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大迦葉像和阿難陀像

唐 大迦葉木雕頭像


































我生長在佛教的家庭,在耳濡目染下,認識了許多佛教的人物和故事,禪宗的故事最饒富趣味,也最引人入勝。對禪宗有點認識的朋友都應該會聽過這個故事: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摩訶』是大的意思,故摩訶迦葉(Mahakassapa)又譯為大迦葉(音攝)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苦修"十二頭陀行"。在漢傳佛教中,大迦葉阿難陀常被供奉於釋迦牟尼佛身旁。
上海博物館珍藏的這尊摩訶迦葉的木雕頭像是唐朝時候的作品,頭像高100cm,中國古代的木雕像多用貼金彩繪裝飾,在這尊頭向上也找得到麻布和彩漆的痕跡。
宋 大迦葉石像
在佛教發展之初,如同基督教、回教一樣不立塑像。後來開始樹立具象,精神實質上是自我心靈、形象的對象化,作為佛弟子,大迦葉的具象猶如世間眾善男信女的代表。迦葉像在不同的朝代如同佛像一樣,隨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形象。我們比較館藏宋代石雕像和這件唐代的頭像就可以感受出祂的不同。
















阿難(Ananda)也是佛陀得十大弟子之一,他也是佛陀的堂弟,以多聞第一,梵語的阿難有喜慶和歡喜的意思。在摩訶迦葉寂滅後阿難陀帶領僧團繼續修行,弘揚佛法。
宋  阿難陀像

































參考資料:潘建銘,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博物館館藏寶錄》
維基百科。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

到碑林前一個星期,先到國圖翻了一下碑林集刊》,有讀到一篇北京故宮研究員施安昌先生寫的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的宗教性質》一文,他先前根據故宮藏碑陽和左側拓本,判斷此碑應是屬於火祆教(拜火教),發表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考《(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2002年4期)》。碑林博物館的研究員讀到此文後,告知他此碑藏於此處庫房,於是施研究員得以進一步研究。我甚是幸運,也不用靠什麼關係要進庫房,能在展示室近距離看到此碑。
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
     
        此碑造於北魏正光三年(A.D.522),約高151cm,寬72cm,厚19cm。碑中的祆教元素,需要從熟悉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符號元素中解析辨別出來。碑陽龕內刻像,修眉善目,由鬍鬚,眉間有白毫,戴道冠,穿雙領外衣,結迦趺坐。右手執扇,左手置於右腳腕,是當時流行的道像。碑右側小神龕內設佛像,有螺髻,穿袈裟,結迦趺坐,右手施無畏印。碑左側小神龕內神像戴寶冠,有女相,但難以判別為何神?
碑陽 及 兩側拓印



碑的左側有題記,6行34字,其中第四行"就勸化鄉人,月設一盦(ㄢ 草做的圓形屋),復寘(ㄓˋ)心火菣(ㄑㄧㄣˋ),解悟心田"。"火菣"與"火祆"意義相同,此處指火祆神或火祆神的代表物。


在神龕下方有大火壇,基座刻有一神首。形象為人身、鳥爪、肩生火焰的火祆神,屢見於具祆教色彩的墓葬與文物,如:《安伽墓石門 圍屏石榻。此祭壇形式亦與中亞品治肯特(Penjakent) III號遺址第6號貴族祭火儀式壁畫上的祭壇相似。俄羅斯考古學家B. I. Marshak 教授指出:阿富汗巴米揚東大佛窟頂有一幅太陽神駕戰車圖,也出現有半人半鳥靈。(不知道與佛教造像中的迦陵頻伽是否有淵源關係?)
茹氏一百人造像 碑陰

碑陰龕內為主尊與兩位脇侍,主尊高鼻深木,眉間有白毫,唇鬚彎曲上翹,戴皇冠,穿長衣與寬鬆的褲子,長飄帶繞肩而下垂落至地,束腰帶。雙手放於膝前,腳下置墊,座椅是雙象座。
施研究員於論文中解釋,為什麼這是位祆教的神祇而非佛教或道教的。
1、主神冠上飾物近似於薩珊波斯時期錢幣上阿達希爾(Ardeshir I. AD 224-241) 的某一種王冠。(請參見維基百科連結) 薩珊王室服飾特徵為寬大的長外衣和褲子,從頸至足的長戴飄逸。(讀到這兒,我彷彿看到《倚天屠龍記》裡從波斯拿著聖火令,來中土找小昭的使者,不過明教是摩尼教。)
2. 在波斯王陵崖壁刻中的善界主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其模樣常常訪當世國王的樣子,意在表示國王乃是主神在世間的代理人(又是君權神授的概念),此塑神方式可追溯至亞述時期(Neo-Assyrian Period  B.C.625-B.C.539)。

