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雲紋鼎 夏代(21th-16th century B.C ) 全高19cm,口徑16.9cm,重0.96kg。 右:連珠紋斝 夏代(21th-16th century B.C ) 全高23.5cm,口徑15.5cm,重1.528kg。 |
左邊的這件雲紋鼎口沿折,外沿較厚,立小環耳,深腹稍鼓,下連空錐足,器壁較薄。腹飾雲紋為陽紋線條,中間有一圓圈,近似斜角目紋。因一耳與一足垂直,另一耳在兩足之間,安置的不很妥貼,但這也是早期青銅鼎形制的特點。夏代出土和傳世的青銅器數量很少,器形不多,目前所見多為酒器,飪食器較少見,實際上古人一定會有各種飪食器盛放食物。此器為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之一。
我在先前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器物中,已經認識了斝。右邊的這件斝頸部的弦紋中有不規則和粗拙的小乳釘,這是夏代銅器特有的紋飾之一。198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和新鄭望京樓也出土和此形制近似的斝。夏代青銅器發現數量極少,雖然鑄作技術尚屬於初級階段,鑄件顯得粗糙,卻也是中國最早的青銅器物。
這兩件器物都是1950年代自上海冶煉廠數量大的廢銅中揀選所得。我原先想上海並非古都,為什麼上海博物館會有那麼多青銅器精品?讀了陳佩芬老師這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才知道,除了來自海內外各地的收藏家慷慨捐贈外,上海還有一座冶煉廠,來自各地的廢雜銅鐵,都會送到此處冶煉。當時文物保存觀念差,有的器物被當成廢銅處理。1958年大煉鋼運動,更有許多器物被送到這裡。不包括古錢幣,從廢銅中揀選的古文物達三萬多件。許多夏代晚期、商代早、中期的銅器都是從冶煉廠大量的廢銅中挑揀出來。這樣的工作,不分寒暑,非常辛苦,一不小心,就有珍貴的文物化為銅水,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
參考資料: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