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虎子

虎子又稱為"楲",整體的造型像趴著的老虎,所以俗稱虎子,一般認為是便器,也就是夜壺,但也有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就是盛水器。迄今發現最早的虎子是從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黑皮灰陶器。
南京博物院展示  漢代木胎漆虎子
我看到寧波博物館的這一張解說圖,覺得把從各博物館看到的相同類型的器物照片擺在一起,或許會更清楚些。有些前面筆記出現過的虎子,在這兒再一次呈現,做一比較。
三國時期、兩晉、南朝時期越窯青瓷常見器物演變圖
(翻攝自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南京博物院展示 青釉虎子
下面這一件虎子在1994年出土於廣州黃埔區姬堂3號墓。提樑、耳、眉、鼻及尾巴均施斜紋如絞索,內外施釉,腹底處有小部分露胎。在廣州晉墓出土的青釉虎子之中,這一件是做工最為細緻的。
廣州市博物館展示  西晉 青釉虎子
上海博物館展示  西晉 青釉虎子
廣東省博物館展示  西晉 青釉虎子
南京博物院展示  青釉虎子
從下面一張照片可以發現,到了南朝,虎子從早期有裝飾紋的臥虎的具象,逐漸演變成為素身、少裝飾、四足消失的器物。

寧波博物館展示 南朝 青瓷虎子
參考資料:
1.南京博物院解說牌
2.寧波博物館解說牌
3.廣東省博物館解說牌
4.廣州市博物館解說牌
5.上海博物館解說牌
6.李輝柄,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陶瓷鑑賞圖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