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我們對照瀋陽故宮的中軸線上建築示意圖,來看北京故宮中軸上的建築,更能體會所謂「前朝後寢」的布局方式。在坤寧宮的北方出了「坤寧門」,有御花園,穿過「天一門」,有前面記錄過的欽安殿。紫禁城北方的出口稱為「神武門」,再想想代表北方的玄武,這紫禁城裡處處有學問。
紫禁城的中軸線
我們就從午門開始進門看看吧!
午門

中軸線上

中軸線上
走進紫禁城,站在中軸線上,馬上有一種前所未有奇妙的空間感覺。尤其是清晨到了這個地方,你看著東方升起的朝陽,想像在這座城的天際上劃過的弧線,那感覺真是奇妙。最近看大陸的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我想像即使是擘劃在北京建都的明成祖朱棣第一次進入這剛建成的紫禁城,一定也是驚歎不已吧!
金水橋、太和門
前方是金水橋,下方有規劃逕流於城內的渠道,這渠道有排水、消防的功能。
太和門
太和門

穿過太和門
太和殿

太和殿
日晷的晷盤是上、下兩面有刻度的圓盤,由漢白玉製成,晷針是由鐵製成,垂直於晷盤。晷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撐,晷盤傾斜放晷座上,盤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指向南、北極。晷針投影隨太陽運行而移動,盤上的刻度根據投影表示時間。從春分到秋分的半年裡看晷盤上方(赤道以北)的刻度,從秋分到春分的半年裡看晷盤下方(赤道以南)的刻度。宮廷前設日晷象徵皇帝擁有向天下萬民授時的最高權力。
日晷


中國古代的標準量器有:斛、斗、升、合、龠五個容量單位,中間較大一器上部為斛、下部為斗,左邊的一器為升,右邊的一器上部為合,下部為龠。該嘉量為乾隆9年(1744年)仿王莽時期嘉量製造,銅鑄,外表鎏金,上刻乾隆皇帝親撰銘文。宮殿前設嘉量,表度量衡定,天下一統。
嘉量

弘義閣

往南方望向太和門

太和殿
中和殿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幾經焚毀、重建,現為明天啟7年(1627年)重建後風貌。明代的時候,初名為「華蓋殿」,明嘉靖41年(1562年)改為「中極殿」,清順治2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單檐四角攢尖頂,安銅胎鎏金寶頂。殿內以俗稱"金磚"的細料澄泥方磚鋪地。
中和殿
皇帝由內廷往中和殿舉行大典或朝會時,會先在此休息並接受官員跪拜禮。凡遇親祭,皇帝會於前一日在此預覽祝版;祭先農壇時,則會於此檢視農具。十年重修一次的皇帝家譜(玉牒)修好後,皇帝會於此檢視,並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中和殿
乾隆皇帝手書「允執厥中」匾額,表明天道精微,人道艱難,只有精審純一,執而用中,才能治理好國家。
中和殿
保和殿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幾經焚毀、重建,主體梁架仍為明代留下來的。明代初名「謹身殿」,明嘉靖41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2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4進,採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240平方公尺。建築結構採"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殿內前檐6根金柱,讓空間變得開闊。
保和殿
乾隆皇帝御書「皇建有極」匾額,表皇權建立天下最高的準則。

明代的時候,在舉行大典前,皇帝在此更衣。到了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清初後三宮修復期間,順治、康熙皇帝住於此,相繼名之為「位育宮」、「清寧宮」。順治大帝於此舉行結婚大禮,清乾隆54年後,固定於此舉行殿試。「保和」出自《周易乾卦彖詞》,亦即保持宇宙間之和諧。

參考資料:北京故宮解說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