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五鈷杵、五鈷鈴與經筒

這是在亞洲藝術博物館的日本文化展示館中展示的五鈷杵、五鈷鈴與經筒。
經筒是平安時期的文物,對照《維基百科 日本佛教》條目的說明與博物館解說牌的說明:此時是佛教的末法時代,等待彌勒菩薩轉世成佛,拯救世人,所以淨土信仰盛行。為了保護佛經所記載的佛法不在末世中受到災難毀損,所以將經卷收藏於經筒之中。猶如時空膠囊一般,這些埋藏在土塚的經卷歷經200多年後又被發掘出來。
在經筒之下展示的是鎌倉時期的佛教文物五鈷杵與五鈷鈴,佛教密宗所舉行的儀式中,需要使用許多法器,五鈷杵象徵著點燃信眾心中的明燈,克服內心的貪、嗔、癡毒,了解佛陀所教誨的世間真義。五鈷杵是日本佛教最常見的法器,如同五智佛的力量克服惡慾。在五鈷杵中間的握柄部分裝飾有魔眼,早期的紋飾常常是一個人臉,魔眼是經過簡化的紋飾。
在日本密宗佛教的儀式中,法師會依儀軌程序結手印、持咒與演示法器。
五鈷鈴也是儀式中的另一法器,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第9展示廳(600-1300年間的東南亞文化)以及第12展示廳(藏傳佛教文化),也有展示相同作用的法器。
第9展示廳展示東南亞佛教、印度教文物
上面照片中間的鈴出自第12-13世紀左右的吳哥(Angkor)王朝,在法鈴把手的部分主要是濕婆神騎著祂的座騎造像,兩旁脇侍的是祂的兒子象頭神室建陀
第12展示廳展示藏傳佛教文物
上面這張照片中室藏傳佛教的文物,在右方也可以見到法杵、法鈴。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那奈克上師的婚禮儀式(根據Janam故事傳說手稿)

那奈克上師教導信徒:絕對不要獨立遺世去禁慾修苦行,而必須在現實的世界裡虔誠地去侍奉神。他強調了人在家庭中與社會中的責任,他的教導和指引成了社會最堅固的磐石基礎。他與Bibi Sulakhani結婚擁有兩個孩子。他的家庭故事被描述在Janam Sakhi所撰述的文書之中。
這一幅繪畫正是上師那奈克迎娶新娘的場景,他騎在白馬之上身著金色華服到達新娘的家中。在馬的前方有樂師吹奏迎娶的音樂,有樂師及腰鼓,有人舉燈前導開路,在畫面右下角的這一位正在引燃煙火。而根據Janam Sakhi所撰述的文書所繪製的大婚場景並不只有這一幅繪畫而已,博物館展示的只是其中一幅。而這些繪畫都是上師教導信眾正視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那奈克上師與他的雇主Daulat Khan Lodi會面(根據Janam故事傳說手稿)

錫克教的創始人那奈克上師的故事傳說見諸於 Janam Sakhi 文字記載中,迄今仍被信仰擁護者歌詠傳誦。他的生平事蹟行誼被當成教徒精神信仰的典範。
上師那奈克年輕的時候,非常聰慧,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常常找尋有智慧的人交談,並且佈施財物給飢餓貧窮的人。上師的父親非常擔心他不重視現實世界的基本經濟問題,無法承擔家庭生計,於是找了能幹的女婿,也就是上師姊妹的老公幫他安排工作。上師遵照父親的安排去找了一份好差事,而且是在公家政府機關單位像一般人工作。上師離開家庭,有了份正當的差事經濟獨立了,工作以外閒暇的時間就進行靈修。
這幅繪畫即是描述上師那奈克與他的姊(妹)夫Jai Ram見面的場景,在畫面左邊的人物是上師那奈克,即使他的態度恭敬,穿著樸素,仍可見到他miri piri ("worldly" and "spiritual"世俗性與精神性)的嚴謹莊重神態。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那奈克上師接見Mardana的兒子(根據Janam故事傳說手稿)

