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史前時代的社會演進與墓葬型式關係

在聽蔣勳老師的中國藝術史課程錄音時,老師提到建議我們可以用比較開放的心胸去看所謂的「唯物史觀」。因為這些字眼以前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都被一些政治的意識形態所綁住。在考古和歷史演進研究的過程中,唯物史觀可以是其中一種看事物的pattern。
我在博物館的陳列中,在說明史前時代墓葬型式的演進展示模型中,有體會到蔣勳老師演講中所表達的意念。
平等社會裡的墓葬型式
在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中,開始還沒有國家、城邦、聚落和階級的概念,這裡舉了江蘇宜興駱駝墩遺址(距今7000年-6500年),所有墓葬位於氏族公墓,成人墓葬52座,頭向、葬式一致,大多無隨葬物品,也有發現一兩個坑有2-3件小型陶器。嬰幼兒為甕棺葬,散佈於成人墓葬間,顯示為人人平等的社會。
初步分層社會
隨著改善生活所需的生產活動,演進為群聚的社會型式,因為分工而有了階層的區分,在初步分層社會裡可以看到墓葬的型式也變得不同。這裡舉的是南京北陰陽營遺址(距今6500年至5800年前)作為例子。雖然242座墓葬仍顯示的是氏族聚集的群葬,頭向、葬式一致,隨葬品一般為3-5件,社會成員間大致相同,但已經發現少數墓葬中有隨葬品達30多件,並出現了玉器和精緻石器,已經可以看出財產分配的不平等和社會初步的分層。
明顯分層社會
博物館舉張家港東山村遺址(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為例。高等的大墓和中小型墓分別埋於不同的區域。高等級墓坑大而深,隨葬品品項類型、數目繁多,都在30多件,最多有67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玉器器型精緻,多在10件以上,最多有19件。而中小型墓葬中隨葬品少,只見陶器,顯示社會差距和社會階層嚴重的分化。同時也可以看到人類開始對玉器重視的證據。





參考資料:南京博物院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