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訪龍門記(十)_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

回到龍門石窟,我們先前看了一代女皇登基的洛陽城明堂遺址,還有祭嵩山的金簡,再來看龍門石窟裡最大、最重要的佛龕--奉先寺。傳說此龕主祀的大盧舍那佛即是依著當時的皇后武則天面容所刻鑿的。先前筆記提到佛教創始之初,並不以造立佛像作為傳播教義的手段,直到西方的工匠隨著亞歷山大的大軍到達印度北部,才將塑造希臘神像的概念傳到佛教興盛的健馱邏國。因此我們可以見到早期的佛像,都有西方人面容的樣子。但隨著佛法傳入中國,中土統治者與佛教勢力的結合,佛像的造型也逐漸演變。
唐高宗初開始在此建造奉先寺,咸亨三年(AD672)皇后武則天捐助脂粉錢兩萬貫。共歷時20年,於上元二年(AD675)完成。盧舍那佛高17.14m,頭高4m,不僅是龍門石窟最重要的佛像,在中國佛像雕刻藝術史上,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盧舍那佛旁有佛弟子迦葉與阿難的像。迦葉持重、阿難溫順。
(2012.12.20補充)今天讀到一本莊申老師編著的《根源之美》,對於佛與脇侍菩薩的組合有一些說明,在此補充說明。在美術史上對於佛像和脇侍菩薩的組合有一個專有名詞--「一舖」,也就是一組的意思。這一舖的數目是頗有變化的。我們先來看奉天寺這裡的組合:
在大盧舍那佛居中而坐,兩旁是弟子迦葉、阿難,再來兩邊有觀世音和大勢至兩尊脇侍菩薩,再來左右側有天王像,天王旁又有力士(左右各一位),所以這樣一舖的總數共為9尊。
阿難像
 脇侍菩薩裝飾華麗。

華麗的菩薩衣飾
在西元第5世紀至第6世紀一舖的總數是3尊(佛與迦葉、阿難陀)或5尊(佛、迦葉、阿難陀與觀音、大勢至菩薩)。
奉先寺的開鑿於完成的時間是在唐高宗時期(西元第7世紀),到第7世紀初期增加到7尊(兩旁再增加天王像),到了第7世紀中期,一舖的數目增加到9尊。
莊申老師舉敦煌第322窟為例,此窟開鑿於唐初(第7世紀初期)一舖數目為7。敦煌419窟,隋代(第6世紀-第7世紀初)開鑿,一舖數目為5。
(在龍門也有不同時期開鑿的洞窟,可以印證一下莊老師的推論是否符合?)


雄偉的天王。
多聞天王像與力士像(阿形)
天王踩著的小鬼

殘損的天王像與力士像
側視景
參考資料:莊申編著,《根源之美》,東大圖書公司印行,民國81年 5月再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