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亞洲藝術博物館展示佛傳故事石雕

前面的筆記介紹過:在佛教建築中常常可以看到的裝飾圖樣裡說的故事可能是佛陀的本生故事(悉達多王子修道成釋迦摩尼佛前世輪迴的故事)或是佛傳故事(悉達多王子這一世的故事)
在亞洲藝術博物館也展示了一系列在巴基斯坦佛塔建築構件上的佛傳故事石雕。讓我們來看看照片。
白象入胎
您可以對照一下我前面的筆記,在奈良藥師寺所拍攝的解說圖。摩耶夫人(解說牌上標示的英文譯音是(Queen Maya)躺在皇家的長椅上熟睡,他夢到有四位守衛天使來喚醒她,引導她(連同她躺的長椅)到了喜馬拉雅(Himalaya)山上。出現了準佛陀(Buddha-to-be)的化身--一頭白色的大象,繞著她的長椅漫步三圈,從她的右脇進入摩耶夫人的身體。(解說牌提到他們是節錄自Henry Clerk Warren's 1896 translation of an ancient Buddha text)。
國王召集大臣解夢
摩耶夫人做了這個夢,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告訴了她的國王老公,國王召集了大臣算命師為他解夢,算命師告訴國王這是個吉兆,夫人將會生下一位男孩,他若留在皇城之內的話將會繼承您的王位成為一位好國王;但若離開皇城,他將成佛,啟發整個世界。

悉達多太子誕生
因為光線的關係,上面的照片有一點不清楚,但是您可以看到站在石雕畫面中間的摩耶夫人右手抬上抓著樹,在夫人右脇之下有一位有背光(halo)的小孩,這位就是Buddha-to-be準佛陀悉達多王子。亞洲藝術博物館展示的這些佛傳故事石雕來自不同的捐贈者,下面這一張照片是摩耶夫人抓著樹枝,悉達多王子即將誕生的另一件作品。
國王當然希望他的兒子能繼承王位,於是給悉達多太子最優渥的生活,安排他娶妻生子,並且不讓他離開皇城。但是悉達多太子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的情景,還是對生命意義的本質充滿疑惑,他決心離開皇城去找尋生命的真理。之前聽過林保堯老師所介紹桑奇大塔石雕上的佛傳故事,在更早期的時候,佛像是不會以具象的方式呈現在場景之中,在辨識悉達多太子出城的故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白馬。在桑奇塔大門上的石雕,出城的白馬旁有佛足印,在另一端又有另一匹身旁沒有佛足印的白馬往回走,寓意悉達多太子求道的決心。


初轉法輪

為妻與子說法

涅槃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東漢 青銅 陶座 西王母仙境錢樹

下面照片中在亞洲藝術博物館見到的這一件是與先前我在筆記中的佛像陶搖錢樹座相關的文物。
根據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這一件青銅搖錢樹是東漢時期的器物,搖錢樹十分罕見,主要出土在四川省和中國西部地方。這樣的器物可以讓我們一窺東漢時期民間的信仰情形。搖錢樹作為陪葬物是要帶給墓主到身後的世界裡仍帶著幸運與財富。坐在頂端的主像是西王母的造像,墓主離開人世後,可以到達西王母所主導庇護的天堂。在西王母兩側有龍與虎隨侍,上方還有羽人(仙人)在西王母的天堂之中。
博物館的解說牌也提到了在有些青銅樹看到早期(東漢)佛像與西王母的造像有些關聯。推測與佛教教理傳法的路徑有關。因為佛教正式來自中土的西方。
青銅神樹由一片片造型繁複的葉片組裝在一起,博物館解說牌也說明,透過X光分析檢視,每片葉片排列精確整齊,可能是用失蠟法所一片片鑄成,再進行組裝。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看到的青銅鼓

