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大克鼎

大克鼎 春秋時期
高93.1cm,口徑75.6cm,重201.5kg。
這是大陸限制出境的文物之一。
文物收藏的來源:
 1890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仁村,後為清朝兵部尚書,古物收藏家潘祖蔭所有。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亦覬覦此寶,多次前往蘇州潘家威逼利誘,企圖強取豪奪,但潘氏人家全然不為所動,他們將大盂鼎、大克鼎等珍貴寶物深埋地下,以免遭到掠奪。1949年後,潘家將這些珍寶捐給上海博物館。

內部的銘文:
大克鼎內壁鑄銘文290字,內容大意分為兩段:第一段是""讚揚其祖師"華父"有謙遜的心地、寧靜的性格和美好的德性,能夠保安其君主恭王。所以周王感念其功績,任命師華父的孫子為出傳王命,傳達下情的宮廷大臣。
第二段則詳細記載了周王冊命的儀式及賞賜的內容。儀式是在宗周的穆廟中舉行的。周王命尹士冊命。在冊命辭中周王重申了對的任命。並賞賜以禮 、土地和奴隸。頌揚周天子的恩德,鑄造此鼎感念先祖"華父"的恩德。

對歷史考據的重點:
研究在西周時期世襲先祖所受天子的恩賜(世官世祿),包括:爵位、領地、下屬官吏、奴隸之社會制度的重要史料。

銘文特別的地方:
大克鼎明文字體特大,字跡端正、質樸、筆畫雄健,形體舒展而端莊,與其他銘文不同處是於其期間劃有整齊的長方形格子,一字一格,所以行款縱橫,疏密有志,顯得行氣規整,格局嚴謹。是西周金文書法藝術中的皇皇巨篇。
大克鼎銘文拓本_左


大克鼎銘文拓本_右
紋飾特別的地方:
大克鼎腹飾波曲紋,舊稱環帶紋,意為帶狀與環狀的結合。現在有的學者認為波曲紋乃是一種變形獸體紋飾,是龍蛇體軀變形後的圖案。波曲紋的出現是青銅紋飾的一大發展,也是西周時人審美觀念的一大變化。在商代及西周早期青銅器紋飾多以威嚴神秘、猙獰可怖的獸面紋(饕餮紋)為主,它一般飾以獨體對稱的形式將動物獸面裝飾於青銅器的主體部分,產生出強烈的莊重肅穆的宗教氣氛。
飾紋拓本

參考資料:陳佩芬 ,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博物館館藏寶錄》
                    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立耳側視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