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廟底溝出土彩陶碗、缽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有看見另一件出土於廟底溝的彩陶碗。廟底溝類型是由首先發現和發掘於河南陝縣廟底村遺址而命名。距今5000~6000年前的廟底溝類型以豫、陝、晉鄰近地區為中心,向西影響至甘、青地區,向北影響至河套地區。廟底溝類型的裝飾紋以彩陶紋樣為主,寫實鳥紋與變體鳥紋為代表,一般採用對稱和均衡的圖樣布局方式,這種樣式延續時間很長,構成完整的發展系列。
廟底溝類型的鳥紋,出自《中國紋樣辭典》

到了廟底溝晚期,紋樣發展成旋動多變的格式。我們所看到了鳥紋,已經是經過了概括提煉的抽象化過程,圓點代表鳥頭,弧形三角代表鳥翼,可以看做是立面飛翔的鳥身,三條短線代表鳥足。後來鳥足被省略,僅以圓形和弧形三角來代表鳥紋,成為標誌性的幾何紋樣。在廟底溝晚類型期晚期,側面鳥紋更加簡化,由圓點和三條弧線所代表的側面鳥紋,變成由圓點和兩端成月牙型的圖案,常見於碗、缽外的上腹,形成環繞器身二方連續的圖案。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彩陶碗,1956年在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
在河南省博物院還有看到很多件出土於廟底溝的器物,但是在紋飾的分類上可能比較近於先前看過的花瓣紋型陶缽。但是也有圓點,也有月牙型的弧線,也有專家解釋為花蕊、花瓣。
河南博物院展示彩陶殘片,廟底溝出土

河南博物院展示紅衣彩陶缽,1956年在廟底溝出土
河南博物院展示目紋彩陶缽,1956年在廟底溝出土
河南博物院展示目紋彩陶缽,1956年在廟底溝出土
河南博物院展示目紋彩陶缽,1956年在廟底溝出土
河南博物院展示褐彩葉狀紋彩陶缽,1956年在廟底溝出土
河南博物院展示褐彩葉狀紋彩陶缽,1956年在廟底溝出土

廟底溝類型紋飾發展晚期演變的形式

河南博物院展示網紋彩陶缽,1956年在廟底溝出土


參考資料:
郭廉夫、丁濤、諸葛鎧主編,張朋川領銜撰稿,天津教育出版社,《中國紋樣辭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