3. 中土第6世紀佛像雙座側有獅子守護的造型很常見,道教的神像造型也會模仿,但是雙象座十分罕見,據法國考古學家格瑞內(F. Grenet)教授研究:粟特地區(Sogdian)遺跡表明祆教諸神常常與特定的動物相伴出現,(如:阿胡拉、馬茲達和象;光明與誓約神密斯拉(Mithra)與馬;江河女神阿娜西塔(Anahita)與獅子;原始之初神爾萬(Zurvan)與鵝;戰爭和勝利之神Vahram與山羊)動物作為神的坐騎,或是坐騎的裝飾。此處推斷此碑因主神為: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粟特人稱之為大神(Adhvagh),淵源來自波斯與粟特。
龕上植物稱為豪摩(Haoma)也稱為蘇摩(Soma),在祆教的儀式中要飲這種植物的汁液,另外也有飛天的紋飾。在薩珊波斯的金銀器中,常見到豪摩裝飾的金銀器。
茹氏一百人造像  碑陰拓本

參考資料:
1.施安昌,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碑林集刊(九) 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的宗教性質》(2003)

皇興造像

皇興造像(高87cm,底寬54.5cm)


































著名的皇興造像是北魏皇興五年(A.D.471)的作品,陝西興平出土,1953年入藏。這是一件獨立的交腳彌勒佛像,背光呈舟型,紋飾分四層,內外兩層是火焰紋,其次是波線骨式的忍冬二方連續和小千佛式二方連續。頭部圓光紋飾也有兩層:內層是變化的雲鳥紋,外層是小千佛。這是北魏時期佛像造型主流代表作品。
皇興造像背面


































造像背面是佛傳故事,共八層,最下一層是銘文。雕刻方式採用漢代畫像石"減地陰刻"的方式,人物形象旁留有"榜題"(所謂榜題,就是在漢畫像石、磚和壁畫、器物中的人物、動物、植物等旁邊,刻畫一些解釋這些物象的身份、名稱等的文字;並且有的文字外面有一個方框,有的文字外面無方框。但此處榜題上沒有文字),人物只刻上輪廓,而省略五官面目之細部。

背面佛傳故事說明文字

















參考資料: 賴永海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柒)(雕塑卷)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晉侯穌編鐘

上海博物館藏 晉侯穌編鐘
這件編鐘是大陸限制出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於1992年山西曲沃縣北趙村西南天馬--曲村遺址8號墓出土。
總共有16件,上海博物館徵集到14件,另外兩件目前藏於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每件中上都有銘文,共356字,完整記載周厲王33年,晉侯穌受王命伐東方夙夷的過程。此役周厲王御駕親征,晉侯穌布陣、略地、俘敵,最後大獲全勝。戰勝後,周厲王重賞晉穌侯,這件文物的銘文,補充了正史中所缺漏的部分。本篇銘文所載的月相,也具相當參考的價值。月相紀錄有三次:三十三年正月既生霸戊午二月既望癸卯以及三月既生霸壬寅。與史書相互印證,符合周厲王時期的月相,也符合一月四分月相說的計算方法,亦證實周厲王在位37年之說。
銘文是用比青銅更堅硬的金屬(如:鑄鐵)刻成。

上海博物館藏 晉侯穌編鐘

(2014.11.11補充)
造訪山西省博物院,編鐘的末二件放置在此。銘文分別有:「年無疆子子孫孫」7字和「永寶茲鐘」4字。
山西博物院藏 晉侯穌編鐘

山西博物院藏 晉侯穌編鐘


參考資料:陳佩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品》 

北周五佛

200451西安市灞橋區灣子村一個磚廠的工人用推土機取土時意外發現了距今1400多年北周時期的五尊大型佛立像和四件佛像蓮花獅子佛座。最高的一尊2.46,被埋藏於靠近山崖的窖穴中,穴口東西長3.8,南北寬2.9,深約4四尊佛像呈立姿埋於土中,一尊佛像頭向下撲倒於穴底。五尊佛像和四件佛座安放有序,保存完好。從佛像體表殘留的痕跡來看,當初都彩繪貼金。佛像面部刻畫細膩,盡顯法相莊嚴,基座上部四角雕獅、象,栩栩如生賈平凹文學藝術館館長木南於2008年從長安區購買了一件覆蓮紋青石佛座。並於2009916,將這件青石佛座,無償捐獻給了碑林博物館,而此剛好和所發現的五佛中所缺失佛座的佛像在造型和風格上都一致
北周五佛

北周五佛立像座造型精美,瓔珞遍體花冠獨特,在有限的空間中剔地、線刻、浮雕等多種手法交錯使用,顯示出南北朝時期熟練的雕刻技藝。此次出土的五尊佛像,是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大規模群體造立像。由於北周朝代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約25年,現存世之佛像數量不多,而此五佛像是武帝大規模滅佛之後,新繼位的宣帝恢復佛教後所建造,對研究這一時期的佛教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北周五佛
與佛像同時出土的四件蓮花獅子佛座,其中一尊佛像座上刻有《大象二年》(580年)銘文。目前出土的大型立佛數量很少,有明確紀年的更少,所以這座佛像基座上的發願文,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它不但告訴我們這尊佛像準確的雕刻時代,還為這批珍貴的石雕佛像的斷代提供了尺規,對佛像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北周五佛


