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光孝寺(一)

光孝寺是廣州四大叢林之首,作為中國南方門戶的重要名剎,是我首訪的伽藍聖地。自漢至唐代,印度佛教及藝術傳入中國的交通要道主要有:敦煌道(絲路)、永昌道(西南絲路)、交廣道(海上絲路;交指的是交州、交趾,也就是越南)、青州道(未來訪山東青州博物館時再做紀錄)。這四條道路無論是從印度所傳出的佛教流別,以及途經所融合不同區域的地方文化混合,最後傳進中國所呈現的思想或是藝術呈現都有所差異。從中國西北絲路自敦煌傳入之佛教藝術受北印度與中亞國家大月氏、大夏影響較鉅,以譯經事業為傳揚佛法的開端;而交廣地區相較受南印度影響較深,漢末有牟融撰文闢惑為傳揚佛教的開端。到了南朝宋(劉宋),梵僧求那跋陀羅與達摩祖師等經交廣地區而至內地弘法,有從南向北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唐高宗時期,六祖慧能大師立即心即佛之禪宗南派對於漢傳佛教的影響更是既深且鉅。
我到了光孝寺,山門也是正在整修中,所以也是從側門進入前庭。
天王殿
從照片中隱約還是可以瞧見,天王殿前的山門正在整修中,面向大雄寶殿的是護法韋馱菩薩。
天王殿

香爐
鼓樓
大雄寶殿前兩側鼓樓與鐘樓的一樓也兼為護法菩薩的配殿。一般鐘鼓樓和脇侍菩薩殿是分開的。這裡鐘樓的一樓是地藏殿,鼓樓的 一樓是伽藍殿,也就是地藏菩薩和伽藍菩薩作為主殿的脇侍(護法)菩薩。在中國的傳說中關公是伽藍菩薩的化身,所以在伽藍殿內會常見道我們熟悉的關公。
鐘樓
從主殿右側望向天王殿
主殿為大雄寶殿
我在國家圖書館借閱到一本.羅香林先生所著的《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這一本書在文化大革命運動前在香港出版,所以集結了許多珍貴的照片,我一邊細讀其內容,一邊覺得扼腕,許多珍貴的文物現在都無法再見到了。
清代的光孝寺,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羅先生說中山大學建築系嘗於民國36年~37年間對光孝寺作調查測量及細部研究,負責的教授對他說該大殿形制帶有唐代建築的意味,但始終未見其正式報告,今天在此殿前的解說牌也寫說其為"唐宋風格"。我走訪過了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以及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唐就是唐,宋就是宋,哪來唐宋風格,實在不是嚴謹的態度與作法。
大雄寶殿
最早的大雄寶殿由罽(ㄐㄧˋ  ji)賓國高僧曇摩耶舎於東晋隆安5年(401)創建,歷代均有維修,現為7開間,宋代的風格,於2003年落架大修,看到這裡斗拱的的形式,馬上聯想到先前筆記裡隆興寺摩尼殿的斗拱,寬36m,深6開間,25.4m,占地1104平方米。正門上方懸掛的是明代憲宗所題:"敕賜光孝禪寺"匾,內供奉華嚴三聖(正中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毘廬遮那佛、左脇侍菩薩為文殊菩薩、右脇侍菩薩為普賢菩薩)及佛弟子迦葉及阿難尊者,1989年造立。
大雄寶殿


香爐
在《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一書中介紹到,大雄寶殿裡懸掛著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題字,看到這兩方匾額又讓我回想起在奈良唐招提寺、法隆寺裡珍藏的歷代文物。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這應該和唐招提寺所見到的匾額一樣,用雙鉤的方式,把米芾的字保留下來了。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下面幾張照片裡的羅漢像、供養人像則是從大雄寶殿中大佛像腹內所發現的。羅先生還有把這些造像的風格和永昌道也就是西南絲路所傳來的佛像風格作了比較,發現也有不同。我想起去年參觀國立歷史博物館籌辦的南方佛教藝術展以及參加覺風所主辦的宋代佛教藝術研習營裡所研習的多是屬於永昌道西南絲路這一脈的,若要更廣泛地去探討南方佛教藝術,應該要把交廣道的這一路佛像風格納入研習比較。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照片出自《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

參考資料:
1.羅香林著,中國學社,《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民國49年6月)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