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漆器

我在國家圖書館借了一本由徐湖平先生主編《南京博物館文物博物館考古文集》,裡面有一篇周健林先生寫的《精雕細剔說漆藝-漆器概說與製作》。我把他所引用的古文和文中的重點摘錄下來作為日後的參考。
首先提到的是《說文解字》一書裡介紹的"桼" 字,我們現在用的 "漆" 字本來是一條河流的名字,古人用"桼" 字,同時可以注意一下旁邊的"髹"字(許(ㄒ)尤(ㄧㄡ)切),古時候的寫法可以看下面的圖片。
另一篇提到的是《韓非子 卷十.十過篇》裡提到有關漆器的紀載。
《韓非子 卷十.十過篇》
第一部見於著錄的專書是五代時期朱遵度的《漆經》(詳見《宋史.藝文誌》,共三卷,漆藝專著,現已失傳)。其他的參考書籍有:元末明初陶宗儀著《輟耕錄》、明慶隆年間黃成著《髹飾錄》、明代曹昭著《格古要論》等,其中以《髹飾錄》最為完整。
漆器製作工藝的三大步驟:坯胎製作、器表塗刷、漆上裝飾
坯胎就是器物主體所用的材料,主要採用木質,後有陶質、紵麻。再後來有金屬(金、銀、銅、錫),非金屬類(竹、藤、皮、紙)。
如果採用木胎,木材選用的標準是:平、正、輕、薄,如此可以保證其規矩勻整。無論採用何樹種,必須令其成為"靜木"後才能使用,確保不會彎曲。
坯胎做成後,還有合縫、揹當、布漆的程序。
在正式上漆前還有一道"做灰"的基礎工序,黃成稱之為"垸漆",布漆後的器物表面抹以用角、骨、蛤(以上三種為上等材料)、屑、磁屑、炭末(此三種為次等)等材料加入生漆,調和成糊狀的漆灰。角又以鹿角為上,牛角灰次之。高等的古琴的琴身都用鹿角霜做灰後布漆(見《琴經》、《與古齋琴譜》等書)。
上漆的厚薄視器物工藝需要決定,每塗刷一層次需將器物至於陰室或陰箱內待乾後取出。
用揩光油輕拭漆面後繼續下一道漆。最後選用植物油詹極細的粉灰在漆面上推光。要求標準是:平滑、光亮、起肥(溫潤、光潔度高)。
漆上裝飾的方法有:雕漆、雕填、嵌金銀、嵌骨石、平磨、平脫、彩繪、剔紅、描漆等工藝。
雕漆-- 含有剔紅、剔黑、剔藍、剔綠、剔黃、剔彩等手法。這種方法工序繁複包括:制胎、燒藍(用於金屬胎類)、塗地、塗漆、描樣、雕剔、拋光。
雕填--在成型胎骨上以刀鏤刻花紋,再於刻痕處填色漆、油色或金銀。
骨石鑲嵌 --以骨料或石料(寶石)嵌陷於灰面,然後再髹漆。
還有平磨螺鈿、金銀平脫、彩繪、堆紅等技法。後續看到實物,再一一詳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