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楔型文字的分類帳泥板

文字書寫系統的發明對於人類社會組織影響非常重大。首先應用於記錄貨物搬運交易以及神廟勞務運用的監管。很快地,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書寫系統的應用延伸到歷史事件的紀錄,神諭(應該是指著巫筮的結果),文學作品,爭訟過程以及私人交流通訊。

文字應用與書寫系統的革新也逐漸地擴散到周遭的區域以及聚落。溝通的對象也從一個部落組織內延伸至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通訊、約定事項。人類社會組織是人類學學者在研究人類群體生活以及後續發展成一個城市過程中重要的主題。
這一件楔形文字的分類帳泥板約在公元前1400年,從伊拉克的尼普爾出土。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全球貿易的擴展

中東地區位於西方世界與東亞區域交通陸路與海路的主要路線中央。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駱駝已經被馴化為人類工作,從展櫃中我們可以看到陶土捏成的駱駝,也可以看到陶壺上有著駱駝的圖案紋飾。駱駝幫助了這個區域的人們向西穿越沙漠抵達大西洋海岸,向東往中國前進。

受惠於季風的影響以及海上航行技術的累積,這個區域的人們也利用海上船隻往非洲東岸、印度與中國進行貿易活動。到了公元15世紀末,隨著全球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海路已成為貿易活動住要的路線。而陸路貿易的重要性也隨之遞減了。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石材拼貼壁飾板

這是在15世紀至16世紀,原始地點可能是埃及開羅。博物館從很多來源蒐羅文物,有些文物的源頭也是靠研判推測。我查了《維基百科》,這個時期的開羅是在鄂圖曼帝國(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之下。這一件版飾的材質包括:大理石、玄武岩、花崗岩、蛇紋石等。

看似單純幾何馬賽克拼貼的飾版,內容是一段阿拉伯文,博物館專家將其翻譯成英文:"There is no god but God and Muhammad is His messenger. God bless him."
第一次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有一點迷惑,後來注意到第一個god的第一個字母是小寫,可能是指世間所崇拜除了真主以外一切其他的神祇。也可能是指的是空與實的二相性。我曾經想過無神論的佛教一切依因果業力循環輪迴,而業力運轉用"形而上的認知"即是一神論的LORD,二者並不相悖。所以自淨其意,敬神畏天即往正途上前進。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對於藍白器皿的狂熱

從公元9世紀,中亞的陶工發展出在陶器上塗布釉料的技術以來,白底藍花色的器物就一直持續受到熱烈地喜愛。所以當中國的貿易青花瓷進口到了這一個地區時,就更引起貴族得狂熱愛好。

博物館特別將一件公元17世紀中時期的產品和一件出產自江西景德鎮在公元16-18世紀間的青花瓷放在一起。不用看解說牌說明,相信讀者已經看到了高嶺土潔白的胎體以及鈷藍釉色的鮮豔度,以及繪工的技藝,兩者高下立判。
上方會有鹿和花卉植物的盤子,可能是出產自伊斯法罕或是馬什哈德。當時薩法維王朝在阿爾達比勒的宮殿就大量收藏了從大明帝國進口的青花瓷器。而在卡尚、馬什哈德和伊斯法罕的陶藝工匠也開始流行模仿明青花瓷樣式的風尚。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有新月圖形的星型磚

這是在伊朗雷伊(Rayy)出土製作於約公元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的壁磚。讓人好期的是,之前看過的八芒星型磚,在磚的中心有動物紋樣的主題,我回去翻之前筆記的文物對照一下年代,是伊兒汗國時代的產品,照博物館專家的推斷時間,這一件磚是蒙古大軍進入雷伊地區前的製品。看到星及月牙,我們以現在的認知很容易連結到伊斯蘭,但是我再查閱一下《維基百科.星月》條目,在鄂圖曼土耳其人崛起之前,伊斯蘭建築物上很少見到新月的符號,而現在在土耳其影響範圍之外的伊斯蘭國家也很少見到。新月符號的應用似乎與鄂圖曼帝國擴張時期有關。有些伊斯蘭學者也不願意用新月當作伊斯蘭的代表符號。

照這樣時間的判斷,這壁磚應是雷伊在賽爾柱帝國統治時期的產品,雷伊曾經是賽爾柱帝國的首都,當時可能有很多豪華巍峨的建築,後來才遷都往伊斯法罕。看到磚上的紋樣,會讓人想起智力測驗上的題目,這紋樣是否還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後續讀到相關的資料,再補充到筆記裡。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網頁