Mardana出生在與上師那奈克相同的村莊中一個低下階層階級的家中,在Janam Sakhi(錫克教的傳說故事)裡,上師稱Mardana為兄弟,特別用來彰顯錫克教強調人皆平等的教義。
這一幅繪畫中仍可見到Mardana隨側坐於上師那奈克後方,前方晉見上師的是他的兒子。Mardana在追隨上師傳道的旅途中去世,上師親自到他的家裡慰問(offer his condolences),並指定他的兒子繼承父親隨行樂師的位置。從後方描繪鄉村景物中可約略了解當地的情況,但圖畫中間雙牛後方的是什麼東西,令人費解。最後方雙牛旁邊的活動也看不太懂。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那奈克上師接見製琴師Firanda(根據Janam故事傳說手稿)

我以前在資訊界工作,我們稱很會寫軟體程式的工程師為Guru。前一篇筆記中讀了《維基百科 錫克教》的條目後知道:Guru就是錫克教的上師,指導者。在亞洲藝術博物館展示了幾幅與錫克教創教上師那奈克(Nanak)有關的繪畫。
在有些地區,還沒有文字記載歷史的時候,許多歷史事蹟就是靠著歌謠流傳下去。音樂及詩歌吟誦是常伴隨著宗教的儀式重要的元素,錫克教也是一樣。圖中間位置的弦樂器稱為拉巴巴rabab,讀者也可以從Youtube的視頻影片中欣賞rabab的演奏。有Halo光環的這一位明顯地就可以辨識出是那奈克上師,一樣穿白衣的是其隨行的樂師Bhai Mardana。有一天Mardana的拉巴巴琴因為使用太久壞掉了,想找一把新的。上師指示他可以去找法蘭達Firanda,他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木匠,也是一位有名的製琴師。Mardana找到了Firanda,這位琴師知道了他的身分和來意,提供他一把能彈出讚美神聖旋律琴音的拉巴巴琴。Firanda表示他不收費用但希望有機會覲見上師。這幅畫就是描繪Mardana安排琴師Firanda與上師見面的場景。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錫克婚姻行進儀式的場景

和前一篇的筆記一樣是有關錫克(Sikh)文化的故事,繪製時間約在1850-1900,材料用的是不透明(opaque)水彩。
在這個婚姻儀式的行進場面可以看到新郎在畫面的中心,旁邊有大批的隨行親友及其他像音樂表演者、舞者和其他的隨行人員(entourage)。從頭巾(turbans)、蓄鬍鬚與他們的穿著形式可以辨識出錫克人的裝扮特性。博物館解說牌:但是像這樣的場面不知道是一般人民的婚姻儀式或是皇宮貴族才可以享有的盛大場面。以我個人的想法,新郎身旁有專人提寶傘遮陽的場景來看,這通常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一般人民應該是不太可能享有的。博物館解說牌還提到:這樣的場面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印度寶萊塢歌舞片中熱鬧活潑的場景。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錫克教統治王國皇室狩獵場面

這幅畫是屬於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區17世紀-19世紀的繪畫風格,可能是努爾普爾Nurpur王國所製作的,這種風格稱為Pahari 繪畫
這一種繪畫風格融合了印度當地的繪畫風格與蒙兀兒王朝的宮廷藝術手法。內容描述的是錫克教統治者圍獵的場面,許多野生動物被引到了特定的獵場,統治者坐在高台上持長槍射擊,他的部下或騎馬或徒步射獵。錫克教徒的裝扮風格很容易從它們的頭巾和鬍鬚辨識出來。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大象寶座(Elephant throne;Howdah )

如果讀者看過一部2004出品的傳記電影《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應該還記得當亞歷山大帝的軍隊進入印度,遇到印度人騎乘大象大軍抵抗的場面。大象在南亞地區與統治者的關係極為密切,許多國王在典禮中、在狩獵活動中以及在戰爭中,都騎在大象的身上。而照片中的寶座,作用就像馬鞍一樣,讓騎乘者可以更舒適地坐在大象的身上。
這一件大象寶座製作約於1895-1920,屬於近代的製品。材質主要為木頭,另有鍍金、塗銀;座位的部分採天鵝絨布(velvet)。
 大象寶座的Hindi印度語為Howdah,這個寶座包覆鍍金的銀片並遍布浮雕裝飾,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值歐洲列強在亞洲擴張勢力的時期,所以在這一件作品上可以看到歐洲與南亞文化的元素交融其中。王位正面和側面的獅子繼承了南亞傳統,將王室動物與神靈,宗教人物和統治者聯繫在一起。孔雀也是在南亞地區將君權神授的概念結合在皇室代表的圖徵徽章的動物。在座椅部分的天鵝絨布則是歐洲家具中常見的材質。在後座前方可見一小方柱,是用來固定遮陽傘桿件的基座。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Bidri水煙壺

