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干欄式建築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包括兩個主要的部分:一個是室內的展示館部分,另外一部分是遺址室外展示區。走進室外展示區首先看到的就是由木棧道圍起來的房基遺址,這一塊區域是第二次考古挖掘(1977.10.08-1978.01.28)現場,面積約2,000平方公尺,屬於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年前,原狀距地表約4m。
在木棧道旁,博物館架設了感應式的廣播系統,所以當遊客接近的時候,解說錄音檔案就會被開啟播放。
感應式播放系統
許進雄老師在他著作的《古事雜談》一書中介紹到了河姆渡遺址的干欄式建築:在6,000-3,000年前之間,這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約攝氏2度以上,年降雨量多800mm,即超過2,000mm。所以非常潮濕,很難如華北一般採用半地下穴居式的居所。所以發展了高於地面的干欄式建築。這樣的構想可能源於樹居,先是在地上豎立多排木樁,然後在樁上鋪板、設廊、架屋、蓋頂、分室。
我在造訪河姆渡遺址公園時,剛好遇到了小學校外教學
博物館在遺址旁仿建了當時的建築
也試圖復原當時人工作的情景
在室內展區介紹了考古發掘當時建築房屋的應用工具。
左:石楔 右:石核、石片
石斧、有段石錛
石錛
角齒、骨齒
角錐、骨錐、角齒
下面這一張照片中的雞可不是隨便放養在這的,當時的河姆渡人的確利用了屋下的空間,飼養禽畜。干欄室的建築多發現於華南各省,顯然是為了適應潮濕多雨的氣候。
干欄室建築下可以飼養禽畜
樁上鋪板、設廊
以下是博物館出土的構件,可以發現當時已經有了利用榫、卯、企口板的木構件,這都為後續中國建築發展奠定下了技術累積的基礎。

平身柱卯眼、梁頭榫
左:柱下的石墊板 右:帶銷釘孔榫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河姆渡遺址發掘時候的相片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以下解說牌說明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木構件型式及其製作方式。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博物館用說明牌比較了現今干欄式建築。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翻攝自河姆渡博物館解說牌

參考資料:
1.許進雄,臺灣商務印書館,《古事雜談》,2014.08 第三版
2.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解說牌
3.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園區解說錄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