3.維基百科

薩法維王朝時期的三件紅釉器皿

 看到薩法維王朝在17世紀的這3件器皿,讓我想到了明代的釉裡紅瓷。在記錄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收藏的一件高麗瓷瓶的時候知道:控制窯的溫度對於燒製塗上紅色釉料的器物非常重要,燒製陶器與燒製瓷器所需的溫度有別,對波斯陶藝匠而言,或許門檻沒有那麼高,但是能燒製出這麼精緻的很像釉裡紅的器皿而言,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球莖狀折沿口壺

花叢裡的鹿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2.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網頁
3.維基百科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飲食中的夫婦圖像的大盤子

這個盤子是卡尚地區公元13世紀時期的產品,這個大盤子就那個時期而言,達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陶藝成就。因為於黏土加入石英材質的stonepaste,它的彈性較單純的陶土為差,所以難以延展,所以做成這樣尺度(高11公分,外徑49.53公分)的大盤子並不容易。卡尚的陶藝作坊當時已經發展出了二次燒的工序,先以高溫燒好胎體再以低溫燒製固定帶有色彩的釉料。博物館的專家推測當時著名的陶藝師阿布.載德(Abu Zayd 參考《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的中譯)有參與這一件大盤子裝飾的工作。在中心夫婦圖案的周圍,有銘記日期,換算為公元年是1211年。

博物館特別把中央夫婦的圖樣放大,印在牆面上。當時它們正在享用手抓飯(Polau博物館解說牌的拼法和《維基百科》不一樣)。
在夫婦的周邊及外圈的紋飾,根據博物館的說明是鳥紋(看不太出來)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3.拉丹.阿卡巴尼亞著,苑默文譯,《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聯經出版社(2020)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狐狸與花瓣紋飾的盤子

這一件盤子製作的時間約在公元1200-1299年,屬於蘇丹納巴德器。盤面中央有一朵花,再被分為6個區塊,中間的主題花紋不太容易被辨識出來。即使是博物館的專家標示為狐狸,還是打了個問號。把照片放大看,可以看出疑似狐狸的動物紋飾,在狐狸周邊滿布花瓣紋飾。

在盤身內外都塗佈透明釉料。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3.大英百科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藍釉六芒星紋碗

這一件碗出土於伊朗的達姆甘,專家研判是卡尚於14世紀中葉的產品。這一件陶碗有受到中國進口的瓷器影響,採用藍釉於碗內繪製六芒星,於碗外側繪製葉片。不過有像鱗片的樣子,我猜想是不是在呈現松果的樣子。

我拍的照片只有從碗的上方看過去的角度,從博物館的網頁可以看到碗身外壁。還有直形的圈足,我想這也是專家認為這個碗深受中國進口瓷碗影響的元素之一。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3.維基百科


綠松石釉下彩繪花葉紋碗

這一件碗生產於公元1100-1299 年間的雷伊地區。內部以黑釉料繪製刻版花 葉紋樣圖形,再於碗身內外塗布透明的綠松石色澤釉料保護。

參考資料: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梨形花瓶

最近從臉書博客來的廣告中看到書商推薦的一本聯經出版的《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這應該是《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的姊妹作。因為和最近我在整理亞洲藝術博物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以及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的文物有關,所以毫不遲疑就下訂了。我想若不是最近一篇篇整理文物的介紹,慢慢了解,一下子就翻到這本書可能會讀得很吃力。但是找到相關聯的文物對照看,互為補充,果然趣意盎然。

博物館的解說牌說明:卡尚約於公元1150左右成為陶器生產的重鎮,在往後的500年間,工藝技術逐漸累積精進,大師輩出。許多知名的繪師藝匠會在他們自己的作品上署名。雖然對我們東方的觀眾讀者,這些名字可能很陌生,但是我還是在筆記中記錄一下。解說牌提到一位名為Abu'l Qasim 'Abdallah al-Kashani的大師,我用《維基百科》找不到這位大師的資料,於是翻開了《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在第3章第10節(p.102)介紹到了這位大師,中譯為:阿布.卡希姆,他出生陶工世家,細細整理了製作陶器的工序,配方,以及各種陶器製作的指引,彙集成冊,這份文件後來在14世紀到16世紀間,被翻印很多次。
上面這一件花瓶是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所展示的12世紀到13世紀間生產的花瓶。解說牌標示的出產地點是卡尚,但是博物館網頁所標示的出產地點是雷伊(Rayy),這個梨形的瓶子以波斯玫瑰紅的顏料於瓶身四面繪製四位女性,她們臉型圓潤,頭部後方有圓光,根據波斯的詩歌,這樣的造型是最美麗理想的模樣。在女性人像間有四支類似小瓶插的柱狀。在圖樣上面還是塗佈有金屬釉料,使得瓶身具有光澤。瓶頸處裝飾方格紋,口沿外折。

