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綠釉碗(明 正德年間1506-1521) |
需要先將坯體刻好紋飾,經高溫燒成瓷胎,然後均勻地澆上孔雀綠釉。此種釉色在攝氏1200度的氧化氣氛中燒成,景德鎮的柴窯所燒的溫度都在攝氏1250度到攝氏1300度,且為還原氣氛,所以無法滿足此一條件。
「氣氛」是燒製瓷器的專業術語,我記得高中化學提到氧化和還原作用,用的是氧化焰和還原焰,簡單說,氧化氣氛就是在燒製的過程中讓充分的空氣(氧氣)與釉料進行化學作用;而還原氣氛則相反,把氧原子從釉料中拖出來,是悶著火燒的。
景德鎮的匠師將孔雀綠坯體放在柴窯後部的煙囪中裝燒,如此既不占正式窯位,又節省燃料費用。
孔雀綠瓷出現在明成化年間,以正德時期為最多,至清康熙時期最盛,清代的孔雀綠釉釉面佈滿小開片。
這件孔雀綠釉碗高6.6cm,口徑15.9cm,足徑6.4cm,撇口,深弧壁,圈足,近足處釉下刻劃變形蓮瓣紋,碗內和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此碗造型俊秀,是典型的正德時期宮碗式樣。
參考資料:馬文寬、謝瑞琚,國家出版社,《陶瓷史話》
北京故宮博物院,藝術家出版社,《故宮陶瓷館》
馬未都,聯經出版社,《馬未都說藏 陶瓷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