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五)_觀音殿

雖然保國寺已經沒有宗教活動,佛像也被移走了,但從建築的名稱,仍可以看到寺院完整的佈設。
出自《文物雜誌 姚餘保國寺大雄寶殿》(1957)
在大雄寶殿的後方是觀音殿,觀音殿的後方,上圖註記為後殿,現名為藏經閣,完全符合寺院標準的佈設。
從大雄寶殿後門出來
匾額題為"大悲殿",原供奉觀世音菩薩

據志書記載,大雄寶殿後有法堂。嘉慶《保國寺志》卷二"法堂"記載:"宋高宗紹興年間僧仲卿建"。民國9年(1920),法堂奉觀音菩薩像,改稱"觀音殿"。重檐歇山頂建築,正脊兩端飾有龍形正吻,通寬23.71m,通進深11.66m。前端梢間,盡間緊接東西兩廡廊。




現在觀音殿內主要展示大雄寶殿結構的介紹,以及維護大殿時,換下來的重要構件。




有題記的構件,直接說明這就是宋代建築
有一些說明的照片或是構件模型,我想放在大雄寶殿那一篇筆記中,與實物相比較會清楚一些,還有一些展示內容就在這一篇筆記補充。經過保國寺大殿與《營造法式》比較"這堂課",我比較有能力再回頭去看之前筆記內的古建築。

在觀音殿的正中間,放一個金字塔型的說明牌,用現描圖與照片說明保國寺大殿結構觀察的重點。














除了從大殿構造形式與《營造法式》比較之外,縣誌、寺誌、碑誌都是文獻研究的重點。另外碳-14、年輪都是輔助驗證的重要科學方法。










參考資料:
1.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解說牌
2.竇學智、戚德耀、方長源調查,竇學智執筆,《文物 餘姚保國寺大雄寶殿》(19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