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白馬寺

身為佛教徒,到了洛陽一定要去白馬寺向佛祖頂禮問訊。這裡是漢傳佛教的祖庭,傳說漢明帝有一天晚上睡覺時夢到了金人,隔天就召集群臣來問他夢見的是什麼,有臣子告訴他是西方的佛,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者往西域拜求佛法。永平10年(公元67年),漢使與西域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抵達洛陽。漢明帝親自迎接,並在永平11年(公元68年)年敕令於洛陽城雍門外建寺,為了紀念白馬馱經,命名為白馬寺。
這次訪白馬寺拍到山門的照片
寫有"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的兩道牆有如張開雙臂,迎接眾生
現在的"白馬寺"三個字是趙樸初先生所書
《後漢書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一百十八

《後漢書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一百十八
「寺」原是官府的單位,例如:鴻臚寺是招待外賓的官舍,攝摩騰、竺法蘭到洛陽住在臚寺,後來也以寺來命名伽藍殿堂,中國佛寺建築一開始就與傳統宮殿式的建築形式相結合,魏晉南北朝有在宮內設置佛堂,貴族官僚捨宅為寺,至隋唐更甚。最早創建的白馬寺,是依著天竺的規制建立的寺院。
這是洛陽博物館裡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以前的山門和現在有點不同
這是洛陽博物館內鳥瞰白馬寺的老照片
這是現在立的石碑刻畫現在白馬寺的鳥瞰圖
山門外的白馬石雕
現在的石馬據參考書《雕欄玉砌--中國建築藝術》說明,為清康熙25年(1713)重修白馬寺時由鞏縣宋陵移來。
要進山門了
在台灣如果是融合佛、道神祇民間信仰的寺廟,您可能不會看到寺院比較完整的布設。在大陸的寺院,當您進了山門,第一進院就會看到天王殿。天王殿中主祀彌勒菩薩,而且彌勒的形象未必是我們熟悉的彌勒佛形象。天王殿內當然還有守護四方的天王。同樣的,您未必會看到在台灣習慣用風(劍鋒)調(調琴)雨(雨傘)順(溫馴的龍或蛇)的天王造型。在博物館中,常常會看到宋代以前比較早期的天王形象,我很想搞清楚,如果沒有手中所持的法器,還可以如何辨識祂是守護何方的天王。
天王殿
鐘樓
在第一進除了正前方可以見到天王殿,在左右兩方通常會看到鐘樓與鼓樓,也就是我們熟悉成語裡的暮鼓晨鐘。
鼓樓

大佛殿於明代重建,以歇山式簡瓦覆蓋。殿中須彌坐上供俸七尊塑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佛左側為大弟子摩訶迦葉,佛右側為二弟子阿難。迦葉左側為文殊菩薩,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
一般而言,寺院、廟宇不希望遊客拍佛像、神像。我多半也有些顧忌,所以僅拍建築。家母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有的時候見到莊嚴的佛像,真想拍聖容回台灣與母親分享。不過還是建議各位看倌若有機會,可以親自來此參拜。這裡坐公車就可以到達了,未必是一定要跟團坐遊覽車。
大佛殿

菩提道場
慈航普渡 內主祀觀世音菩薩
大雄寶殿一般為寺院的主建築,此大雄殿為元代建築,主祀釋迦牟尼佛,釋迦左側為藥師佛,右側為阿彌陀佛。主佛前左有韋馱天將,右有韋力天將,造型勻稱,氣韻生動,一柔一剛,成強烈對比。兩旁還有十八羅漢,為僅存一套元代夾紵乾漆造像。
大雄殿
韋力天將為寺內僅存一尊元代泥塑立像,左手持戟,右手握拳,站在2.55m高的須彌坐上,護持道場。伽藍為"僧伽藍摩"的簡稱,意為"眾園",後來稱為寺院的總稱。
伽藍菩薩
接引殿內主祀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梵文意為無量光、無量壽),脇侍菩薩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接引殿
寺院中還有一非常重要的建築即佛塔,白馬寺中的佛塔為齊雲塔。看到這座塔的形式,會聯想到在西安看到的小雁塔,但是可以看到一般佛塔上每層應該掛的鈴還非常完好。
齊雲塔

齊雲塔

齊雲塔
白馬寺藏經閣
白馬寺法寶閣
永平求法時馱回的經函 放於殿內常有人燒香供奉
穿過下面這扇門會到"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場"。
匾額上提的是"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場"

匾額上提的是"慈恩普被"
大雄寶殿
第一位漢人比丘尼釋淨儉在洛陽竹林寺修行

參考資料:
1.白馬寺解說牌資料。
2.蘇瑞屏主編、林樹中著,書泉出版社,《雕欄玉砌--中國建築藝術》
3. Internet archive  《後漢書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一百十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