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永樂時期白釉瓷

明初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白瓷,是根基於元代樞府白瓷的技術,逐漸發展改良,而進入另一個新的境界。我們先前看過僧帽壺,接下來再來看幾種不同器形的器物。永樂甜白釉的表面滿布極細的孔眼,俗稱「騌眼」,並有不明顯的橘皮紋,由於孔眼細小,它們與釉層中的微小氣泡使光線散射,產生一種特別的柔和感。(這裡是參採李輝柄主編《中國陶瓷鑑賞圖典.元-民國》的說法,但後面讀到其他參考書說明:「騌眼」是宣德白瓷的重要特徵。)
上海博物館藏白釉暗花雙龍紋碗
 永樂白瓷碗、盤類的器物胎薄潔淨,有「卵幕」之稱。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白釉暗花三繫罐
永樂甜白瓷器形豐富,有碗、盤、瓶、罐、杯、壺、爵、軍持、花澆、盞托、燭台、蓋豆、僧帽壺、無擋尊、三壺連通器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白釉暗花纏枝蓮紋梅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白釉葵口碗
永樂甜白釉半脫胎碗或高足碗內底,有暗刻或暗印「永樂年製」四字篆書款,款字只有在透光或迎光斜視時辨認出來。
廣東省博物館藏景德鎮官窯白釉玉壺春瓶
廣東省博物館的專家說明:甜白釉是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製的一種白瓷釉色,因呈木光狀,具有白糖色澤,故稱甜白。永樂、宣德時期御器廠中的白釉瓷器大量摻入高嶺土,而高嶺土中三氧化二鋁的含量較高,這使得瓷釉泛青現象程度降低,白度提升。

參考資料:
1.朱裕平,藝術圖書公司,《古瓷鑑定入門》
2.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元-民國
3.中國國家博物館解說牌
4.上海博物館解說牌
5.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