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參觀的時候,走到中南半島文物的展區時,看見一件熟悉的器型--青銅鼓。
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見到青銅鼓,後來在上海博物館也見過,在海陵島上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也看到廣東的銅鼓王。這一次在亞洲藝術博物館見到青銅鼓時,特別想看看這裡的專家是如何看青銅鼓的。
我看解說牌的說明,這一件青銅鼓是在越南發現的,判斷是在儀式中使用。除了在中國南方有發現以外,在緬甸北部、印尼的群島也看的到其蹤跡。有些青銅鼓上有裝飾著儀式場景的畫面,例如:羽人、船甚至青銅鼓本身的也成為飾紋的一部分。是祈雨的儀式或是葬禮的儀式?
我特別好奇的是,鼓面中央是否仍是帶有光芒的太陽圖騰?果真有相同的圖騰,特別拍下這一張照片。所以這個圖騰是部族的象徵?還是這個部族所崇拜的太陽神?
如果青銅鼓在印尼也被發現的話,可見這個南方部族很早就累積很豐富的航海技術。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京都南禪寺

我在這次亞洲藝術研習營中豁然了解的還有另一件事,是有關禪、教區分,或是禪、教合一的問題。下面是我2001年在京都旅行時拍攝南禪寺的照片。
我們現在無論到台灣的禪寺、大陸的禪寺,基本上還是依循佛教寺院基本的布設方式,主殿大雄寶殿主供佛像。例如:五台山的南禪寺,唐代遺留下來最早的木構造,主殿還是供奉有主佛和脇侍菩薩。
但是在京都所見到的寺院,印象中有佛像的殿堂被安放到了配殿,而主殿是空曠的空間,前方會看到開山祖師的名諱牌位。這一問題一直讓我大惑不解,隔年2002我帶母親再次前往京都旅行,母親是持菩薩戒很久的居士,和我一樣帶著疑惑回家。去年拜訪奈良,奈良的寺院佈設又和我們傳統認知的佛院佈設大致相同,這讓我更加疑惑。
這一次亞洲藝術研習營中,第一堂課陳明華老師就提到高麗朝佛教中禪教異同到禪教合一的觀念。對應禪、教含意的區分,禪寺、律寺、教寺也是有區分的。後續劉淑芳老師、常青老師的課程中又提到聖僧崇拜和祖師崇拜的觀念,這讓我對京都禪寺布設方式豁然開朗。
禪的意念在東傳的過程,落實到了寺院建築之中。


在京都常常看到石庭、枯山水,無處不是在和訪客的內心對話。有句名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在禪的意念中,主殿的大佛應該是在每位求道訪客的心中。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筆記

由覺風主辦的亞洲藝術研習營今年度(2017)的活動在臺北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去年度錯過報名的時間,沒能趕上,今年總算沒錯過了。在課程中最令我興奮的有兩件事:一是講師講到與自己旅行親身經歷過的地方,或是相關的事物,倍覺親切。另一件事是講師提出以前未曾想過的觀點、想法,或是與所認知觀念的延伸。這時候我會慶幸自己以前在這裡留下的筆記,好保持深刻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很多以前所學所知,都漸漸遺忘。有時候翻翻以前的筆記、部落格文章都有些陌生的感覺了。這時候更體認到筆記的重要性,所以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刻,趕緊把上課內容補齊在筆記中,因為有些內容是和自己以前筆記內容有關的,我可以用HyperLink連結起來溫故知新一下。另一方面也趁著這時候衝勁還夠,把還沒整理好的旅行照片和筆記趕緊補上。
韓國弘益大學 林明華教授

第一堂課是陳明華老師介紹高麗美術概論,其中讓我最興奮是看到我在寧波旅行時《高麗使館遺址》、揚州博物館《雕版印刷術在東亞的傳播》裡提到的《高麗大藏經》。


海印寺藏經閣
 (翻攝自陳明華老師 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投影片)

海印寺藏經閣
 (翻攝自陳明華老師 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投影片)

海印寺藏大藏經
 (翻攝自陳明華老師 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投影片)

海印寺藏大藏經
 (翻攝自陳明華老師 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投影片)

海印寺藏大藏經
 (翻攝自陳明華老師 2017亞洲藝術研習營投影片)
高麗朝木雕或金屬活字印刷術發達,高麗禑王三年(1377)印刷之《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佛書,出自忠北清州市興德寺,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品。

第二堂課劉淑芬老師介紹《從羅漢信仰到大德寺五百羅漢》,其中的羅漢供養、羅漢信仰都擴展了我以前僅從貫休和尚的畫作或是單一的羅漢造像所認知的含意,一時半刻或未能消化完畢留待後續筆記慢慢解讀學習。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劉淑芬教授

