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訪龍門記(十一)_火燒洞

下了奉先寺,繼續前行,看到這座指示牌,這裡是龍門石窟的另一個重要景點。
前方是火燒洞、皇甫公窟、古陽洞、藥方洞,其中古陽洞算是這一區重點裡的重點
七級浮屠

力士像與小型佛龕

小型佛龕


火燒洞是模仿賓陽中洞的規模和布局形式而開鑿的大型洞窟,但是這座洞窟遭受到的破壞比其他窟嚴重。這原本是北魏末年時期最標準的佛窟形式:在馬蹄形窟室左右兩面側壁開出大佛龕,而正面壁造出高壇床,上面端坐釋迦牟尼佛,左右壁大龕則是供俸未來佛彌勒和過去佛。窟頂表面仍為蓮花與飛天。
火燒洞主佛像已經被破壞了,窟鼎隱約還見得到蓮花
依此處解說牌說明:門楣上的火焰型圖案有東王公、西王母的圖案。由此推測,當時的信仰已經融合中國傳統神話與佛教信仰為一體了。
這一窟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門楣上的火焰紋圖案

洞外的力士形象
從下方眺望火燒洞
北魏石窟的特殊意義在完成了印度傳來中土漢化的進程,形成漢民族獨特的石窟形制,也吸收了南方傳來佛像面容、服飾造型的特色,也在漢化的石窟中被定型。龍門石窟佛殿沒有讓信徒繞塔禮拜的功能,而是讓僧侶誦經說法的聖地。在北魏時期發展的龍門石窟也影響了洛陽周圍建立石窟,例如:鞏縣的石窟寺,也仿造了龍門石窟的布設方式以及佛像造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