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鄴城遺址出土佛教造像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縣城西南約20km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南北銜接的鄴北城及鄴南成兩部分。鄴北城是曹魏至十六國時期的都城;鄴南城是東魏北齊時期都城。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開始拆毀鄴城宮室建築,公元580年楊堅平定尉遲迥叛亂後,鄴城被徹底焚毀。
這張示意圖出自《考古》雜誌2010年7月介紹的趙彭城北朝佛寺遺址的文章中,1983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考古隊,陸續於鄴城遺址發現重要的遺存。
北齊 透雕背屏式七(?)尊像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
雖然鼻物館的解說牌寫的是七尊像,但是只看到主佛、兩弟子(阿難、迦葉)以及一對脇侍菩薩像。在《考古》雜誌2012年第4期介紹北吳莊遺址的文章中也看到了一舖七身(一佛二弟子、緣覺及脇侍菩薩)的造像。
 注意一下前端獅子座的造型,一隻注視著蓮花,另一隻卻轉首望向前方。我昨天讀到一本《蓮花上的獅子》裡面對獅子座的來龍去脈有詳細的介紹:在最早的獅子座造型有可能來自西元2-3世紀的安息帕提亞王朝,在其建築構件裡看到了雙獅相對著荷葉花瓶的浮雕圖案,而且細緻地刻製出獅子的雄性生殖器特徵。這樣的造型傳至中土時,由於獅子在佛教中所具備的神聖意義轉為佛像蓮座下的須彌台裝飾造型。在北齊以前的雙獅也是以雄獅為主要的造型。我對照了一下我所拍攝的照片以及前面整理的筆記,如東魏時期《張道明夫妻造阿彌陀立像》的獅子座上的一對獅子有著濃密的鬃毛,明顯是雄獅的象徵。參考書籍解釋:由於受到中國道家陰陽調和的思想影響,北齊以後的獅子座開始有一雄一雌成對的造型出現。有的呈現方式就是從鬃毛的有無判別,有的從其尾巴的毛是一葉或三葉開岔判別。以這尊造像來看佛祖左手邊的獅子尾巴呈三葉狀,而且活潑地轉首望向信眾,是雄的獅子;佛祖右手邊的嘴巴緊閉,寧靜地凝望著前方的蓮花,尾巴也呈一葉束起,是母的獅子。
下面這尊也是從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的菩薩頭像。菩薩神態莊嚴寧靜,真不知當初那些下手毀壞菩薩像的暴徒們心中到底是怎樣的怨恨,怎麼下的了手?
北齊--隋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菩薩頭像  
北齊--隋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菩薩頭像  (側視)
北齊天保十年(559)
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埋藏坑出土

□枝本造觀音像
下面這是以彌勒為主佛的七尊造像,布局嚴密。彌勒佛兩側為隨侍弟子、緣覺和脇侍菩薩,分別站立於蓮台上。底座正面雕化生童子、博山香爐、比丘、蹲獅和力士,左、右、背三面刻樹、鳳、山、獅、珠、鳥、象、魚等八位神王。背面浮雕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脇侍菩薩、飛天和化生童子等,樹下有如來和跪拜布施的童子形象。造像場景宏大,內容複雜,工藝精湛。
鏤雕彌勒七尊像
北齊 臨漳縣鄴城遺址出土
鏤雕彌勒七尊像(右側視)
鏤雕彌勒七尊像(左側視)
下面這一尊釋迦牟尼說法像是另一件從鄴城遺址出土的精品。北齊時期,佛教發展盛極一時,僅國都鄴城有大寺4000餘所,僧尼8萬餘人。悉達多太子出城遊歷,在菩提樹下悟道修成正法,在鹿野苑初轉法輪講經說法,佛陀講經說法是佛教藝術中常見的題材。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北齊 臨漳縣鄴城遺址出土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右側視)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左側視)
釋迦牟尼佛說法像 (背面)
參考資料:
1.河北省博物院解說牌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鄴城考古隊《考古2012年第4期  河北臨漳縣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的發現與發掘 》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鄴城考古隊《考古2010年第7期  河北臨漳縣鄴城遺址彭城北朝佛寺遺址的勘探與發掘 》
4.尚永琪,商務印書館,《蓮花上的獅子--內陸歐亞的物種、圖像與傳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