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佛光寺

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中國營造學社民國19年(1930)出版的彙刊第1卷第2期,在其中讀到當時記錄日本建築師伊東忠太的演講內容。當時日本學者認為:研究中國古建築,在文獻上可以從中國藏書著手,但是對於遺存的研究,日本保存得比較完整,奈良、京都等都市都提供了實務例證對照研究。

當時在西邊的敦煌,陸續有斯坦因、伯希和陸續將經卷帶走,另外許多照片的出版問世,也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了敦煌壁畫之美。
引起梁思成先生注意的《五台山寺院圖》局部,其中可以看到大佛光之寺
其中莫高窟第61窟裡唐人所繪製的《五台山寺院圖》裡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梁思成先生的注意,當時五臺山上的主要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位處偏僻的唐代佛光寺是否有機會可以保留下來呢?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開始了尋訪佛光寺的旅程,從老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物力非常匱乏,必須藉助驢子、人力車等運送物資及量繪的器材。

皇天不負苦心人,營造學社成員循著線索終於找到了五台山裡的佛光寺。但是這佛光寺的建築是唐代遺留下來的構造嗎?從大殿梁柱的題記中確認了這是唐代的建築,換作今天我們讀過從京都、奈良建築裡所歸納唐代建築的特性:例如鴟尾的造型、斗拱的尺寸,乃至於立面立柱與門、窗位置的配置,應該很快就能辨識出這東大殿的確就是唐時期的建築。
佛光寺全景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佛光寺留影
佛光寺東大殿
佛光寺東大殿

佛光寺大殿
林徽因測繪經幢

為了追尋我心靈的導師--梁思成、林徽因和營造學社的諸位先生們的足跡,我踏上了五臺山的旅程。如先前記述《南禪寺》的筆記,上五臺山前先往東冶鎮,在五臺山上停留兩天拍攝各寺院相片,我下榻於台懷鎮中心區的妙吉祥素齋館。在山上的條件不如市區,只求簡單清潔即可。有幸的是妙吉祥接待的大姐非常熱心親切,我告訴她我的行程,她特地電話聯繫開往豆村的公車清早過來銀馨橋接我。從台懷鎮到豆村沿路山景非常美,但是山路蜿蜒,務必注意防範暈車,你才能盡情飽覽美麗的山景。到了豆村鎮上卻遇到修路,只有一台私車擋在路上說可以送我上佛光寺。又要遇到講價的問題,這位司機載上我又說他急著要到別處,要我別停留太久。總之是趟非常掃興的交易。為了避免另生枝節,我只好告訴他我抓緊時間,拍完照片就出來。
雖然是不愉快的交易,看到嚮往已久的目的地在眼前,還是止不住心中的悸動。這群年輕人是來校外教學的吧!
 我得等他們拍完合照才能進山門。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AD417-499)時期,隋末唐初的時候此寺已為五台名剎。唐代元和、長慶年間(AD806-824),高僧法興在寺內建三層九間彌勒大閣,高九丈五尺,佛光寺一度盛極五台。唐武宗會昌五年(AD845)傳旨毀佛滅法,寺內所有殿堂毀於一旦,僅北魏祖師塔倖存。唐宣宗大中元年(AD847)復重佛法以後,願誠禪師傾其心願修整,女施主寧宮遇施大佛殿(即今之東大殿)。
 眼前是不只一次在照片中、影片中看到的佛光寺東大殿立面了。

乾符四年(877 ),經幢上書寫了建立的年代和姓名,有下列題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唐乾符四年歲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立華都料高懷讓明修幢尼宿因、尼法因"
唐乾符四年經幢
金代在大佛殿前興建文殊、普賢二殿,後普賢殿毀於火災。明、清以後均有修葺,先後重修和改建伽藍殿和香風花雨樓等。
伽藍殿
伽藍殿始建於明崇禎(1628-1645)年間,清康熙(1661-1722)年間重修,面寬三間,平面略呈正方形,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伽藍神是保護伽藍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獅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殿內十八尊伽藍泥塑造型生動,神態各異,形象鮮明,是極美得泥塑作品。
香風花雨樓

現存寺院建築分布在由西向東逐層升高的三層台地上,沿著階梯上到最高層的平台。這裡就是落成於唐大中11年(AD857)的東大殿矗立於最高層台地上,是目前發現大陸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造遺存--東大殿。

唐大中十一年(AD857)經幢



祖師塔為等邊六角形磚塔,外觀兩層,上下均為單檐,塔下層有六角形心室,面西開一素火焰形券門,餘五面素牆。上層實心,西面砌一假門,門西側兩面各砌一假窗,餘三面素牆。六轉角處飾三朵束蓮倚柱。塔身上下層檐各用三層磚砌仰蓮疊澀挑出,塔剎為二重仰蓮為座,上承寶瓶,最上層為火珠,塔身無銘刻紀年,梁思成先生依形制判為北魏時期所建。
北魏祖師塔
出自《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7卷第1期
這是在東大殿背後的地質情況,稱為膝折帶;可見灰色片麻岩與五台綠岩的岩性界面。由於後期構造運動使得岩層傾斜,並形成褶皺、斷層以及膝折帶。

北魏祖師塔


 東大殿殿後的景象。

 從殿外的平台遠眺。





殿內是不能拍佛像的,我仍和管理人打商量,我的照相機不開閃光燈,讓我拍設屋頂的結構。
 可以隱約看到梁間的繪畫。


大雁塔門上看到的唐代石刻,或是在敦煌壁畫裡看到的唐代寺院,常常直接看到佛殿的立面立柱後即是佛像,而沒有看到大門,所以有專家爭論,這大門是否為唐代所立。在專家仔細檢查這門上的題記時,的確看到唐代題字,而確認這座大殿的確是完完整整唐代的構造。我在現場只能看到門已經被用像強化玻璃的透明板保護下來了,但是因為時限的關係,無法一一細看。



插入在山西博物院展示的東大殿壁畫,我想可能是臨摹的作品吧!

(下層:諸菩薩眾  圖)


(上層:西方佛會  圖)釋迦牟尼佛居中說法,有五菩薩脇侍,左邊有觀世音菩薩,右邊有大勢至菩薩。
年代久遠,鉛粉變為鐵青色,整幅壁畫的造型、筆法與同期敦煌壁畫多有相似之處。







參考資料:
1. 佛光寺解說牌
2.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1卷第2期、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7卷第1、2期
3. 梁思成,明文書局,《中國建築圖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