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以為四大天王的造像到了元、明時期就轉成所謂「風調雨順」的系統。(參考以前的筆記:《
金漆木雕東方持國天王與北方多聞天王》),去年參加覺風的宋代佛教藝術研習營時,也提出此一問題就教於專家。後來陳怡安老師也曾在電子期刊上介紹了明代的多聞天王造像,在長城城牆上還是可以見到托塔的北方多聞天王造型。而我這一次在大同市的法華寺、善化寺的天王殿看到和在
廣州六榕寺一樣,多聞天王仍然維持唐、宋時期造像持塔,而不是持寶傘(寶幢)的形象。
在大同博物館裡見到的這一件明代的多聞天王像,也是維持持塔的形象。2008年10月21日,城內鼓樓東街關帝廟保護維修工程施工中,發現了窖藏具有明代造像特徵佛道銅像57尊,造像造型端莊,塑工精緻,品相完好。尤其刻有紀年、鑄造場地銘文更提供研究明代大同地區佛道造像的具體研究資料。
|
另一尊標註為"托塔天王"的造像 |
下面這一張照片因為光線不夠,只能憑解說牌標註辨識,左手似托小型寶塔。
|
另一尊標註為"北方多聞天王"的造像 |
參考資料:大同博物館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