參考資料:
1.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解說牌
3.拉丹.阿卡巴尼亞著,苑默文譯,《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聯經出版社(2020)

如陽光般閃耀(Shine Like the Light of the Sun)

標題是博物館解說牌對這兩件陶器文物的下標。在第9世紀,伊拉克陶匠戲劇性地發展出了塗佈金屬釉料在陶器上的技術,這些帶有光澤的圖案器皿廣泛地使用在當時皇室及貴族的宴飲文化之中。而這樣複雜的陶藝技術從伊拉克傳播到了埃及、伊朗以及遠至伊比利半島的穆斯林西班牙,進而傳至歐洲的其他地方。

根據14世紀的一位波斯陶藝家,留下了"反射出紅金的色澤如陽光般閃耀"的句子,顯然他們對於產出這樣的陶器感到非常自豪。下面罐子是公元9世紀阿拔斯帝國的產品,出土的地點約在巴斯拉
罐子上的圖案是一位神秘的女子在整理她的髮辮,這可能是在描繪那個年代生活日常中一個常見的場景。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貴族騎馬圖案的彩盤

這是另一件法蒂瑪王朝12世紀時期的彩盤,從彩盤中央我們再一次看到馭馬的圖案,因為這位騎士的左邊站著一隻獵鷹,推測他可能騎馬的目的是要出獵。

我猜測這位騎士可能是一位法蒂瑪的貴族,從他頭上的包巾、穿著的服飾可以推想當時的穿衣風格。騎士清秀的面龐沒有蓄鬍,可能是一位年輕人。盤沿有使用庫法體書寫的銘文。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網頁

2.烏爾里克.哈米斯博士演講:法蒂瑪的世界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埃及舞者圖案的陶碗

這是一件屬於法蒂瑪王朝12世紀的陶碗作品,法蒂瑪王朝(909-1171),古稱綠衣大食,統領北非地區,含阿拉伯半島的西部地區。在碗中央性感的女舞者人物形象是12世紀埃及陶瓷彩繪代表性的圖案,在舞者旁邊還看到了熟悉形式的容器。

這個地區這個時期所製造的陶器所使用的陶土比伊拉克早期的陶器所使用的土更為粗糙,但裝飾紋樣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在盤上有銘文祝幅這件陶碗的主人。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4.維基百科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印度都市中住宅的窗戶

在蒙兀兒帝國時期的印度都市住宅有一種密布窗戶外觀形式的建築稱之為Haveli(源自阿拉伯語發音Hawali)。博物館展示的這一樘窗戶是當時其中的建築元素。

這一扇窗戶以紅磚石砌成窗框,有用來擋雨排水的屋簷,其中鑲崁木製的窗門。記得之前我在記錄印度的神祇造像時,看過幾尊以紅色砂岩雕琢而成的,對工匠而言,紅色砂岩是好的雕刻材料,紅色的砂岩也讓人回想起蒙古帝國帳篷的顏色。在蒙兀兒帝國的首府-法泰赫普爾希克里(Fatehpur Sikri)附近就有可以採集紅砂岩石的地方,大量提供都市宅邸建築所需要的建材。窗戶兩邊有裝飾的柱子,上半部有佈設植物的紋飾,窗台、窗櫺也都雕刻著蒙兀兒帝國時期流行的植物花卉飾紋。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3.維基百科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玉火藥筒

蒙古人西征路上,除了快速的騎兵之外,善用火藥也是致勝關鍵。這是裝填黑色火藥的容器,製作的時間在公元1700-1800間,發現的地點在印度北邊,屬於蒙兀兒帝國時期的產物。

當時的戰士相信用這些珍貴玉石所製作的火藥筒會幫助他們打勝仗。
我不了解這樣的火藥筒的實際操作方式,用關鍵字Google了一下,發現原住民在使用火藥時也會裝填在牛角之中,可是沒有像照片中的玉筒上方還有金屬的構件。在大都會博物館的網頁中有一件象牙雕製的火藥筒,也是蒙兀兒帝國的產品。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對於光的歌頌(Ode to Light)

 這是一件阿富汗地區在賽爾柱王朝(公元12世紀)的燭台,主要以金、銀鑲崁銅及雕金工藝(Repoussé and chasing)的方式製作。

像這樣大型的燭台是用做宮廷或是貴族的豪邸內的照明。注意圍繞在燭台上緣與下緣的獅子,象徵的是天上的星座--獅子座(Leo),也象徵太陽與光明之所在。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仕女像飾紋器皿

