˊ)(西晉)
高10.6cm,口徑23.3cm,
貼塑佛像,飾方格紋與連珠紋,應為陳設品,非日常用品
西晉越窯青瓷與東漢、三國時代相較起來,瓷胎呈色較深,呈灰色。當時選用瓷土所含鐵、鈦成分較高,因此釉色青中呈灰,色調沉靜穩定。常裝飾的花紋如我們先前介紹的鋪首、弦紋、斜方格網紋、連珠紋或忍冬、飛禽、走獸組成的花紋帶,以及刻畫細膩的龍頭、虎首和熊型裝飾等。
是海博物館藏 青釉蛙型水盂(西晉)
高3.85cm,口徑3.5cm,長7.8cm
水盂是盛水的文房用具。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瓷蛙型水盂 (西晉)(江蘇鎮江出土)

青釉雞首壺(東晉)
青釉褐彩蛙形雙系罐高12.8cm,口徑12cm,腹徑14.7cm,底徑10cm。

器深飾有蛙首、蛙腿,陰刻羽翼紋,以動物紋作裝飾,也有將動物的某一部位作裝飾,頗具創意。
口沿加醬釉色斑釉,東晉時盛行青釉加褐彩,是因為多量的氧化鐵造成的。
青釉褐採蛙形罐(東晉)
參考資料: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