這是另一件Bidri工藝製品,同前一篇筆記所記的,Bidri銀盤常與水煙壺成組置放,博物館也展示了一件這樣的水煙壺。
這件水煙壺約製作於1650-1700間,從比德爾收集到的。有若干個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的朝代於17、18世紀間,建立在印度中南部德干高原地區(Deccan Plateau),他們贊助(patronage)這樣的工藝技術發展。據傳Bidri工藝技術源於15世紀。在16世紀末,葡萄牙的貿易商將煙草引進德干高原地區不久之後,水煙壺也隨後被引進的這個地區。在壺的中心位置裝飾的紋樣是一個亭子,典型的中式建築。在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統治時期,像亭子這樣的建築形式很受歡迎。他們也有一格一格的壁龕,用來展示藝品,而中國的青花瓷是當時很受歡迎的藝品。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Bidriware圓盤

這一件圓盤推測是18世紀的作品,在安德拉邦發現,材質主要是鋅與銀的合金,並有銅鑲嵌(inlay)其間裝飾。
我們可以看到盤面上繁複而規律的飾紋,花朵被巧妙地安排在盤面的空間。這樣類型裝飾的器物有一個專有名稱稱為Bidriware,由繁複的鍛造、雕刻、鑲嵌與化學處理等工序製成。這樣的器物主要生產於印度的比德爾(Bidar),工藝的名稱亦應從此而來。在印度南部保留許多這樣的產品迄今。這件盤子推測是用來裝盛食物,但是從許多18世紀南亞的繪畫中,看到這樣銀盤與水煙管置放在一起,也可能是成組的器物。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南亞戰士的前臂護罩(Forearm guard)

這件南亞戰士的前臂護罩製作於約1650-1660年間,裝飾非常精緻,這是用來彰顯它的主人菁英的地位。這件護腕並不只是好看用在武士於儀典中的穿著。在繁複的裝飾之下之鍍金的鋼板,表示它在戰爭中也是實用的護具。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瑣羅亞斯德教祭祀用銀碗

去過伊朗旅遊的朋友對以下照片中的圖像應該不陌生,這一件以大流士皇帝(西元前550-486 博物館說明牌註)戰勝敵人為主題圖像的銀碗製作於1875-1900年間,屬於近代的作品,是在緬甸收集到這一件碗。
像這樣的場景圖案可見於伊朗地區的岩石浮雕上,波斯皇帝為貶抑被擊敗的羅馬帝國統治者,製作了很多這樣圖案的雕刻圖案,推測製作此銀碗的工匠應該在岩壁上或是書類文件見過此類主題的圖案。
在許多世紀以前就有瑣羅雅斯德教徒從波斯遷居至印度西邊,它們被稱為Parsis波斯人,在孟買的波斯人後來成為大的商賈, 他們常委託家人朋友從遠方買此類產品回來當作紀念品。這一件銀碗被推測是用於祭祀已故親人專用的禮儀類用碗。



下面這一張照片翻攝自博物館的解說牌,內容即是以波斯大流士皇帝戰勝古羅馬帝國為主題的浮雕畫面。
在解說牌上另提供銀碗底部的紋樣照片,是一隻孔雀,推測這個銀碗在緬甸製作。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館解說牌

濕婆神化身為神聖導師(divine teacher)的坐像

看到這尊濕婆神腳下踩著侏儒樣子的惡魔,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天王像造型內容也有相同呈現的方式。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侏儒象徵人心中的無知(ignorance),祂腳踩侏儒象徵引導帶領信眾克服心中無知的惡念。這尊濕婆像雕刻於西元1100-1200年間的坦米爾納杜邦。
濕婆神優雅地坐著,從祂眉間的天眼與小蛇、骷顱與新月的髮式裝扮辨識出祂的身分,但如之前筆記所述,並非所有的濕婆神像都有這樣的特徵。像這樣內容型式的濕婆像像梵文中還有面向南方(South-facing)的第二層涵義。這尊神像本來也是供奉於神廟,朝向南邊的牆之神龕中。不知道是否與中國"南面為王"的涵義有所連結。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