再打開在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中記錄的照片,也看到了一件伊朗中世紀的陶盤。比對先前的筆記,盤中仕女的裝飾(頭巾、袍服)、低首的姿態、神情很像在亞州藝術博物館看到的庫巴奇器皿。差別在這一件盤沿沒有像中國青花瓷般的紋飾。

這是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中期,卡尚地區的產品。他們在繪製人物及各式各樣的花紋後,再塗佈透明的釉料,所以讓盤子的花色能一直保持色彩及光澤。這些製品在當時的上流階層廣受歡迎,也透過貿易活動傳到外地。

參考資料: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研究所解說牌


騎士像紋飾器皿

如同在亞洲藝術博物館看到的騎馬人像碗,以騎馬為主題的飾紋在13世紀的伊朗賽爾柱王朝時期仍然非常受歡迎。騎馬是當時貴族兼具休閒娛樂性與訓練體魄的活動,體現貴族生活的不凡。

這件盤子中的戴著包頭巾的騎士像是睥睨著看著看他的觀眾一樣,很驕傲的樣子。褒揚敘述騎士騎馬英勇樣子的詩句也散見在波斯與阿拉伯的詩歌之中,在城市的上流階層間傳頌。
這一件器皿屬於13世紀早期賽爾柱王朝,卡尚地區出產的器物。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一對沉浸在音樂中的夫婦飾紋器皿

音樂是伊斯蘭世界宴飲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畫面中的這一對夫婦穿著華美的服飾享受沉浸美妙音樂的片刻,老公正在彈奏里拉琴(lyre),老婆手中捧著一杯美酒,優雅地聆聽著她夫君演奏悠揚的琴聲,這一件器皿呈現了美好音樂與飲食的融合。




這件器皿用的是在亞洲藝術博物館看過的米娜伊(Mina'i ware)工藝。屬於伊朗於公元12-13世紀賽爾柱王朝時期的代表作品。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有著圓潤臉型美人像彩碗

除了和前一篇筆記裡盤子中間的人像一樣,有著圓潤的臉,塗布鮮綠的彩料再上光亮的釉料燒製,如前面在亞洲藝術博物館中看過近似的藍釉彩盤。這也是在伊朗13世紀賽爾柱王朝時期的作品。

在中世紀時期的伊朗,貴族婦女在社交、文化活動、政治活動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像這一對盤子的中心坐著的都是女性角色,她可能是皇后的身分或是某個團體的女主。那個時候的審美觀念跟中土的大唐仕女比較像,有著像月亮般圓潤的臉龐,杏眼,小鼻子,薄唇。約從11世紀開始,流行在飲宴與典禮社交場合中吟誦詩句的活動。

參考資料: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謎樣故事的陶盤

我瀏覽一下在華盛頓D.C.的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中紀錄的照片資料夾,也找到了一些伊朗文物的照片,趁著記憶還清晰,趕快整理筆記。首先看到的是照片中熟悉的大臉,前面筆記有一件裝飾音樂家與朝臣紋樣的瓶子,瓶身上的紋樣就有這樣的大臉。這是塞爾柱王朝時期卡尚地區出產的陶器皿流行的紋樣。
再比對一下盤子下方的魚與兔子與蓮花飾紋盤中下方的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藝匠在呈現一條河流的時候,可能就慣用這種表現方式。
博物館的專家猜測這個盤子中間所描繪的場景,並不是十分確定。他們判斷圍繞盤子的銘文跟盤子中央的故事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場景可能是亞歷山大帝的故事,也可能是霍斯陸與席林的故事,或是伊朗其他的傳說故事。

參考資料:
1.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解說牌
2.維基百科

白玉杯

我們看到帖木兒帝國時期的玉器大多是翡翠綠,這是當時罕見的白玉所精雕而成。帖木兒帝國14世紀到16世紀間統治了現今的伊朗、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地區。當時的帖木兒大汗愛好藝術文化,獎勵文學家與藝匠,因此文學和精緻工藝廣泛地在伊斯蘭世界流傳,尤其是治玉的工藝與對玉器的喜好影響了他們的子孫16 世紀在印度創建的蒙兀兒帝國。

