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伏羲、女媧絹畫

最近讀到一則考古新聞:"山西吉縣人祖山媧皇宮女媧塑像下發現人骨,經北京大學碳14(C14)同位素測定,人骨的年代距今約6200年前,搭配明代書墨題記,被專家認定可能是傳說中史前三皇時代的女媧遺骨。...報導指,媧皇宮遭人破壞後,大陸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媧塑像下發現遺骨,包以黃綾,盛於木函。木函上墨書寫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燒了金山寺,皇帝遺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樑立木…皇帝遺骨先人留下」。因此,明代人的墨書記載,把這份人骨遺骸稱為「皇帝遺骨」。
從媧皇宮遭人破壞(文化大革命)後相隔27年,大陸考古工作者直到2011年8月至10月9日才對人祖廟進行「搶救性」整理,除發現戰國、漢唐、宋元、明清到民國的遺物291件(套),並在媧皇宮積土中找到人骨、木函殘片和距今2100到900年作為祭品的動物骨骸,並被認定為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跡。"
讓我聯想到前日與內人還觀賞了一部電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人類對於起源的追溯還是充滿好奇與想像。
以下這幅唐代的絹畫是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看到的,男性就是傳說中的伏羲氏,女性是傳說中的女媧氏。下半身像蛇一般交纏,象徵陰陽交合與生殖繁衍。

女媧手上拿的是畫圓的圓規,伏羲手上拿的是畫方的矩,我們聽過女媧以彩石補天的故事,多出來的一塊變成了賈寶玉。以前有天圓地方之說,畫上方有太陽,下方有太陰(月亮),兩旁有星斗,整個世界依著一定的規矩法則運行著。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漢代銅矩尺(子長縣桃園村出土)
民初的聞一多先生在他的《神話與詩.伏羲考》裡說,伏羲與女媧的名字是在戰國時代才開始出現於記載之中。根據聞一多大師的說法,伏羲的名字在易經《管子《莊子《荀子《楚辭《戰國策》裡都曾見到,而女媧的名字在《楚辭《禮記《山海經》出現過,但後二者應屬於漢代的典籍。伏羲與女媧的名同時出現在漢代的《淮南子覽冥篇》,伏羲與女媧的親屬關係有種種說法,有兄妹說、夫婦說(還有兄弟說,但不被後來的學者接受)。在人類學者調查邊疆部族的傳說中,伏羲與女媧是一對以兄妹為夫婦的人類的始祖。
蔣勳老師在談到女媧時,講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傳說女媧造人時,起初還以土慢慢捏塑,但後來覺得造得太慢了,就用繩子把泥土甩出去。結果慢慢捏塑的後來就變得比較聰明的人,而用繩子甩出去的就變成一般或愚劣的人。
考古學者從石刻與絹畫中找尋伏羲與女媧的線索。以下是《神話與詩.伏羲考》裡,聞先生列舉的石刻畫像。
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
<東洋文史大系.古代支那及印度>第137頁插圖
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 (仿錢唐黃氏摹刻唐拓本。原圖左柱有隸書
"伏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
<東洋文史大系>第171頁插圖
隋代高昌故址阿斯塔納(Astana)墓室彩色絹畫(仿斯坦因<亞洲腹地考古記>)
<洞神八帝妙精經>畫像,
左后天皇君,人面蛇身,姓風名庖曦,號太昊;
右后地皇君,人面蛇身,姓雲名女媧,號女皇。
(仿<道藏洞神部. 八帝妙精經>插圖)
參考資料:聞一多,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神話與詩》。

伏羲和女媧也是畫像石常出現的主題,2010.10.14訪河南博物院,看到了此一主題的文物。
這裡的解說牌說明:伏羲氏始創八卦、開始捕魚、狩獵。女媧採石補天、摶泥做人。伏羲、女媧像常手持日月或靈芝或規矩。反映漢代人對人類創生、文明起源的想法。
河南博物館藏南陽出土  伏羲、女媧畫像石(東漢時期)
在揚州博物館的大廳,看到一件仿揚州出土五代木俑的作品,標示著伏羲、女媧。
揚州博物館大廳
另一件看到的是南京博物院展示南唐李璟墓中的陶俑與揚州博物館的這件作品造型相近。
南京市江寧區李璟墓出土陶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