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了一下以前(2009年6月)在無名小站寫的筆記
《中國藝術與古蹟欣賞--尺牘》,所以是3年前的課堂上,邱老師為我們介紹了文彭,是"吳中四才子"文徵明的長公子,祝允明的弟子。
上了邱老師的課程後,我去了台北故宮,看到文彭的書法,他真是位好學生,他的書跡好像祝允明一模樣,用今天的藝能界來比擬,就好像林俊逸模仿費玉清唱歌一樣。不過老師提醒我們最重要的是:文彭開啟了文人篆刻藝術,也讓我們欣賞了《琴罷倚松玩鶴》這枚印的投影片,所以說是這方印引導我來到西泠印社也不為過。這方印現藏於西泠印社中的中國印學博物館。
|
位在西泠印社的中國印學博物館 |
|
琴罷倚松玩鶴 印 |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浙江形成了以
丁敬為代表的篆刻
西泠八家,他們將古代金石文字的美,融入篆刻技術之中,開創了雄健蒼古的浙派風格。丁敬雖然天賦聰穎,但無心於科舉,傳說他出門只為二事:一為問字求教,二為買米奉親。還有一個關於丁敬的傳奇故事:他喜歡跑到深山裡荒廢的寺院中摩搨古刻,有一次出現一隻老虎,帶路人驚惶而逃,丁敬卻專注繼續完成他的拓印工作。
|
丁敬坐像,1921年丁仁(輔之)在九曜山之南發現一塊很像人形的石頭,於是就命工人刻成丁敬的坐像
但現在這尊坐像是1978年重建的 |
|
丁敬號龍泓山人,小龍泓洞也是紀念丁敬大師而命名 |
|
缶廬是吳昌碩大師的名號 |
|
在小龍泓洞外的立像是皖派的篆刻大師鄧石如 |
光緒三十年(1904),杭州篆刻家丁仁、王禔、葉為民、吳隱等人在西泠橋畔結社。民國二年(1913),正式定名為西泠印社,公推吳昌碩為社長,日本的篆刻家
河井荃廬、
長尾甲也慕名渡海入社。
|
民國元年(1912)所建的石交亭,是印社初創的建築之一,是以金石會友的意思 |
|
鴻雪徑築於1913年,棚上覆紫藤,鴻雪之名出自蘇東坡的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
吳昌碩大師像 |
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一名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倉碩、昌石,號缶廬、苦鐵、破荷亭長、大聾等。他師從
俞樾、楊峴、吳大澂學習文藝,鑽研詩、書、篆刻,通
石鼓文,用筆遒勁,氣息渾厚,一改前人之成法,獨具風骨,既拙厚凝重,又遒婉俊逸,富金石氣(解說牌寫的...嗯...有點抽象...)。篆刻初從浙、浣派諸家入手,上溯秦、漢,鈍刀硬入,樸茂蒼勁,前無古人。吳大師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畫初學趙之謙、揚州八怪、石濤、
八大、
徐渭。傳以金石書法入畫,形成大氣磅礡的獨特風格。
|
吳昌碩紀念館 |
現在的吳昌碩紀念館以前稱為觀樂樓,1920年建,紀念吳氏先祖季禮,季禮是吳國的公子,他在拜訪魯國的時候,請求聆聽、觀看周朝的音樂、舞蹈,"觀樂樓"由此得名。
紀念館中的大師銅像,是日本友人
朝倉文夫之女
朝倉響子以其父為大師製作的原模塑造而成,贈與西泠印社。
|
前山石坊前留影 |
此坊立於1923年,高3.3m,寬2.19m,額坊上隸書"西泠印社",兩旁石柱刻有:"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
|
這裡面就是石坊上石柱所稱的漢三老石 |
這個石室建於1922年,內藏"漢三老諱字忌日碑"以及三國魏至明、清代石刻及畫像石,是浙江現存最早的漢文石質碑刻,刻於東漢建武(AD25-57)年間,被譽為"浙東第一石","三老"是漢代官職,此碑記錄一位"三老"祖孫三代名諱,和祖輩、父輩之忌日,全碑217字,字體介於篆、隸之間,具有重要的歷史考證意義。此室造型仿吳越國時期(AD907-978)寶匣印經塔(阿育王舍利塔),為重檐攢尖頂,頂部又是一個小型石質寶匣印經塔。造型獨特,有建築藝術價值。
下面的照片是我用相機鏡頭伸進鐵拉門拍攝的,可是還是無法克服反光的問題。
|
這應該就是三老石 |
|
石室側面 |
|
阿彌陀經石幢 |
|
華嚴經塔 |
|
走出印學博物館,可以看到西泠橋 |
西泠印社內還有很精采的景點,如果喜歡印刻藝術的朋友到杭州西湖一遊時,不要錯過這個景點,也可以多花一些時間,慢慢欣賞印學博物館裡的刻章。
參考資料:西泠印社解說牌
隗芾,
《中國名勝典故》,建安出版社
========================================
2020.06.21在台北故宮看到了"漢三老諱字忌日忌日碑"的拓本。很高興知道台北故宮順應世界潮流,現在只要訪客遵循博物館規則,不要開閃光燈,文物都可以拍照了。當天為我們解說 的研究員方令光老師說,這更方便了書法學習者在觀賞名家書迹的細節,觀眾可以針對他特別欣賞的筆法Zoom in拍攝研究和其他臨仿的作品相比對。
有了清楚的拓碑文,我們可以靜靜地欣賞漢隸之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