谷東方老師介紹山西開化寺宋代壁畫從報恩經變、上升經變到華嚴經變,這是我較為陌生的題材,或些能從前年亞洲藝術研習營大足石刻中的內容有些連結,但這三堂課大大擴展我的視野。
(2017.09.01 修正)  重新瀏覽我電腦中在山西博物院拍攝記錄的《說法圖》壁畫照片,越看越眼熟,是谷東方老師在課堂中講解的內容畫面。我後續把谷老師的資料補充在《說法圖》的筆記之中。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谷東方教授
陳俊吉老師介紹到山西崇福寺金代壁畫,我看到觀音像想到之前在山西博物院見過山西崇福寺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聖像》、《脇侍菩薩圖》,這一堂課是給我對這一幅壁畫更豐富的解讀資訊。
福建三明學院美術系 陳俊吉教授
常青老師介紹有關杭州飛來峰的主題也提供我對之前《飛來峰》筆記更豐富完整的資料解讀。常青老師對時間的掌握精確,講解清晰生動,直入重點,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國達拉斯亞洲藝術博物館研究員 常青教授
范麗娜老師介紹的重慶淶灘二佛寺宋代石刻,因為我還沒有去過四川,對我而言只是吸收一些初步的印象;但是有關《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十六羅漢壁畫分析》,我的獨樂寺旅行筆記遲遲未能整理出來,因為觀音殿內不能拍攝,范老師授課的投影片補充給我更完整的資料,且有老師獨到的解讀觀點,讓我更受益良多。
北京中央財經大學藝術系 范麗娜教授
我在大同拜謁華嚴寺、善化寺,看到大量壁畫,但是因為自身知識有限,且壁畫內容繁複,又不能拍攝,多半只能走馬看花。從亞洲藝術研習營的課程中,有老師能引領登堂入室,真是收穫豐富,且蓄積了更多解讀資訊的能力,這是我最感到最興奮的。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大同華嚴寺(五)_華嚴寶塔

華嚴寶塔是規模僅次於應縣釋迦塔的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盤,下承蓮池,塔下有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採用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內供奉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輝煌。






 入內參謁寶塔須套上寺方準備的鞋套。


參考資料:
華嚴寺解說牌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大同華嚴寺(四)_薄伽教藏

薄伽教藏建於遼重熙7年(1038),面闊5間,進深4間,歇山頂,是遼代殿堂建築的典型。殿內佛壇之上供俸31尊遼代泥質彩塑,為遼代雕塑精品。以合掌露齒脇侍菩薩最具代表性,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環殿依牆而建小木作重樓式閉藏38間及後壁當心間"天宮樓閣"5間,雕刻精美,巧奪天工,梁思成先生嘆稱"海內孤品"。
因為殿內不能拍照,所以還是從梁思成紀念館展出中國營建學社展示的照片和圖板看起。
下華嚴寺
下面照片中的就是上面解說牌介紹,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脇侍菩薩。一般我們很少看到菩薩造像微笑,笑容最燦爛的當屬北朝,如雲岡石窟的造像。微笑露齒的菩薩,更拉近了與信眾間的距離;但不知是否為當初雕塑匠師的原意,或是另有故事,這尊菩薩是某一位姑娘的化身。


中國營建學社所繪製薄伽教藏殿壁圖
在殿內可以看到繁複細緻的木作天宮樓閣,讓人嘆為觀止。佛殿內不能拍照,讀者若心嚮往之,還是擇日來大同華嚴寺親身感受這份精美。
據史料記載,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皇帝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10卷,雕印《契丹藏》全書579秩,於西京敕建大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安放,並於寺內奉安諸位皇帝石像、銅像,大華嚴寺即為大遼的皇家寺院祖廟。但到了遼代末年,因為戰火連綿,寺院建築多毀於兵燹。到了金代,寺院於原址重新修建。到了明代的宣德、景泰年間,也大規模重修寺內建築,到了明中葉以後,分為上、下兩寺,各開山門。到了清代的華嚴寺已不復以往。
2008年大同市啟動名城復興工程,大規模重修華嚴寺,才又恢復遼金時期大華嚴寺盛況。
以下是我拍攝紀錄薄伽教藏的照片。
下華嚴寺山門






參考資料:
1.華嚴寺解說牌
2.梁思成紀念館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