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長安城-西安城

在西安博物院的大廳,你可以在地板上看到一幅大地圖,上面標示了從周代鎬京、秦代咸陽、歷經漢、隋、唐長安城到明、清以至現今西安城區域的示意圖。
歷代長安.西安城示意圖
西方國家將大砲應用在戰場上之後,城牆不但無法保護城市,而且造成都市交通和發展的阻礙,所以紛紛將包圍城市的城牆拆除。二十世紀初在日本統治下的台北城也是在如此的背景之下,因為整體都市發展的考量上被拆除了。
西安市也有相同的問題,在清末就已經拆了四門閘樓、吊樓,北門正樓毀於辛亥革命,南門建樓毀於1926年;抗戰期間被挖1991個孔,據說有人躲到洞裡去住,護城河也淤塞不通,城牆簡直成了都市之瘤。還好當時在梁思成等學者的奔走呼籲下,才維持了這座從明代建立至今的西安城牆。但直至1983年開始重新整修,2004年築環城西苑,綠化景觀。如今觀光客可以優閒地在上面漫步或騎腳踏車攬勝景,或讓我們對歷史古城有更深刻地認識了解,要感謝當初有遠見的學者呼籲及諫言,使當政者在文化遺跡保存與所謂的都市發展上做了明智的抉擇判斷。
城門通道
漫步與騎腳踏車的觀光客
現在所遺留下的城牆是明洪武三年(AD1370)所建,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建秦王府,擴建西安府城,府城於洪武十一年(D1378)年完工,它是從唐代的長安皇城與元代的奉元城的基礎上所建的。初建時為黃土夯築的城垣,東西南北各開一門,東門為長樂門,南門為永寧門,西門為安定門,北門為安遠門。明代嘉靖年間曾經發生關中大地震,明慶隆二年(AD1568)對城牆外包覆青磚,崇禎末年時增築城外之郭城。到了清乾隆年間,再度大規模維修城牆,外壁包覆青磚,增設排水道,垛口和女兒牆,疏濬護城河。

城牆上有裂縫的地方需要隨時監測它的變位
環城公園

鼓樓夜景
以前在讀到書籍裡對長安城內的行政區域劃分--坊,只有透過文字和圖示,想像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次在西安博物院地下樓,看到了整個長安城的模型,不用太多文字敘述描繪,就一目了然懂了他們活動的情形。
長安城的主幹道位於中軸線上,南明德門,正對皇城的朱雀門,這一條連接的大道稱為天街。
全城有東西大街11條、南北大街14條,把全程分為108個街坊。
從城東南角(曲江芙蓉園)望去
商業區集中在東市、西市,每個市集都站了兩個坊大的區域面積。每個坊長520m,寬550m,四面開坊門。
每天晚上會關閉坊門,到了早上才會開啟,所以到了夜間,居民無法到別的坊去了,但是需要洽公夜歸或是需要急診的老百姓怎麼辦呢? 下面長孫無忌編的《唐律疏議》第26卷有說明
<唐律疏議>中有關夜禁的紀載


住民在坊內蓋合院建築,一般窮苦大眾,住在坊內的彎曲小巷,稱為"坊曲"的建築之中。
長安大街上屬於行政特區,沒有商店,兩旁是官署、衙門和寺廟。行道樹以槐樹居多,枝葉繁茂,且間隔距離相等。



我們國內城市內的地址多半是XX路(街)X段X巷X號,可是在台灣有些鄉下地方,或是在日本的城、鄉,常常看到的地址是XX町(或是"番地")X號。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就派了遣唐使到中土學習,所以許多城市規劃的方式都沿襲當時的習慣。我們看到參考書籍裡在描述某一個地標的位置,就是在某某坊。

長安城平面圖
參考資料:張馭寰,中國友誼出版社,《中國城池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