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儀器

在廣州塔地鐵站中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裡除了介紹古中國的航海歷程外,也簡單地介紹西方的航海儀器。前面提到阿拉伯商人把水羅盤應用帶到了他們的商船上,十字軍東征時,又把羅盤應用帶到了歐洲,並改進成為更先進的旱羅盤。
西方改進的羅盤(翻攝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解說牌)
天文望遠鏡
1609年伽利略製作的望遠鏡用來觀測星體,也應用在航海上。航海望遠鏡,1885年倫敦製造,傳教士為中國帶來西方航海技術和光學技術。
伽利略像(翻攝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解說牌)
伽利略發明的天文望遠鏡(翻攝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解說牌)
下面這一件是1885年倫敦製造的望遠鏡,西方的傳教士將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光學技術又傳到了中國。
廣東省博物館藏航海用望遠鏡

八分儀
用於測量緯度,1731年英國人約翰.哈德利和美國人托馬斯.戈佛雷同時發明。使用時,用兩塊鏡子將太陽或某一顆星體的投影與地平線排成一條直線,從而確定緯度。
八分儀(翻攝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解說牌)
六分儀
1757年,約翰.坎貝爾在八分儀的基礎上製造出更精確的六分儀,六分儀是用來測量遠方兩個目標物之間夾角的光學儀器,利用六分儀可以測量某一時刻太陽或其他天體與海平線(或地平線)的夾角,或者視距內兩個以上的地標之間的夾角,與船用表配套使用,可便迅速得知海船目前的位置。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展示六分儀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展示六分儀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展示六分儀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展示六分儀

潛水鐘
是一種無動力單人潛水載運器,便於潛水員在水下觀測海洋的水文資料。最早的紀錄是1538年西班牙托利多兩個潛水員進行的一次試驗。
潛水鐘(翻攝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解說牌)
星曆表
簡稱曆表,及刊載一個或多個天體每天特定時刻所處的位置的列表,源於約翰內斯.斯帶迪亞斯在1554年出版的《Auctae新星曆表》。用星曆表至少可以推倒過去與未來數個世紀天體位置。

月距法
根據月亮的運行軌跡和它掠過某一顆星的相對位置,確定船隻所處的精度。這個理論早在1514年就已提出,但由於計算複雜,應用不廣。1766年,馬斯卡林編纂了首個月距表,海員據此可將計算時間從4個小時縮短為30分鐘。

航海天文曆
為適應航海所需要而編纂出版的天文年曆,是天文航海的主要工具之一,1679年,法國開始出版名為《關於時間和天體運動的知識》的天文曆,其中包括供航海使用的年曆。

航海鐘
誕生於1736年,又稱航海天文鐘或精密中,偏差為0.5秒。用於指示時刻,測量時間間隔,檢定各種機械式秒表,以及航海定位和野外天文觀測,隨著科技的發展,走時準確的石英天文鐘(再後來有更精確的原子鐘)逐漸取代了機械式的航海鐘。
航海鐘(翻攝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解說牌)
參考資料:
1.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解說牌
2.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