這一件玉杯特殊之處在於杯內外皆刻有銘文,非常罕見地有兩位皇室的成員的名字刻在這一件杯子上,一位是帖木兒帝國創建者帖木兒的曾孫'Ala ud-Daulah',這位皇親的事蹟在史書中並不常見。這一件白玉杯後來流入了蒙兀兒王朝賈漢吉爾大汗的手中,大汗命工匠把他的名字銘刻在玉杯杯緣。這位大汗是帖木兒的15代孫,他積極收羅了帖木兒帝國時期的精緻工藝品,銘刻自己的名字,以彰顯他們尊貴的皇族血統。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剖半葫蘆型玉杯

這一件葫蘆型的玉杯製作於公元1625-1650年間蒙兀兒帝國時期,有著細緻的雕工,底部是有五片重疊的葉子。


杯內緣有波斯銘文意味:"奉天命暢飲",所以知道這是一件飲器。

參考資料:亞洲藝術博物館網頁

歐洲珠寶裝飾的蒙兀兒玉杯

這一件玉杯的主體是蒙兀兒帝國時期的產物,生產年代約在1650-1750年間,可以從這一件玉杯上看到蒙兀兒帝國時期玉匠精細的工藝。法國的珠寶商維澤(Jules Wièse)得到這一件旅行者從印度帶來的玉杯後,以歐洲的工藝為它裝上座台和手把,時間約在1850-1880年,在杯座與其中一件手把上有維澤的識別標誌。




參考資料:


玉器蓋盒

這件玉做的蓋盒製作的時間約在公元18世紀蒙兀兒帝國統治的北印度地區,因為這個區域現在可能有部分屬於巴基斯坦,所以博物館的說明也謹慎地標示。當時軟玉雕刻製作的技術非常成熟,除了皇室使用外,民間比較富有的階層也開始廣泛適用。


下面這個蓋盒根據博物館網頁說明,是蒙兀兒帝國的文物,但原始地是中國,可能是從大明帝國購入的產品。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解說牌
2.亞洲藝術博物館網頁


野山羊飾紋碗

這是博物館收集的史前文物中年代非常久遠的,約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500年間,屬於Chalcolithic (語源來自希臘文:Chalco意味銅器;litho意味石器)時期,對照《維基百科》的翻譯是"銅、石並用時期"。

出土的地點是卡尚附近的席爾克地區,這裡位於伊朗大沙漠西緣,現在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是一個乾旱荒蕪的地方,但是從考古出土的文物顯示,這裡在6000多年前有豐富的降雨,密布的森林和人類居住的聚落。這個地區在1930年代後,陸續有一些非官方的挖掘活動,出土的文物流落到了古物市場,這些文物的年代約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間。
這個時期的陶師對於陶器上的繪紋有一些固定式的想法,所以會在許多器物上重複看到這種長角野山羊以及直線與三角形圖案連續排列的幾何圖紋型。


參考資料:
2.維基百科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鉚接長嘴罐(壺)

先看這一件長嘴的銀罐,生產的時間約在公元前900-公元前600年間,這一件銀罐據專家判斷應該是在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禮器,或是陪葬用品,注意長嘴與罐身之間連結的圓球的形狀,專家判斷這不僅有裝飾的作用,也是將長嘴與罐身鉚接在一起的構件。雖然博物館的解說牌這麼寫,但是還是很難想像實際的工序是如何運作,而且是在公元前900年的時代。

像這樣長流注的造型應該是沿襲自更早時期席爾克地區相同造型的陶器器皿的想法。
另外一件青銅壺也有近似的造型,是洛雷斯坦地區公元前800-公元前700年間的產品。注意壺嘴處有獸首的造型。提手與壺口處也是用相同的鉚接方式。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網頁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馴禽獸師造型柱頭

從英文標示:Final for a standard in the form of the "Master of Animals"不太容易從直譯瞭解這件文物的作用。只能猜測Final指的是像權杖或是柱子端的裝飾造型。
這件文物產製的時間約在公元前750-700年間,也是從伊朗洛雷斯坦地區所出土的文物。專家認為這些將許多獸形融合成的造型銅器是當時遊牧民族的產物,這些禽鳥、走獸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的看法和我在讀匈奴的鹿型金怪獸相關介紹的資料時,也看過相同的觀點。只是要煉銅,雕刻這樣費工的技藝,似乎是定居的聚落人們才能完成的事情,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是否能累積這樣的技藝?我是抱有疑問的。從前一篇筆記中人與鳥獸間嬉戲的造型,可以看出當時這群人與動物間的親密關係,這一件以人為中心,禽獸圍繞左右的造型也是。
洛雷斯坦出土的銅器造型特殊,有自己的風格,讓我聯想到了三星堆。像這樣馴獸師的造型在出土的文物中常常看到。

參考資料:
1.亞洲藝術博物館網頁
    
2.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