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良渚鉞王

前面我們看過了玉琮王,在反山M12大墓中,不但發現了玉琮王,還發現了另一件"玉鉞王",在博物館中就放在玉琮王的旁邊。
反山M12:100 玉鉞
鉞高17.9cm,上端寬14.4cm,刃寬16.8cm,厚0.8cm。
冠飾前端高4.6cm、後端高3.6cm、寬8.4cm。
端飾高2.3cm、長8.4cm。
出土時位於墓內左側,鉞體成風字形。
鉞面

鉞一側有紫褐色的瑕斑,刃角上雕琢圖像,兩面對稱,上角為正面的淺浮雕神徽,頭戴羽冠,神人與獸面複合的圖像,下角為淺浮雕鳥紋。
雕刻的圖像與玉琮王上的紋飾相同。
把頭、面、四肢俱全的神人和二目圓睜、口露獠牙的獸面和諧地結合為一體的神人獸面像,堪稱絕無僅有的藝術傑作。形如插羽披茅的冠飾和獸面,用剔地淺浮雕的方式表現,顯示出神的無比威力;人形的四肢,如鳥似蛙的趾爪,採用細微的陰刻線條處理,在若隱若現中表現出神秘的色彩,是崇拜物人格化的典型產物。在反山、瑤山後來發現了這樣圖案或繁、或簡的變體圖案。

此大墓挖掘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請您看一下照片中鉞柄部分上方與下方的部分,專家第一次復原了玉鉞的組合安柄裝置,這樣的裝置先後在反山12、14、16、17及20號墓,瑤山7號墓、福泉山74號墓、寺墩3號墓得到證實。
下面這兩張插圖是張明華先生在《良渚古玉》所提供說明,在命名上:稱鉞為戚,柄的部分稱為"柲","柲"上方的構件稱為"玉冒","柲"下方的構件稱為"玉鐓"。
1.寺墩:M3 2.福泉山:T22M5 3.福泉山:T27M2 4.福泉山T4M6 5.瑤山M7

這樣的玉鉞組裝並非每座墓都發現,出土部位在墓主人身側,推測為手執的神聖器物。


江蘇省武進縣寺墩M3

參考資料: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良渚文化玉器》
張明華,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良渚古玉》
 "良渚神祇與祭壇",考古》,1997年第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