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四)_大雄寶殿內

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6年(1013)。是江南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前槽安排三個鏤空藻井,這樣的設計在現在發現的古建築中相當罕見。




大殿正中藻井

大殿立面示意圖
(翻攝自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解說牌)
大殿側面示意圖
(翻攝自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解說牌)
出自《文物雜誌 姚餘保國寺大雄寶殿》(1957)
出自《文物雜誌 姚餘保國寺大雄寶殿》(1957)

出自《文物雜誌 姚餘保國寺大雄寶殿》(1957)


柱子:有明顯的"側腳"和"生起",內柱外形為瓜棱柱,是以小併大的"四段合"結構,前後內柱不等高,這在現存古建築中相當罕見。大殿結構佈局符合《營造法式》歸納的廳堂式構架體系,內柱與外柱不同高,前高後低。
瓜棱柱包鑲作示意圖
(翻攝自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解說牌)
瓜棱柱模型

"包鑲作"即以小拼大,若是柱子有腐朽的情況發生,經維修後,仍可保持瓜棱柱狀。
大殿前方立柱
大殿前檐柱再欄額與柱子相交接處使用的"蟬肚綽幕"構件,在其他建築中未曾出現。
《營造法式》中有關蟬肚綽幕的說明
大殿前檐欄額兩肩帶有卷殺,是建築中符合《營造法式》制度的孤例。
大殿前檐欄額
卷殺構件模型
須彌座:現束腰背面上保存著北宋崇寧元年(1102)《造石佛座記》碑刻一塊。若不是讀了兩旁解說牌的說明,還不太容易注意到這一塊碑記。
須彌座
碑記在須彌座背後很小的一塊,不注意看的話,很容易忽略掉。我造訪保國寺當日,某中學校外教學來到此處,只見到一群群的學生喧鬧地穿過大殿,也不見有那一位老師或導覽員好好地為學生們導引解說。
《造石佛座記》
《造石佛座記》
須彌座背面
須彌座背面
須彌座壁上圖案
斗拱:為"七舖作單栱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材"相當於《營造法式》五等材規定,級別很高。斗栱用材斷面高寬比為3:2。斗拱和平綦四角使用了蝦須栱,是海內孤例。

取自網路《營造法式線描圖》PPT檔案

翻攝自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解說牌
《營造法式》中有關蝦須栱的說明
《營造法式》中有關蝦須栱的說明
取自網路《營造法式線描圖》PPT檔案



出自《文物雜誌 姚餘保國寺大雄寶殿》(1957)
乳袱下方

這邊我覺得可以和先前看過的隆興寺大殿的斗栱系統來做對照。
大殿前方的斗栱系統
取自網路《營造法式線描圖》PPT檔案















參考資料:
1.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解說牌
2.竇學智、戚德耀、方長源調查,竇學智執筆,《文物 餘姚保國寺大雄寶殿》(19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