參考資料:趙建蘭 任學武 報導

碑林 石刻藝術館

石刻藝術館
我是去年 (2010)十月底到西安的,運氣很好,碑林博物館已經建成新的展館,把在研究室或庫房裡的保存從北魏到宋的雕刻佛像整理好,於2010.05開幕,展示陳列。
石刻藝術館
主題為《長安佛韻》的展室陳列149件石刻造像,都是從西安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對於佛教在中土傳播,以及其造像的風格,都提供最具體的第一手資料。
在到西安之前,曾到國家圖書館查閱館藏的幾本《碑林集刊》,裡面就有幾篇文章介紹其所收藏的造像相關的研究論文,但是能親眼見到這些佛像,還是覺得很殊勝,那種感覺還是跟從書刊印刷品見到的有所不同。
長安佛韻
後續我想把拍攝到的佛像和書本上查到的資料印證,整理在網誌裡。
飛天

飛天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貫休和尚與十六羅漢


造訪西安臥龍寺的時候,注意到一面牆上的羅漢像,造型非常特別,目光立刻就被祂們吸引住了,當然也注意到上面熟悉的貼紙(佛字和蓮花,這是在台灣很多地方都看得到的貼紙)
我試著找尋這羅漢像的來歷,看到旁邊的勒石,果真是近年台灣的信眾於此寺修建時所奉獻的。我當時腦海浮現的是,這不是歷史的古蹟,但是由於造型特殊,所以選拍幾張照片就好了,但現在很後悔當初起了這個分別心,沒有完整記錄。

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





















第十尊者:半托迦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CCTV10製播的一部紀錄影片千年尋畫記》,裡面介紹到一位五代時候的畫家 — 貫休和尚。影片裡說:當乾隆皇帝看到《宣和畫譜》裡的一組羅漢圖時,也被造型特殊的羅漢像所吸引,除了派員在全國各地搜尋,試圖收羅貫休和尚的真跡,更遣使者跨海到日本打聽相關的消息,但並無所獲。但是,我印象中《宣和畫譜》裡好像只有文字敘述吧?有圖嗎?我查了網路的資料,《宣和畫譜》裡有關貫休和尚的記載如下:
元      大德本宣和畫譜


四庫全書內之宣和畫譜內容
四庫全書內之宣和畫譜內容
乾隆皇帝看到的是"御府所藏三十"的臨摹像吧?
傳說貫休是依據他於夢中所見到羅漢的形象,所繪製而成的。而日本於宋代有遣宋史將貫休所繪的羅漢形象,帶回日本,在現今京都高台寺  。
查了一下維基百科 十六羅漢的資料:杭州孤山聖因寺住持僧明水募資,將貫休和尚畫的十六羅漢相臨摹成石刻。乾隆皇帝詔令建妙相亭塔,把十六羅漢像鑲於塔身。在每位羅漢上方,鐫刻著乾隆親筆題寫的《御制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贊》。而看到其照片,正和我在西安臥龍寺所看到羅漢像一樣。

第四尊者:蘇頻陀
第六尊者:跋陀羅
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

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囉惰闍,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第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闍,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
第四尊者:蘇頻陀,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第五尊者:諾距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
第六尊者:跋陀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
第七尊者:迦理迦,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
第九尊者:戍博迦,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尊者:半托迦,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羅怙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
十六羅漢圖之五_東京根津美術館
千年尋畫記》下集則介紹在2008年的時候,有人請北京故宮的楊新前副院長鑑定一幅在麻布上繪製的羅怙羅尊者,初看很像藏傳佛教唐卡的形式,比對高台寺的版本。其畫工更為精細,比對明代李日華六研齋筆記》(可是我把六研齋筆記》六研齋二筆六研齋三筆》都下載回來,仍找不到他們說的段落,請好心大德告知在哪一卷?),並採樣交由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用新科技鑑定,判斷其材質為五代時期的織物。此本稱為:麻布本羅漢圖,判定為貫休真跡。有關這件文物的研究報告,楊新前副院長出版了五代貫休羅漢圖。我查了國內圖書館的館藏,只有台大的圖館有看到。


附記:

翻閱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時,出現許多熟悉的人物、文物,都是我在中華世界遺產協會邱建一老師的課堂上才認識的。我覺得那一段時間邱老師安排的幾堂課,幾乎把中華藝術史中最精要的部分,都傳授給我們了,再次感謝邱老師。
=========
(2012.7.17補充)
在找尋"三花馬"資料的時候,遇到一本宋人郭若虛撰寫的  圖畫見聞誌  ,在卷二讀到了與貫休相關的紀載。
我仍然把看到的內容剪貼在筆記裡,我直接把古文內容剪貼過來,而不是抄錄過來,是因為發現這樣做,在視覺上有一種拼貼的趣味。另一方面,古文是直書的,閱讀方向的轉換,也是另一種趣味。
郭若虛    圖畫見聞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