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三彩獅子

三彩獅子
在古代亞洲的印度、波斯、巴比倫以及亞述和小亞細亞地區,獅子是常見的動物。
作為西域國家的貢品,獅子只有觀賞性而無實用性,無法像得到汗血寶馬那樣的待遇,在唐代、明代還曾出現"卻貢"(退貢)的事例。
但另一面,獅子作為瑞獸,無論在熱鬧的城市,或偏遠的鄉鎮,都可以看到牠的蹤跡,像蘆溝橋上的獅子、金門的風獅爺,各大廟宇前的石獅,過年節慶都要舞獅。
由於在唐代,西域諸國陸續進貢獅子,提供工匠近距離觀察獅子的機會,唐代塑造出的獅子,有很高的寫實性。另一方面,獅子是異域的動物,只能納入"獅在龍下",或是"龍生九子,獅(狻猊)居第五"的地位。在佛教昌盛的南朝,印度風格的獅子形象曾一度行在種土造型藝術之中,代表作是吐舌石獅。在華夏傳統,舌是靈根,宜藏忌露,所以到了唐代,石獅只張口露齒而已。在古波斯工藝題材有人獅搏鬥的畫面,但中國崇尚"天人合一"的想法,所以在藝術表現上,多為像獅子繡球般的題材。另外,獅子也像大象一樣,有印度宗教上的涵義,"獅子吼"是佛陀向世間一切有情說法的一種隱喻。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也象徵智慧。
(2017.01.08補充)讀到李靜杰老師的書裡提到:騎獅文殊出自唐阿地瞿多《陀羅尼集經》,而且與乘象普賢一起記述。

參考資料
1.晏新志 ,陝西人民出版社《多彩多姿的陶俑》
2.李靜杰, 田軍主編,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藝術家出版,《你應該知道的200件佛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