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南京博物院藏大汶口文化劉林期彩缽

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有100多處,相當多處遺址中發現彩陶,出土較豐富的有:淮安青蓮崗、沐陽萬北、高郵龍虬莊、邳州劉林及大墩子、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其他的遺址也有少量彩陶出土。大致分為太湖地區、寧鎮地區、江淮地區、黃淮地區。在時間上分為三個階段:第1階段.江淮地區的青蓮崗文化。第2階段.黃淮地區大汶口文化劉林期寧鎮地區的北陰陽文化。第3階段為黃淮地區大汶口文化花廳期
大汶口文化劉林期屬於大汶口早期偏晚階段,在江蘇以邳州劉林遺址和大墩子遺址中層為代表。是江蘇彩陶發展史上最興盛發達的時期。器型以缽為主,還有鼎、三足罐、三足觚型杯、鬹形器、壺、器蓋等。紋飾則以植物花紋圖案和編織圖案為主。
植物花紋種類又可兩種,一種由花瓣、圓點、線條組成的花朵連續圖樣,主體花瓣部分是由白色(底色)顯露而成。另外一種由圓點、勾葉、弧邊三角組成的連續圖案,為花朵紋的變體,由花冠、蕾、莖蔓等變化組合。
花瓣紋缽1963年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泥質紅陶,高10.2cm,口徑16.8cm
腹上部先施白衣,然後用紅彩勾畫連弧三角形,白衣顯露部分成由十字花瓣與漏斗型花瓣相間的連續圖案,再在花瓣內加繪深褐色筋脈與花蕊
大汶口文化自劉林期後,彩陶突然盛興起來,分布地區由山東泰沂山脈擴大到淮河以北蘇北、皖北等地,它吸收了長江流域大溪文化在陶器上施陶衣的作法,也吸收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等在陶器上繪深色彩紋的作法,並將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使複彩繪法有了長足的發展。

參考資料:徐湖平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彩陶   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