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碑林前一個星期,先到國圖翻了一下
《碑林集刊》,有讀到一篇北京故宮研究員施安昌先生寫的《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的宗教性質》一文,他先前根據故宮藏碑陽和左側拓本,判斷此碑應是屬於火祆教(拜火教),發表《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考》於《(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2002年4期)》。碑林博物館的研究員讀到此文後,告知他此碑藏於此處庫房,於是施研究員得以進一步研究。我甚是幸運,也不用靠什麼關係要進庫房,能在展示室近距離看到此碑。
|
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 |
此碑造於北魏正光三年(A.D.522),約高151cm,寬72cm,厚19cm。碑中的祆教元素,需要從熟悉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符號元素中解析辨別出來。碑陽龕內刻像,修眉善目,由鬍鬚,眉間有白毫,戴道冠,穿雙領外衣,結迦趺坐。右手執扇,左手置於右腳腕,是當時流行的道像。碑右側小神龕內設佛像,有螺髻,穿袈裟,結迦趺坐,右手施無畏印。碑左側小神龕內神像戴寶冠,有女相,但難以判別為何神?
|
碑陽 及 兩側拓印 |
碑的左側有題記,6行34字,其中第四行"就勸化鄉人,月設一盦(ㄢ 草做的圓形屋),復寘(ㄓˋ)心火菣(ㄑㄧㄣˋ),解悟心田"。"火菣"與"火祆"意義相同,此處指火祆神或火祆神的代表物。
在神龕下方有大火壇,基座刻有一神首。形象為人身、鳥爪、肩生火焰的火祆神,屢見於具祆教色彩的墓葬與文物,如:《安伽墓石門 圍屏石榻》。此祭壇形式亦與中亞品治肯特(Penjakent) III號遺址第6號貴族祭火儀式壁畫上的祭壇相似。俄羅斯考古學家
B. I. Marshak 教授指出:阿富汗巴米揚東大佛窟頂有一幅太陽神駕戰車圖,也出現有半人半鳥靈。(不知道與佛教造像中
的迦陵頻伽是否有淵源關係?)
|
茹氏一百人造像 碑陰 |
碑陰龕內為主尊與兩位脇侍,主尊高鼻深木,眉間有白毫,唇鬚彎曲上翹,戴皇冠,穿長衣與寬鬆的褲子,長飄帶繞肩而下垂落至地,束腰帶。雙手放於膝前,腳下置墊,座椅是雙象座。
施研究員於論文中解釋,為什麼這是位祆教的神祇而非佛教或道教的。
1、主神冠上飾物近似於
薩珊波斯時期錢幣上
阿達希爾(Ardeshir I. AD 224-241) 的某一種王冠。(請參見維基百科連結) 薩珊王室服飾特徵為寬大的長外衣和褲子,從頸至足的長戴飄逸。(讀到這兒,我彷彿看到《倚天屠龍記》裡從波斯拿著聖火令,來中土找小昭的使者,不過
明教是摩尼教。)
2. 在波斯王陵崖壁刻中的善界主神
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其模樣常常訪當世國王的樣子,意在表示國王乃是主神在世間的代理人(又是君權神授的概念),此塑神方式可追溯至亞述時期(Neo-Assyrian Period B.C.625-B.C.539)。
3. 中土第6世紀佛像雙座側有獅子守護的造型很常見,道教的神像造型也會模仿,但是雙象座十分罕見,據法國考古學家
格瑞內(F. Grenet)教授研究:
粟特地區(Sogdian)遺跡表明祆教諸神常常與特定的動物相伴出現,(如:阿胡拉、馬茲達和象;光明與誓約神
密斯拉(Mithra)與馬;江河女神
阿娜西塔(Anahita)與獅子;原始之初
神爾萬(Zurvan)與鵝;戰爭和勝利之神
Vahram與山羊)動物作為神的坐騎,或是坐騎的裝飾。此處推斷此碑因主神為: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粟特人稱之為大神(Adhvagh),淵源來自波斯與粟特。
龕上植物稱為
豪摩(Haoma)也稱為蘇摩(Soma),在祆教的儀式中要飲這種植物的汁液,另外也有飛天的紋飾。在薩珊波斯的金銀器中,常見到豪摩裝飾的金銀器。
|
茹氏一百人造像 碑陰拓本 |
參考資料:
1.施安昌,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碑林集刊(九) 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的宗教性質》(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