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太學遺址位於城南,現在有個地名叫做太學村位於偃師市,在洛水之南。考古資料說在東漢時期,太學在洛河之北(洛水之陽),但因為洛河改道,所以現在看起來好像貫穿古城。我們先前有看過立在太學前的熹平石經。現在來看另外在太學遺址裡找到在曹魏時期所立的《正始石經》的殘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
這石經特殊的地方有點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羅賽塔石(Rosetta Stone),用三種不同的字體,包括:戰國古文、小篆、隸書寫刻《尚書》、《春秋》和《左傳》等儒家經典著作,反映了中國文字演變過程,所以又稱為《三體石經》。相較Rosetta Stone上的古埃及文和希臘文,我們的三體石經比較容易讀囉。
《三體石經》局部放大 |
掃描自《中華藝術史綱》-《三體石經》局部 |
我在西安問當地旅行社安排接引我的年輕人,西安市民會因為他們居住在這樣有光榮歷史文化的古城而榮耀,而更去關注文化歷史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在的中國人更在於追求經濟發展富裕的物質生活。文物收藏成了金錢遊戲,我看著大陸製播的鑑定骨董寶物節目,也只在於真的假的,值多少錢,收藏者能感受到古人創作這件器物時的用心嗎?
在台灣的人就更不必說了,現在天天那些漫談的節目就是一邊在關心地球生態怎樣改變了,另邊又在罵政府無能,經濟發展多糟糕,又要環境好又要經濟發展。又要孩子快樂學習,又要國家競爭力,天天帶著台灣的觀眾坐在客廳抱怨政府,我們的時間也一天天跟著這些Nonsense的電視節目流逝。
意識上的「切割與先人的文化傳承」是另一個嚴肅的議題,但政治活動本身就是歷史活動的主角。在人類演進的歷史上向來都是由強凌弱,中國自然不例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甚至歷史的詮釋權都交由這勝者,然而權力的來源如果是來自於武力的征服,而非民眾透過法治制度的信任委託,就會引來極大的反彈力,反彈的力道大到你無以名之。沒有覺察力的年輕人無法獨自省思,因為他們會跟著整個社會群體的意識前進。如果沒有懂得尊重包容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民,衝突永遠會發生,民主制度也無法運行前進。
不了解語系演進的人不會覺得講台語、客語其實比講北京話更接近那些很久以前住在黃河、洛水流域活動的古代人群。
不過這是歷史前進的道路,只有少數人才能掌著歷史轉變的方向,大多數是盲從者。我身處在歷史河流之中,但總望能讓我的靈魂站在岸邊,看清楚它流的方向。
參考資料:
1.譚旦冏主編、蘇瑩輝,印刷出版社,《中華藝術史綱˙魏晉南北朝法書》
2.安金槐主編,台北南天書局,《中國考古》
=====
以下是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的殘石、拓本。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拓本 |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局部放大 |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局部放大 |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
洛陽博物館藏《正始石經》殘石 近拍 |
河南博物館藏《正始石經》的殘石
河南博物院藏《正始石經》殘石 |
遼寧省博物館藏《正始石經》的殘石
=====
出自《邙洛碑刻三百種》的殘石拓片
參考資料:趙君平編,中華書局出版,《邙洛碑刻三百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