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從佛阿拉到盛京城

從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1625年遷都至盛京,也就是現在的瀋陽之前,曾經在遼東地區營造過幾座都城和宮殿。在看瀋陽故宮的建築特色之前,可以先觀察並比較前幾座都城的特色。
清入關之前都城遷徙示意圖(翻攝自瀋陽故宮解說牌)
在1587年(明萬曆15年),努爾哈赤在佛阿拉建立了他的基地,開始了這個家族擴展版圖的偉業。佛阿拉是滿州語,漢譯為「舊崗」的意思,也稱為「舊老城」。位於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蘇子河畔山崗上,1587-1602年期間是滿族興起的政治中心。
佛阿拉遺址遠眺(翻攝自瀋陽故宮解說牌)
這是佛阿拉城裡努爾哈赤住宅的模型
1603年(明萬曆31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我們從上面的地圖看到:赫圖阿拉距離佛阿拉不遠(約北方5km處),這是後金的第一座都城,漢譯的意思是「平頂山」,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東南。這座城自1603年開始興建1605年完成,建築在一個台地上,長約5000m,東西長約1331m。城內有尊號台、城隍廟、八期衙門等多處遺址。後來清朝入關定鼎北京後,命名這裡為「興京」,意為興王創業之地。
赫圖阿拉城牆遺跡(翻攝自瀋陽故宮解說牌)
左:赫圖阿拉出土瓷器碎片 右:赫圖阿拉出土建築構件
清太祖打天下的時候,還以薩爾滸作為行都,但這不是一個正式的都城。大抵他們選擇都城有軍事攻防及風水上的考量。1621年,後金攻佔了遼瀋地區,將都城遷至遼陽,並在舊城東數公里太子河畔山崗上建立新城(今遼陽市新城鄉)。平面呈菱形,城牆南長975m,西長945m,北長970m,東長924m,城牆用磚包砌,有護城河。制高點有建宮室,城內有八角亭、汗宮等建築。專家提示在此遺址發現值得注意的地方:寢宮中心部分立磚貼砌的做法,與現存瀋陽故宮瀋陽故宮后妃居住的做法完全一致。
在遼陽城遺址發現建築構件殘件
在遼陽城遺址發現建築構件殘件
東京城始建於1622年,在1625年建築中的東京城尚未完工,但是努爾哈赤又看中了瀋陽,並立即著手改造明代瀋陽留下的中衛城,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繼續修建中衛城,1631年改造工程完成。1635年將瀋陽易名為盛京城。
傳說努爾哈赤決定將東京遷都瀋陽之時,諸親王、臣子紛紛建言反對,但是努爾哈赤堅持決定。有一種風水上的說法是:建遼陽東京時,規劃在城內西南角建娘娘廟、在東門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建千佛寺,用此三寺廟鎮住神龍,確保龍脈。但三寺廟僅抓住龍首、龍爪、龍尾,而並鎮住龍脊,龍拱腰騰飛至渾河之北。所以他以為這是天意,須在渾河(也就是瀋水)
的北方(北方為陽)再建新城,並命名「奉天」。瀋陽城位於瀋水之北,上通遼河,遼河通入大海,可謂風水寶地。另外,出於戰略位置考量,征蒙古、與大明朝對峙,南征朝鮮,瀋陽地理位置之重要不言可喻。遼陽城開發較早,已多有漢族人及滿族人居住其中,尚有種族利益衝突的管理問題。瀋陽當時是一座中型的都城,管理相對容易。

參考資料:
1.瀋陽故宮解說牌
2.雷從雲、陳紹棣、林秀貞著,文津出版社,《中國宮殿史》
3.洪釗著,驛站出版社,《中國故宮歷史之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